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浅释—药草喻品第五▪P2

  ..续本文上一页 如彼大云,雨于一切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如其种性,具足蒙润,各得生长。

  

只要我们经常参学大乘就能够得到大乘法,如雨露一般的清润、滋润,能够得到大法的益处。一时悟不到究竟妙法不要紧,只要我们坚持听闻熏修大法,也能够悟到。

  

这个说法前几品都说了,佛祖说法就是苦口婆心,反复地说,不厌其烦地说。因为当时讲学的场面,听众是来来去去的,不是说来大家都同一个钟点来,同时散会,不是这样,有的早到,有的晚到。所以佛祖说法有时候一个问题反复地多次说,甚至每一个经典前面先大白话说一番,最后再来一个总结,这就是佛经里面偈结语的出现,结语只是把前面的白话来一个重复。

  

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至于一切种智。其有众生闻如来法,若持读诵,如说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觉知。所以者何?唯有如来知此众生种相体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众生住于种种之地,唯有如来如实见之,明了无碍。如彼卉木丛林诸药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佛知是已,观众生心欲而将护之,是故不即为说一切种智。

  

这一段主要是讲佛祖能够应机说法,应机说法始终不离大方向,就是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佛法、大乘妙法,始终是针对众生的烦恼相,大法应机,应机就是有针对性,用解脱相来转化烦恼相。离相,通俗一点说就是出离相,我们先从基础佛理来说,众生因为处处系缚,所谓作茧自缚,自己为自己设套,往里面钻,没有出离心。灭相,灭是寂灭,后面的究竟涅槃常寂灭相,是解释灭相的意思,灭相具体说就是究竟涅槃常寂灭相。涅槃常寂灭,就是我们刚才解释的“德无不圆,障无不寂”,涅槃翻译过来,玄奘法师翻译就叫“寂灭”,有时候也翻译成“圆寂”,圆,德无不圆,寂,障无不寂,障,烦恼的意思,烦恼无不寂。

  

“观众生心欲而将护之”,就是有针对性,佛知道众生之所以是众生,就是烦恼系缚,于事于理上,德不能得其圆,障不能得其寂。佛就针对众生的问题一一来说法,来护持、护佑众生。

  

汝等,迦叶!甚为希有,能知如来随宜说法,能信能受。所以者何?诸佛世尊随宜说法,难解难知。

  

“随宜说法”,就是有针对性地说法。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重宣此义”就是对前面白话文的总结重复,重温前面所说的大意。

  

第五品—药草喻品,全文不是太长,我们把第二段再看一遍。

  

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丛林及诸药草,种类若干,名色各异。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时等澍,其泽普洽。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大根大茎、大枝大叶,诸树大小,随上中下各有所受。一云所雨,称其种性而得生长华果敷实。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

  

药草喻品,比喻佛说法如雨泽,佛说的是如来本怀、如来本意,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佛法。罗汉、声闻、缘觉、菩萨,甚至人乘、天乘现在汉语里都是“佛之法”,就是通往佛法的阶梯、台阶,在其他经典里,佛祖早期、中期的时候说的都是“佛之法”。像说《妙法莲华经》、《无量义经》、《涅槃经》这样的大乘微妙法的时候,是佛最后总结性的,也是他最后,经过多年的说法,把环境、气氛、氛围已经熏修、培植的差不多了,把他最最微妙的法开显于世、开显于众的时机应该到了,这个时候在灵山会上宣说“妙法莲华经法”,这个时候的法是真正意义上的佛法,跟前面方便意义上的佛之法有所区别,更上了一个台阶,也就是以前所说法都是二乘三乘法,罗汉声闻菩萨乘,也说了那么多年,听闻熏修三乘法的弟子也都到场了,都在灵山会上。

  

这一次灵山会上的妙法就是对以前多年来所说法的提升、升级,来一个总结和升华。反过来说,以前所说的种种法,都是为这一次灵山会上的妙法所做的前期准备工作,是一个基础,前面所说的罗汉声闻菩萨乘都是方便法,灵山会上的微妙法才是真正的佛的本意。《妙法莲华经》一再强调,不管哪一品都是强调升级、升华,会三归一,原来佛法就是佛法,没有什么一乘二乘三乘,无上妙法就是不二法,哪有一乘二乘之别。不二法门在《妙法莲华经》里面虽然没有出现,但是在《维摩经》里面有提到不二法,真正的佛法就是不二法,真正意义上的佛法的微妙之处就在这儿。佛在灵山会上将不二法门和盘托出、毫无保留,叫做开示,佛经里面常用的“开示”这个词就是出自《妙法莲华经》,开佛知见、示佛知见、开显明示。我们听众要与妙法相应的话,就要悟入佛之知见。

  

《妙法莲华经》读熟了以后,会觉得没发现什么高深的东西在里边。我们一再强调《妙法莲华经》,妙在什么地方,妙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及,语言文字的表述太有限了,妙在语言文字之外。我们在前几品里面提到了,《妙法莲华经》提升三乘乃至千万亿众生的知见,让知见升级,转变认识观,提升认识力,到转变众生学法的境界,概括地说就是让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提升众生的气度。《妙法莲华经》妙就妙在他的言外之意,是让众生悟入佛的知见,提升众生气度。只悟入佛之知见还不够,这是通常来说,是佛开示了佛的知见,让众生悟入佛之知见。除此外,还要有气度,妙法大法的言外之意,就是提高知见、提升气度。知见更多的是一种认识力、悟性,是无形的,气度相对就比较具相了,就像我们说一个人的气质一样,人与人的区别差异在哪儿,都是眼睛耳朵鼻子,不是说眼睛耳朵鼻子有什么大的差异,主要应该说是气度不同,或者一般说是气质不同,气质是从表层、表面上来说,从实质上来说应该是气度,气度更实质一些,更内在一些。大乘妙法,妙就妙在言外之意:提高众生知见、提升众生气度,这个也叫作法器。你信不信妙法,不是说妙法有没有,可信不可信,而在于你有没有这个气度,就像这个器具、容器一样,接受不了,你才否定他,你要肯定他,就说明你一定有这个气量,能够接受他,这就是气度学大法,气度的重要性。

  

小根小器悟不了大法,悟不了妙法,得不到佛的真传,这在后面几品也讲到五千弟子退席这个典故,也出现在《妙法莲华经》里。为什么佛说真正的妙法的时候他不听了呢?他说佛祖怎么一反常态,过去说了那么多年罗汉声闻菩萨乘,现在怎么又否定了呢?接受不了,中场退席,不听了,这就从反面很具体的说明了这个问题:气度不够的人很难得到大法。虽然他没有全听完,坚持下去,终归还是与大法有缘,毕竟也亲临灵山会场,其实也得到了大法妙法的益处。所以佛说法如雨露,听法者如草木也好,草也好,树也好,大树也好,小树也好,一云所降之雨各种草木花果都能够得其润泽,药草喻品就是从这个角度来展示妙法与受众的情境。

  

  

《《妙法莲华经》浅释—药草喻品第五》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