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如彼大雲,雨于一切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如其種性,具足蒙潤,各得生長。
只要我們經常參學大乘就能夠得到大乘法,如雨露一般的清潤、滋潤,能夠得到大法的益處。一時悟不到究竟妙法不要緊,只要我們堅持聽聞熏修大法,也能夠悟到。
這個說法前幾品都說了,佛祖說法就是苦口婆心,反複地說,不厭其煩地說。因爲當時講學的場面,聽衆是來來去去的,不是說來大家都同一個鍾點來,同時散會,不是這樣,有的早到,有的晚到。所以佛祖說法有時候一個問題反複地多次說,甚至每一個經典前面先大白話說一番,最後再來一個總結,這就是佛經裏面偈結語的出現,結語只是把前面的白話來一個重複。
如來說法,一相一味——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至于一切種智。其有衆生聞如來法,若持讀誦,如說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覺知。所以者何?唯有如來知此衆生種相體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雲何念、雲何思、雲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衆生住于種種之地,唯有如來如實見之,明了無礙。如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于空。佛知是已,觀衆生心欲而將護之,是故不即爲說一切種智。
這一段主要是講佛祖能夠應機說法,應機說法始終不離大方向,就是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這是真正意義上的佛法、大乘妙法,始終是針對衆生的煩惱相,大法應機,應機就是有針對性,用解脫相來轉化煩惱相。離相,通俗一點說就是出離相,我們先從基礎佛理來說,衆生因爲處處系縛,所謂作繭自縛,自己爲自己設套,往裏面鑽,沒有出離心。滅相,滅是寂滅,後面的究竟涅槃常寂滅相,是解釋滅相的意思,滅相具體說就是究竟涅槃常寂滅相。涅槃常寂滅,就是我們剛才解釋的“德無不圓,障無不寂”,涅槃翻譯過來,玄奘法師翻譯就叫“寂滅”,有時候也翻譯成“圓寂”,圓,德無不圓,寂,障無不寂,障,煩惱的意思,煩惱無不寂。
“觀衆生心欲而將護之”,就是有針對性,佛知道衆生之所以是衆生,就是煩惱系縛,于事于理上,德不能得其圓,障不能得其寂。佛就針對衆生的問題一一來說法,來護持、護佑衆生。
汝等,迦葉!甚爲希有,能知如來隨宜說法,能信能受。所以者何?諸佛世尊隨宜說法,難解難知。
“隨宜說法”,就是有針對性地說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重宣此義”就是對前面白話文的總結重複,重溫前面所說的大意。
第五品—藥草喻品,全文不是太長,我們把第二段再看一遍。
迦葉!譬如叁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叢林及諸藥草,種類若幹,名色各異。密雲彌布,遍覆叁千大千世界,一時等澍,其澤普洽。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小根小莖、小枝小葉,中根中莖、中枝中葉,大根大莖、大枝大葉,諸樹大小,隨上中下各有所受。一雲所雨,稱其種性而得生長華果敷實。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
藥草喻品,比喻佛說法如雨澤,佛說的是如來本懷、如來本意,就是真正意義上的佛法。羅漢、聲聞、緣覺、菩薩,甚至人乘、天乘現在漢語裏都是“佛之法”,就是通往佛法的階梯、臺階,在其他經典裏,佛祖早期、中期的時候說的都是“佛之法”。像說《妙法蓮華經》、《無量義經》、《涅槃經》這樣的大乘微妙法的時候,是佛最後總結性的,也是他最後,經過多年的說法,把環境、氣氛、氛圍已經熏修、培植的差不多了,把他最最微妙的法開顯于世、開顯于衆的時機應該到了,這個時候在靈山會上宣說“妙法蓮華經法”,這個時候的法是真正意義上的佛法,跟前面方便意義上的佛之法有所區別,更上了一個臺階,也就是以前所說法都是二乘叁乘法,羅漢聲聞菩薩乘,也說了那麼多年,聽聞熏修叁乘法的弟子也都到場了,都在靈山會上。
這一次靈山會上的妙法就是對以前多年來所說法的提升、升級,來一個總結和升華。反過來說,以前所說的種種法,都是爲這一次靈山會上的妙法所做的前期准備工作,是一個基礎,前面所說的羅漢聲聞菩薩乘都是方便法,靈山會上的微妙法才是真正的佛的本意。《妙法蓮華經》一再強調,不管哪一品都是強調升級、升華,會叁歸一,原來佛法就是佛法,沒有什麼一乘二乘叁乘,無上妙法就是不二法,哪有一乘二乘之別。不二法門在《妙法蓮華經》裏面雖然沒有出現,但是在《維摩經》裏面有提到不二法,真正的佛法就是不二法,真正意義上的佛法的微妙之處就在這兒。佛在靈山會上將不二法門和盤托出、毫無保留,叫做開示,佛經裏面常用的“開示”這個詞就是出自《妙法蓮華經》,開佛知見、示佛知見、開顯明示。我們聽衆要與妙法相應的話,就要悟入佛之知見。
《妙法蓮華經》讀熟了以後,會覺得沒發現什麼高深的東西在裏邊。我們一再強調《妙法蓮華經》,妙在什麼地方,妙是語言文字所不能及,語言文字的表述太有限了,妙在語言文字之外。我們在前幾品裏面提到了,《妙法蓮華經》提升叁乘乃至千萬億衆生的知見,讓知見升級,轉變認識觀,提升認識力,到轉變衆生學法的境界,概括地說就是讓衆生悟入佛之知見,提升衆生的氣度。《妙法蓮華經》妙就妙在他的言外之意,是讓衆生悟入佛的知見,提升衆生氣度。只悟入佛之知見還不夠,這是通常來說,是佛開示了佛的知見,讓衆生悟入佛之知見。除此外,還要有氣度,妙法大法的言外之意,就是提高知見、提升氣度。知見更多的是一種認識力、悟性,是無形的,氣度相對就比較具相了,就像我們說一個人的氣質一樣,人與人的區別差異在哪兒,都是眼睛耳朵鼻子,不是說眼睛耳朵鼻子有什麼大的差異,主要應該說是氣度不同,或者一般說是氣質不同,氣質是從表層、表面上來說,從實質上來說應該是氣度,氣度更實質一些,更內在一些。大乘妙法,妙就妙在言外之意:提高衆生知見、提升衆生氣度,這個也叫作法器。你信不信妙法,不是說妙法有沒有,可信不可信,而在于你有沒有這個氣度,就像這個器具、容器一樣,接受不了,你才否定他,你要肯定他,就說明你一定有這個氣量,能夠接受他,這就是氣度學大法,氣度的重要性。
小根小器悟不了大法,悟不了妙法,得不到佛的真傳,這在後面幾品也講到五千弟子退席這個典故,也出現在《妙法蓮華經》裏。爲什麼佛說真正的妙法的時候他不聽了呢?他說佛祖怎麼一反常態,過去說了那麼多年羅漢聲聞菩薩乘,現在怎麼又否定了呢?接受不了,中場退席,不聽了,這就從反面很具體的說明了這個問題:氣度不夠的人很難得到大法。雖然他沒有全聽完,堅持下去,終歸還是與大法有緣,畢竟也親臨靈山會場,其實也得到了大法妙法的益處。所以佛說法如雨露,聽法者如草木也好,草也好,樹也好,大樹也好,小樹也好,一雲所降之雨各種草木花果都能夠得其潤澤,藥草喻品就是從這個角度來展示妙法與受衆的情境。
《《妙法蓮華經》淺釋—藥草喻品第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