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淺釋—全經概要

  

《妙法蓮華經》淺釋—全經概要

  主講:法聞法師(北京廣濟寺)

  

2009 年12 月15 日 北京茶緣茶城洮硯館

  

  我們開始學習《妙法蓮華經》!

  這部經的經本本來是應該人手一冊都是有的,可是在庫房裏面沒有翻出來,下次我們就可以找出來,每人拿一份經書。要有這個經書可以打開看,沒有的話可以看投影。今天主要是了解一下《妙法蓮華經》基本的、大概的概念。在座大家以前讀誦過這部經的多不多?有沒有?讀頌過沒有?肯定有人讀誦過。甚至就是看過別的大德解釋這部經,解經這樣的書的可能也不少。

  我們這次學《妙法蓮華經》,主要從叁個方面:第一個方面認識這部經他在整個佛法裏面,就是佛祖所說教法的經典裏面所占據的位置,他的重要性;第二點就是要認識到這部經有二十八品,我們以後逐品的、一品一品的來解讀其大意,不可能詳細的逐字逐句的解釋,那個量就太大了、太多了,也就是知其大意就可以了;第叁點就是我們擇其中重要的幾品來詳細的解釋,比如大多數居士也許沒有全文讀誦過《妙法蓮華經》,但是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讀誦過其中的一品,就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是在本部經的第二十五品,我們要詳解《普門品》。還有就是唐代的一位法師,因爲讀《妙法蓮華經》而大徹大悟,之後他就寫了一首“妙法蓮華經之歌”,很對仗、很押韻,我們下一節就可以看到,就可以學到“妙法蓮華經之歌”,感興趣我們還可以把他背誦唱出來,“妙法蓮華經之歌”涵蓋《妙法蓮華經》大意,文字也非常優美。

  首先我們看《妙法蓮華經》,認識一下他是一部什麼樣的經典。《妙法蓮華經》大家都知道簡稱《法華經》,是早期最早從印度傳到我們中國來的大乘經典之一。這部經的翻譯法師是我們很熟悉的《佛說阿彌陀經》的翻譯師——鸠摩羅什翻譯的。我們看到鸠摩羅什像,這是個塑像。我們知道我們所念誦的佛教的經典、經咒、名號,都是從古印度梵文翻譯過來的,這個翻譯人很重要,經典從古印度梵文翻譯成我們漢文,翻譯的准不准確都很重要。兩千多年來,大家一致公認兩大譯經師,他們所翻譯的是絕對非常准確。早期的一位就是鸠摩羅什大師,還有後期的就是玄奘法師,他們兩個所翻譯的經典大家公認非常准確,完全可以信得過。我們知道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經典的特點是什麼呢?他跟玄奘法師有所不同,他翻譯經的風格特點主要是直譯,早期翻譯他都遵從直譯法,直接的翻譯,就是基本上按照佛祖所說的話來對應我們漢字裏面相應的詞,幾乎不加譯者個人的意思,這就叫作直譯。玄奘法師不同,他的譯經風格,靠近于義譯,義譯不一定加譯者個人的意思,但是從語句上、措辭上更顯得比較精要一些,這是兩種翻譯風格不同。這對我們後來學習經典、學佛法也很重要,我們一看到鸠摩羅什法師所翻譯的經典,我們就知道是保留了佛祖當年的意思,字裏行間,不加個人的意思,是直譯。

  《妙法蓮華經》簡稱爲《法華經》。有的居士分不清,他說《妙法蓮華經》和《法華經》是兩部經,不同的經典。我們說這是一部經,簡稱《法華經》。一共二十八品,就相當于我們現在說的二十八章節。品就是一段、一節的意思,六萬九千余字,收錄于《大正藏》第九冊。這是古人一致公認的叁大經典之一,叁個最重要的大乘經典就是《妙法蓮華經》、《楞嚴經》、還有《華嚴經》。這叁部經典號稱是大乘叁經。要從佛祖的言教、教下,想明了教理、教義的話,叁藏十二部,《大正藏》不一定全部要讀,但是至少這叁部經要讀完。《妙法蓮華經》又叫作大乘了義經典。經典分了義和不了義兩類,不了義的是什麼?相對于了義經典,就有一個不了義。不了義的經典,比如說《八大人覺經》,也接近于大乘經典,他是不是了義經典?還不是。因爲他是方便說,不是究竟說。我們把他稱爲不了義經典。不了義就是他沒有直抒如來本懷,佛是在方便說,在用比較簡單的、容易理解的這種方法來逐漸的開示我們。他沒有顯現出大乘、最上乘、一乘法的思想。相對于不了義的大乘了義經典,像《妙法蓮華經》是一乘圓教,表示清淨了義、究竟圓滿、微妙無上,他是直抒如來本懷。像我們上次說禅一樣,佛法就是佛法,不會說佛法在《妙法蓮華經》裏是這樣的,在《楞嚴經》裏就是那樣的;或者在小乘裏怎麼說,在大乘裏面就不一定那麼說。佛法不是這樣的,不管是哪一部經典,只要是大乘了義的,他的意境都是一樣的、統一的。不了義的經典就不一定了,那是方便說,不是究竟說,不是真正的佛法。《妙法蓮華經》是了義經典,我們要知道這一點。

  我們看經題,“妙”是深妙、微妙的意思,是深奧不可測,不是不可測,其實是難測、深奧難測。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就是說微妙的、不可思議,不可以用我們習慣的凡夫知見,也就是我們衆生的這種思維方式去思考他、琢磨他,是這個意思。不可以用我們的思維方式,要用我們習慣的、慣用的這種思維方式去思維、推究妙法的話,那是不可得,故稱爲“妙”,“妙”的含義是這樣的。反過來說,“妙”本身就是不能以固定的思維模式、思維方式去認識這個法,這樣才叫“妙”。要以固有的思維模式、思維方式去認識法的話,那就不是“妙法”。你要認識“妙法”,必須要轉換你的思維方式,才能夠認識到“妙法”。這個難以認識的“妙法”指的是什麼呢?指的是所謂叁藏十二部都包括在內的一切法。這個“妙法”的境界是不思量、不分別。這個說法其實還是有點抽象,我們說“妙法”就是大乘佛法,也就是一乘了義的不二法門。對這個妙法古人還有一個說辭,總結的好:“含一切法,泯一切相”。“泯一切相,含一切法”,故稱爲妙法。認識到、領悟到妙法,我們就會對世間所有的法一聞便知,他是什麼來路、什麼情境、他的來龍去脈,我們就能有一個大概的不思而得。認識“妙法”,達到“妙法”的境界,一切理就會在這種大圓鏡智中不思而得,不用去推理、推敲,當下就能夠領悟。這是我們爲什麼要認識妙法,就是爲了幫助我們明了世間一切法。

  “蓮華”在這裏代表了中道了義、圓頓大教。蓮華我們知道在佛經裏面多處經常引用蓮華,很多大乘經典裏都能看到蓮華這個詞。佛祖引用蓮華來比喻說明一乘了義、不二法門的這種殊勝。爲什麼用蓮華作形象代表?因爲我們知道蓮華是“花果同時”,他代表佛法裏面的“因果同時”,因果是同步的、因果相續,有因便結果,果又是下一個因,因因果果、果果因因。有人說蓮華是“出淤泥而不染”,這主要是引用宋代詞家隱士周敦頤的《愛蓮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說他“出淤泥而不染”,這還不是佛祖引用蓮華的用意。佛祖在佛經裏面經常引用蓮華,他的用意主要是他的花果同時。蓮華在水面上開花的時候,他根上蓮藕也開始結成了,就結果了,所以說花果同時。這在其他的植物裏面很少有,其他植物是先開花、後結果,有一個時間的先後,或者有的植物只開花、不結果。這就比喻說世間有些學問,理論上很華麗,但實際上他是一無是處,沒有實際意義,光開花不結果,有的花開得很大、很美觀,結的果不見得跟花相應,花好果也美。蓮華則不同,花果同時,開花的當下,蓮果自成。這是佛經裏面經常引用蓮華作形象比喻的真實用意。

  蓮華就代表了佛法種善因的同時,善果如影隨形。相反,惡因,就是做惡呢,惡果緊隨其後,他幾乎就是同步的、同時的。再進一步,我們說從善因到淨因,修淨土的、淨緣的,我們結的是淨緣,修的是淨因,清淨之因,就會得清淨之果。清淨之果是什麼呢?就是出世的、出輪回的、出六道的。他主要講因果同步、因果相續,“如是因、如是果”,這個意思。我們說花果同時,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是,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理論與現實”、“理想與現實”,可以同步的。不是說先設置、規劃理想,然後再一步步于現實中去實現,不是這樣的。真正的理想就是要在現實的基礎上,依據現實而在當下就對現實裏面來規劃,去實現理想。我們經常說在佛菩薩面前燒香、拜佛,都是有原因、有目的、有動機的,這個也對,都有所求,要無所求的話,有兩種人無所求,有人這樣說,一種人他還沒有出生,另一種人是已經到了淨土或者是到了天國,才無所求。只要說是生命在繼續,在時空裏面,你的活動就一定有所求。拜佛、燒香,當然是有所求,有人或者是自己清高,說我拜佛就拜佛,我無所求,你無所求,那你拜佛的原動力是什麼呢?想拜佛的第一念是怎麼産生、怎麼形成的呢?怎麼來的?追根究源,他還是有所求。“求”本來就是我們生命活動的動力,“求”並沒有過錯,關鍵是“求”要有效、要合理,這就叫作善願,正當的求。

  佛法正好是幫助我們找到這樣一個合理實現自己願望、有效實現自己願望的方法,直接的方法。他就拿蓮華代表理論跟技術,理論指導,或者是指導思想和我們的行爲是同步的、是一致的。理論跟實踐必須要相應,理想跟現實必須要緊密聯系、連接,這就叫作花果同時。反應到修行上來說,有人就是爭來爭去,這個淨土宗,現在修的時候就往淨土靠近,還是等百年之後才去淨土呢?就有這樣的爭執。其實這個從大乘了義,從蓮華這個角度來理解,當下就是。淨土是五濁惡世的穢土轉化過來,而不是穢土以外單有一個淨土,那你這個淨土怎麼講呢?淨土之所以是淨土就是相對于穢土才有一個淨土,你離開穢土的話,那個淨土是不是真淨土呢?沒有穢土來比較的話,相對照的話,你那個淨土是真淨土嗎?不見得是。所以這個淨土的修法,必須還要在煩惱中修、在穢土中修。這就像蓮華一樣,…

《《妙法蓮華經》淺釋—全經概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