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只有汙濁的泥裏面才能長出,才有養分,才能長出美妙的蓮華,而且果實就是埋藏在濁泥裏面,他不外顯、不外露。
《妙法蓮華經》從這個經題來看,顧名思義,就已經把全文的大意都給顯現出來了。關鍵詞就是“妙法蓮華”這四個字,應該說要全稱經名才好,簡稱對經不是太尊重,要全稱。就像我們淨土宗念彌陀聖號一樣,我們就得要念“阿彌陀佛”,或者是六個字全稱“南無阿彌陀佛”,有的人將“阿彌陀佛”簡稱爲“彌陀佛”,“彌陀佛”太簡化了。把最重要的“阿”,能代表宇宙最圓音的“阿”給省掉了。這不如法,你光念“彌陀佛”,不念“阿”的話,用起功來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影響我們修行的效果。對于《妙法蓮華經》來說也是,我們應該稱他全名才好。“妙法”指的是什麼呢?從理論上來講,講一乘法、不二法。“蓮華”呢是作比喻,形象地講“妙”在什麼地方,他的殊勝處,第一是花果同時;第二是出淤泥而不染;第叁是內斂不露。
日本人專門有一個宗派叫“法華宗”,他們修行就依據《妙法蓮華經》這一部經典,主要讀這一部經典。他們把這部經讀熟了以後,他念的時候就不用念全文了,他就直接念經題了。就像我們念“阿彌陀佛”一樣,他就反複的念經題、經名。有時候加個“南無”兩個字,“南無妙法蓮華經”,他總是念經名,這是日本人妙法蓮華宗的修法。就像我們讀《阿彌陀經》,熟讀了以後,也可以直接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一提到“阿彌陀佛”就能夠聯想到《阿彌陀經》中所說的阿彌陀佛的種種功德,以及極樂淨土的依正莊嚴。這就叫作以經題,或者以佛的名號來代表所有的功德,這就有點像我們現在商業上所說的品牌,品牌就代表他整個已經形成的社會上公認的影響力、實力。就像有人說“可口可樂”這四個字就能夠代表很多很多,光這四個字就有很大的價值或者是品牌的效應。佛法裏面的修法,也是這樣,念阿彌陀佛也是這個意思。在念阿彌陀佛之前,我們對阿彌陀佛及其淨土一定要熟知,有一個很深刻的領悟,形成這個概念以後,我們就直呼阿彌陀佛名號,他所代表的種種功德自然就包含在裏面了。如果對阿彌陀佛他的真實概念不完全了解、熟知的話,那你念的時候也不知所以然,這什麼意思?你就沒有足夠的信心,也不明了究竟是什麼意思,影響我們修行的效果。同樣讀《妙法蓮華經》,要把全經文都有個大概的了解認識之後,我們可以簡要的,《妙法蓮華經》就以普門品爲代表,或者以《妙法蓮華經》之歌爲代表,或者直呼經名,我就知道《妙法蓮華經》的境界,他所涵蓋的大意就能聯想到。
我們再看這部經說是一乘圓教、清淨了義、究竟圓滿、微妙無上。《妙法蓮華經》是佛祖釋迦牟尼晚年所說的教,屬于開權顯實的圓融教法。這裏有一個“權”與“實”,“權法”跟“實法”,“權”就是權宜之說,就是方便說,初級的引導我們認識佛法、認識妙法。“實法”、“實說”是開門見山,直下、直示、直接和盤托出如來的本意、本懷。《妙法蓮華經》屬于實法,圓融教法。“圓融”指什麼圓融呢?要正確理解圓融,或者佛經裏面經常提到圓融,我們現代漢語裏面也經常用到圓融這個詞,而最早出自佛經。圓融就是圓通融會的一個簡稱、簡說。他是一個悟境,悟的境界,能夠提升我們悟的境界。通過學習《妙法蓮華經》,我們從佛祖那裏可以學到一些認識事物、改變認識角度、轉換我們認識思維方式的認識觀,佛的認識觀。佛的認識觀的好處就是我們看事物更圓融,實際的現實意義,他是大小無異,泯大小,沒有大小的差別,顯密圓融,沒有顯密的差別。我看到很多人修法,說我是密宗,我是修密法,我一聽,嘴上不說心裏說,你標榜修密法,你不懂密法,你那沒有密法。真正的大法是什麼呢?沒有什麼顯密的區別,你自己區分你是密宗,覺得你很高深,高深不一定是大法,真正的大法不一定高深,真理是最能普及的才是真理。高深就只有個別人才能夠認識,一般人望塵莫及,那就不是大法,就不是密法。顯示了人人皆可成佛之一乘了義,這裏提到一乘了義,我們一定要把經教裏的名詞,什麼一乘了義、圓融、微妙,這幾個詞我們一定要有一個概念上的認識,他其實都指的是一個道理一個意思,就是佛祖的微妙法、他的本意、他的本懷,他就一個,用不同的詞來說,從不同的角度來說。有時候叫圓融教法,有時候叫一乘,有時候叫了義,都是一個意思。
在五時判教,《妙法蓮華經》屬于最後一時,和《涅磐經》是一個體系的,都是佛最後尾聲說法,作總結性的說法。就是說法四十九年,到最後作總結性的說法,就是《妙法蓮華經》和《涅磐經》。所以說學了這叁部經以後,古人說《楞嚴經》幫助我們更能開悟,《妙法蓮華經》就直接幫助我們成佛、當生成就。
“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古人有這樣的說法。因爲他是佛祖說法最圓、最後的四十九年說法最後把他所悟的、所證的妙法一點也不保留的全部展現在我們面前,總結性的說法。因爲經中宣講內容至高無上,明示不分貧富貴賤,人人皆可成佛,所以《妙法蓮華經》也被譽稱爲“經中之王”,這是《妙法蓮華經》在整個佛祖教法、經教裏的地位,被稱爲當生成就、成佛的“經中之王”。他是佛祖說法最後高度總結概括的大法,把他稱爲妙法。
我們再說說《妙法蓮華經》的曆史淵源。我們認識一件事物必須要知道他的身世、他的來曆、他的出處,這個非常重要。沒有無因之果,沒有橫空出世的東西,事物都有淵源。這個對于我們正確的、完整的、准確的認識事物很有好處。《妙法蓮華經》的曆史,也就是佛祖所說這部經的緣起,是佛祖晚年在靈鹫山所說,跟靈山會上給迦葉尊者傳法在一個地方。傳法也是佛祖晚年的時候,禅宗是晚年的時候在靈鹫山的一個傳法。他是大乘佛教初期經典之一,《妙法蓮華經》成經是在公元前後。其他很多大乘經典,像《大般涅磐經》、《楞嚴經》、《優婆塞戒經》都引用過《妙法蓮華經》裏面的原意,可見這個經成立比較早,比《楞嚴經》早。成立年代是怎麼說呢?他指的是通過口口相傳,記錄成文字。佛祖那個時代,還有佛入滅後很長的時候,佛經的傳誦都是靠佛弟子口口相傳,沒有文字。大概到了佛入滅四五百年之後,佛經才開始整理成文字,記錄成文,叫作“結集經典”。《妙法蓮華經》于西北印度結集而成,最初經本不太完整,而是像《華嚴經》一樣,次第結集、增編而成。“序品”、“方便品”、“譬喻品”相繼成立;其次,“見寶塔品”、“勸持品”成立,接著是“從地湧出品”、“如來壽量品”、“如來神力品”。較後再加入“分別功德品”、“常不輕菩薩品”;其中“見寶塔品”被認爲是反映了菩薩團體以佛塔爲中心之信仰;“壽量品”則反映了菩薩們的佛陀觀—— 將佛陀視爲體現永恒生命者,久已成就,壽命無量。
《妙法蓮華經》真是我們有緣,能夠聞到佛法,竟然與佛法有這樣好的緣份,我們不趕快參學,學習一下《妙法蓮華經》真是很可惜啊!作爲佛弟子必須學學這部經典,他裏面的這個妙法的含義說得非常經典。曆史淵源說明了一點,我們總結有一點就是大乘經典他從傳誦到記錄成文字都比較晚,晚的原因體現了大乘法自身的特點:就是大乘法是究竟圓滿法,他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套用我們現在話說是集體創作。他不一定是佛祖原原本本一口氣說了一部大經,就像我們儒家的很多經典,包括道家的《道德經》,《道德經》的作者是誰?太上老君。但那裏面的內容是太上老君一個人的思想嗎?也不見得,他也是總結,學習前人的;更有《易經》,大家都比較熟悉的、比較神秘的《易經》,他的作者是誰呢?也不可能是一個人,是古人整個文明成果的大彙總。佛教大乘經典也是這樣,像佛經裏面有一類是原始經典,也就是小乘的原始經典,那個成典、成文字比較早,那是佛祖針對某一件事,說得很具體,他不是了義,他是權說,權宜之說,那個成典比較早,因爲保留了佛祖當年他個人、本人的思想比較充分些。大乘經典整個成典是在佛祖入滅四五百年的事,那個時候佛教、佛學已經形成規模了,修行團隊很龐大,有很多修行者都通過實踐經典、對經典的領悟更充分、更透徹。反過來他在整理佛祖當年口口傳下來的經典的時候,就會更准確一些、完備一些。把這樣的一種表述記錄成文字,當然他是很尊重佛祖當時的原義、原話。不過在安排每一品是什麼品,在表述的時候,對于佛祖當時他的有些話,有些記憶強的弟子他不見得證悟的功夫高,他只是原本的敘述出來,他並不理解,通過有成就的大德一致的發揮,更完備的從語言的這個角度表達出來,這是集體智慧的經典,大乘經典他有這樣一個特點。
傳到我們今天,小乘佛教對我們大乘經典有微詞、有看法,說那不是佛親口所說的,其實這個說法我們不要擔心,不能這樣看,越是這樣越能夠說明大乘法,或者說一法要“依法不依人”。佛教本身是重法,不重佛,佛是從哪裏來?是通過修妙法,衆生才成的佛。佛祖當年就已經說過了要“依法不依人”,不要說我說的每一句你們死搬硬套的,我出口的就是經典,我出口的就是真理嗎?不見得。法的住持、解釋在僧團、在團體,通過叁寶,佛、法、僧,來體現正法。小乘人說大乘法靠不住,這正好從正面體現了大乘法的殊勝、寶貴,他的正法,依法不依人的嚴肅性。《妙法蓮華經》是佛教界自古以來一致公認的跟《楞嚴經》、《華嚴經》共同被稱爲大乘叁經,絕對是能代表佛祖真實意的經典。因爲他是跟《涅磐經》同一系,是佛祖晚年所說的總結性的開示,被稱爲“經中之王”,成佛的《妙法蓮華經》,帶領我們成佛的。
《妙法蓮華經》的宗旨也就是他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呢?在大乘佛法興起的時代,大乘佛法的興起就是佛入涅磐四五百年以後,大乘佛法開始興起,佛入滅七八百年以後,金剛乘就是念誦咒語開始興起,他覺得佛說的經典被人這樣傳誦,又是記錄成文字,是不是違背了佛說的真義,有些人他信不過,佛說的咒語沒有變,咒語因爲他沒有譯出來,他只是以發聲、發音爲代表的,一般傳錯不了,有人他更相信咒語,所以他就以念咒爲修行法,這就是佛滅度七八百年之後,金剛乘也就是密宗的興起,密宗就直接傳到了西藏,所以西藏佛教他就以念咒爲主,跟這個有關系。我們說傳到我們中國來的大乘法,是佛滅度後四五百年後開始興起,因爲小乘真是太有局限了,依小乘修行的是什麼呢?是“聲聞”、“緣覺”二乘,把他又稱爲原始佛教。小乘人他對佛一時一地的語言認的很死,他不願意改。那佛當時說原始教典的時候,他是有針對性地說,他是因人因時因地而說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空間的轉換,到了另外一個地方,再加上不同的人,你還套用原始教典的說法就不適應了。所以那是權宜之說,可是小乘人就執以爲實。大乘就是在原始經典的基礎上,一些有修有證的人,比如說下面講到大乘的代表人龍樹菩薩,他生活的年代是公元一百五十年至二百五十年,是古印度的一位大修行者,他開始的時候是狂妄之徒,做了很多破壞社會,不利于衆生的事,後來碰到了佛法後,他覺悟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他很聰明,一下就悟到了大乘佛法,他還有很多自己的著作,什麼《中論》、《大智度論》。
像龍樹菩薩這樣諸多有修有證、證聖果的大修行者,他們就總結佛祖的精神,而形式要變,要與時俱進,但精神不變,這就是大乘佛法的興起。傳到我們中國來的主要是大乘佛法。現在全世界都公認世界佛教的重心是在我們中國,全世界的重心在中國。爲什麼?就因爲代表真正佛法,一乘法、一乘了義法,真正體現佛祖如來本意的妙法在我們中國。在前些年,陸續開了兩屆世界佛教論壇都在中國,參加世界佛教論壇的有上百個國家的佛教團體,一致公認世界佛教重心在中國。或者有人還這樣說,說佛教像一棵樹的話,根在印度,開花結果在中國。
《妙法蓮華經》就是在“聲聞”、“緣覺”、“菩薩乘”對佛法見解種種不同的背景下,結集而成的代表作。他提出了“開權顯實”、“會叁歸一”的思想,會叁就是會“聲聞乘”、“緣覺乘”跟“菩薩乘”,因爲這之前很多人對什麼是佛法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釋,《妙法蓮華經》會叁歸一,融會叁乘爲一乘(佛乘)。以“聲聞”、“緣覺”二乘爲方便說、權說,“二乘”,即“聲聞”、“緣覺”乘最終要以成佛爲最終目標,開啓了“回小乘向大乘”的門徑,這是一種嶄新的學說思想,也是本經的主要所在、主旨所在,在佛教思想史上占有至關重要的地位。
《妙法蓮華經》實在說與佛有緣的人都應該有所了解的一部經,不學這部經我們對佛法的種種疑問就得不到解答,學習了這部經以後對有關佛教、佛法的不同說法我們就明了了,對有爭執的地方就會站在更高層面上來圓融,還有通過學習《妙法蓮華經》,我們才能夠認識真正的佛法,就是妙法。時間所限,我們今天就先到這裏。
附:四弘誓願+忏悔偈
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心衆生無邊誓願度 自心煩惱無盡誓願斷
自性法門無量誓願學 自性佛道無上誓願成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今對佛前求忏悔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罪障皆忏悔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罪根皆忏悔
《《妙法蓮華經》淺釋—全經概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