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浅释—全经概要▪P2

  ..续本文上一页只有污浊的泥里面才能长出,才有养分,才能长出美妙的莲华,而且果实就是埋藏在浊泥里面,他不外显、不外露。

  《妙法莲华经》从这个经题来看,顾名思义,就已经把全文的大意都给显现出来了。关键词就是“妙法莲华”这四个字,应该说要全称经名才好,简称对经不是太尊重,要全称。就像我们净土宗念弥陀圣号一样,我们就得要念“阿弥陀佛”,或者是六个字全称“南无阿弥陀佛”,有的人将“阿弥陀佛”简称为“弥陀佛”,“弥陀佛”太简化了。把最重要的“阿”,能代表宇宙最圆音的“阿”给省掉了。这不如法,你光念“弥陀佛”,不念“阿”的话,用起功来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影响我们修行的效果。对于《妙法莲华经》来说也是,我们应该称他全名才好。“妙法”指的是什么呢?从理论上来讲,讲一乘法、不二法。“莲华”呢是作比喻,形象地讲“妙”在什么地方,他的殊胜处,第一是花果同时;第二是出淤泥而不染;第三是内敛不露。

  日本人专门有一个宗派叫“法华宗”,他们修行就依据《妙法莲华经》这一部经典,主要读这一部经典。他们把这部经读熟了以后,他念的时候就不用念全文了,他就直接念经题了。就像我们念“阿弥陀佛”一样,他就反复的念经题、经名。有时候加个“南无”两个字,“南无妙法莲华经”,他总是念经名,这是日本人妙法莲华宗的修法。就像我们读《阿弥陀经》,熟读了以后,也可以直接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一提到“阿弥陀佛”就能够联想到《阿弥陀经》中所说的阿弥陀佛的种种功德,以及极乐净土的依正庄严。这就叫作以经题,或者以佛的名号来代表所有的功德,这就有点像我们现在商业上所说的品牌,品牌就代表他整个已经形成的社会上公认的影响力、实力。就像有人说“可口可乐”这四个字就能够代表很多很多,光这四个字就有很大的价值或者是品牌的效应。佛法里面的修法,也是这样,念阿弥陀佛也是这个意思。在念阿弥陀佛之前,我们对阿弥陀佛及其净土一定要熟知,有一个很深刻的领悟,形成这个概念以后,我们就直呼阿弥陀佛名号,他所代表的种种功德自然就包含在里面了。如果对阿弥陀佛他的真实概念不完全了解、熟知的话,那你念的时候也不知所以然,这什么意思?你就没有足够的信心,也不明了究竟是什么意思,影响我们修行的效果。同样读《妙法莲华经》,要把全经文都有个大概的了解认识之后,我们可以简要的,《妙法莲华经》就以普门品为代表,或者以《妙法莲华经》之歌为代表,或者直呼经名,我就知道《妙法莲华经》的境界,他所涵盖的大意就能联想到。

  我们再看这部经说是一乘圆教、清净了义、究竟圆满、微妙无上。《妙法莲华经》是佛祖释迦牟尼晚年所说的教,属于开权显实的圆融教法。这里有一个“权”与“实”,“权法”跟“实法”,“权”就是权宜之说,就是方便说,初级的引导我们认识佛法、认识妙法。“实法”、“实说”是开门见山,直下、直示、直接和盘托出如来的本意、本怀。《妙法莲华经》属于实法,圆融教法。“圆融”指什么圆融呢?要正确理解圆融,或者佛经里面经常提到圆融,我们现代汉语里面也经常用到圆融这个词,而最早出自佛经。圆融就是圆通融会的一个简称、简说。他是一个悟境,悟的境界,能够提升我们悟的境界。通过学习《妙法莲华经》,我们从佛祖那里可以学到一些认识事物、改变认识角度、转换我们认识思维方式的认识观,佛的认识观。佛的认识观的好处就是我们看事物更圆融,实际的现实意义,他是大小无异,泯大小,没有大小的差别,显密圆融,没有显密的差别。我看到很多人修法,说我是密宗,我是修密法,我一听,嘴上不说心里说,你标榜修密法,你不懂密法,你那没有密法。真正的大法是什么呢?没有什么显密的区别,你自己区分你是密宗,觉得你很高深,高深不一定是大法,真正的大法不一定高深,真理是最能普及的才是真理。高深就只有个别人才能够认识,一般人望尘莫及,那就不是大法,就不是密法。显示了人人皆可成佛之一乘了义,这里提到一乘了义,我们一定要把经教里的名词,什么一乘了义、圆融、微妙,这几个词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概念上的认识,他其实都指的是一个道理一个意思,就是佛祖的微妙法、他的本意、他的本怀,他就一个,用不同的词来说,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有时候叫圆融教法,有时候叫一乘,有时候叫了义,都是一个意思。

  在五时判教,《妙法莲华经》属于最后一时,和《涅磐经》是一个体系的,都是佛最后尾声说法,作总结性的说法。就是说法四十九年,到最后作总结性的说法,就是《妙法莲华经》和《涅磐经》。所以说学了这三部经以后,古人说《楞严经》帮助我们更能开悟,《妙法莲华经》就直接帮助我们成佛、当生成就。

  “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古人有这样的说法。因为他是佛祖说法最圆、最后的四十九年说法最后把他所悟的、所证的妙法一点也不保留的全部展现在我们面前,总结性的说法。因为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妙法莲华经》也被誉称为“经中之王”,这是《妙法莲华经》在整个佛祖教法、经教里的地位,被称为当生成就、成佛的“经中之王”。他是佛祖说法最后高度总结概括的大法,把他称为妙法。

  我们再说说《妙法莲华经》的历史渊源。我们认识一件事物必须要知道他的身世、他的来历、他的出处,这个非常重要。没有无因之果,没有横空出世的东西,事物都有渊源。这个对于我们正确的、完整的、准确的认识事物很有好处。《妙法莲华经》的历史,也就是佛祖所说这部经的缘起,是佛祖晚年在灵鹫山所说,跟灵山会上给迦叶尊者传法在一个地方。传法也是佛祖晚年的时候,禅宗是晚年的时候在灵鹫山的一个传法。他是大乘佛教初期经典之一,《妙法莲华经》成经是在公元前后。其他很多大乘经典,像《大般涅磐经》、《楞严经》、《优婆塞戒经》都引用过《妙法莲华经》里面的原意,可见这个经成立比较早,比《楞严经》早。成立年代是怎么说呢?他指的是通过口口相传,记录成文字。佛祖那个时代,还有佛入灭后很长的时候,佛经的传诵都是靠佛弟子口口相传,没有文字。大概到了佛入灭四五百年之后,佛经才开始整理成文字,记录成文,叫作“结集经典”。《妙法莲华经》于西北印度结集而成,最初经本不太完整,而是像《华严经》一样,次第结集、增编而成。“序品”、“方便品”、“譬喻品”相继成立;其次,“见宝塔品”、“劝持品”成立,接着是“从地涌出品”、“如来寿量品”、“如来神力品”。较后再加入“分别功德品”、“常不轻菩萨品”;其中“见宝塔品”被认为是反映了菩萨团体以佛塔为中心之信仰;“寿量品”则反映了菩萨们的佛陀观—— 将佛陀视为体现永恒生命者,久已成就,寿命无量。

  《妙法莲华经》真是我们有缘,能够闻到佛法,竟然与佛法有这样好的缘份,我们不赶快参学,学习一下《妙法莲华经》真是很可惜啊!作为佛弟子必须学学这部经典,他里面的这个妙法的含义说得非常经典。历史渊源说明了一点,我们总结有一点就是大乘经典他从传诵到记录成文字都比较晚,晚的原因体现了大乘法自身的特点:就是大乘法是究竟圆满法,他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套用我们现在话说是集体创作。他不一定是佛祖原原本本一口气说了一部大经,就像我们儒家的很多经典,包括道家的《道德经》,《道德经》的作者是谁?太上老君。但那里面的内容是太上老君一个人的思想吗?也不见得,他也是总结,学习前人的;更有《易经》,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比较神秘的《易经》,他的作者是谁呢?也不可能是一个人,是古人整个文明成果的大汇总。佛教大乘经典也是这样,像佛经里面有一类是原始经典,也就是小乘的原始经典,那个成典、成文字比较早,那是佛祖针对某一件事,说得很具体,他不是了义,他是权说,权宜之说,那个成典比较早,因为保留了佛祖当年他个人、本人的思想比较充分些。大乘经典整个成典是在佛祖入灭四五百年的事,那个时候佛教、佛学已经形成规模了,修行团队很庞大,有很多修行者都通过实践经典、对经典的领悟更充分、更透彻。反过来他在整理佛祖当年口口传下来的经典的时候,就会更准确一些、完备一些。把这样的一种表述记录成文字,当然他是很尊重佛祖当时的原义、原话。不过在安排每一品是什么品,在表述的时候,对于佛祖当时他的有些话,有些记忆强的弟子他不见得证悟的功夫高,他只是原本的叙述出来,他并不理解,通过有成就的大德一致的发挥,更完备的从语言的这个角度表达出来,这是集体智慧的经典,大乘经典他有这样一个特点。

  传到我们今天,小乘佛教对我们大乘经典有微词、有看法,说那不是佛亲口所说的,其实这个说法我们不要担心,不能这样看,越是这样越能够说明大乘法,或者说一法要“依法不依人”。佛教本身是重法,不重佛,佛是从哪里来?是通过修妙法,众生才成的佛。佛祖当年就已经说过了要“依法不依人”,不要说我说的每一句你们死搬硬套的,我出口的就是经典,我出口的就是真理吗?不见得。法的住持、解释在僧团、在团体,通过三宝,佛、法、僧,来体现正法。小乘人说大乘法靠不住,这正好从正面体现了大乘法的殊胜、宝贵,他的正法,依法不依人的严肃性。《妙法莲华经》是佛教界自古以来一致公认的跟《楞严经》、《华严经》共同被称为大乘三经,绝对是能代表佛祖真实意的经典。因为他是跟《涅磐经》同一系,是佛祖晚年所说的总结性的开示,被称为“经中之王”,成佛的《妙法莲华经》,带领我们成佛的。

  《妙法莲华经》的宗旨也就是他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在大乘佛法兴起的时代,大乘佛法的兴起就是佛入涅磐四五百年以后,大乘佛法开始兴起,佛入灭七八百年以后,金刚乘就是念诵咒语开始兴起,他觉得佛说的经典被人这样传诵,又是记录成文字,是不是违背了佛说的真义,有些人他信不过,佛说的咒语没有变,咒语因为他没有译出来,他只是以发声、发音为代表的,一般传错不了,有人他更相信咒语,所以他就以念咒为修行法,这就是佛灭度七八百年之后,金刚乘也就是密宗的兴起,密宗就直接传到了西藏,所以西藏佛教他就以念咒为主,跟这个有关系。我们说传到我们中国来的大乘法,是佛灭度后四五百年后开始兴起,因为小乘真是太有局限了,依小乘修行的是什么呢?是“声闻”、“缘觉”二乘,把他又称为原始佛教。小乘人他对佛一时一地的语言认的很死,他不愿意改。那佛当时说原始教典的时候,他是有针对性地说,他是因人因时因地而说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到了另外一个地方,再加上不同的人,你还套用原始教典的说法就不适应了。所以那是权宜之说,可是小乘人就执以为实。大乘就是在原始经典的基础上,一些有修有证的人,比如说下面讲到大乘的代表人龙树菩萨,他生活的年代是公元一百五十年至二百五十年,是古印度的一位大修行者,他开始的时候是狂妄之徒,做了很多破坏社会,不利于众生的事,后来碰到了佛法后,他觉悟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他很聪明,一下就悟到了大乘佛法,他还有很多自己的著作,什么《中论》、《大智度论》。

  像龙树菩萨这样诸多有修有证、证圣果的大修行者,他们就总结佛祖的精神,而形式要变,要与时俱进,但精神不变,这就是大乘佛法的兴起。传到我们中国来的主要是大乘佛法。现在全世界都公认世界佛教的重心是在我们中国,全世界的重心在中国。为什么?就因为代表真正佛法,一乘法、一乘了义法,真正体现佛祖如来本意的妙法在我们中国。在前些年,陆续开了两届世界佛教论坛都在中国,参加世界佛教论坛的有上百个国家的佛教团体,一致公认世界佛教重心在中国。或者有人还这样说,说佛教像一棵树的话,根在印度,开花结果在中国。

  《妙法莲华经》就是在“声闻”、“缘觉”、“菩萨乘”对佛法见解种种不同的背景下,结集而成的代表作。他提出了“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的思想,会三就是会“声闻乘”、“缘觉乘”跟“菩萨乘”,因为这之前很多人对什么是佛法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妙法莲华经》会三归一,融会三乘为一乘(佛乘)。以“声闻”、“缘觉”二乘为方便说、权说,“二乘”,即“声闻”、“缘觉”乘最终要以成佛为最终目标,开启了“回小乘向大乘”的门径,这是一种崭新的学说思想,也是本经的主要所在、主旨所在,在佛教思想史上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妙法莲华经》实在说与佛有缘的人都应该有所了解的一部经,不学这部经我们对佛法的种种疑问就得不到解答,学习了这部经以后对有关佛教、佛法的不同说法我们就明了了,对有争执的地方就会站在更高层面上来圆融,还有通过学习《妙法莲华经》,我们才能够认识真正的佛法,就是妙法。时间所限,我们今天就先到这里。

  

  附:四弘誓愿+忏悔偈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 自心烦恼无尽誓愿断

  自性法门无量誓愿学 自性佛道无上誓愿成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今对佛前求忏悔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罪障皆忏悔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罪根皆忏悔

  

《《妙法莲华经》浅释—全经概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