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浅释—方便品第二

  

《妙法莲华经》浅释—方便品第二

  

主讲:法闻法师(北京广济寺)

  

2009 年12 月29 日 北京茶缘茶城洮砚馆

   大乘《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也就是第二品方便品。我们说《妙法莲华经》这是佛祖当年在灵山会上,面对几千比丘、八万菩萨以及天龙八部众多的众生所说的一部大乘、最上乘、一佛乘经典,语言上是当时的口语、白话,我们今天读起来都非常浅显易懂,没有什么难,没有什么不解的地方,是不是?《妙法莲华经》非常浅显易懂。我只是领众,咱们共同来诵读,来参悟,就有关第二品方便品的言外之意,对佛祖言辞不到处,结合现代社会的一些特征,我们把《妙法莲华经》这部大乘法让他更现代化一点,让大家更容易理解。原经文我们刚才诵读了一遍,原经文的内容说了些什么大家可能都能够了知。

   我们在解说方便品之前,先引用一段现代物理学之父爱因斯坦,大家都熟知的爱因斯坦,伟大的科学家,他的一段话,爱因斯坦曾这样描述他的思维过程:“我思考问题时不是用语言进行思考,而是用活动的、跳跃的形象进行思考,而这种思考完成以后呢,我要花很大力气把他转换成语言”。这是爱因斯坦的原话,他的意思就是说他在深度思维状态的时候,用的是什么思维方式呢?用的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相对于抽象思维的一种更具相、更形象,从深度、广度两方面都是同步的高级思维方式。话说回来,我们所诵读的《妙法莲华经》,佛祖所用的思维方式也是形象思维,我们读起来不仅文字上、语言上朗朗上口,而且他里面所说的义理也是非常形象,这就是《妙法莲华经》的一个特点、特征。他的语言特征及他的表述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方式。

   “方便品”及后面的“寿量品”是本经的两大中心。当时佛由甚深三昧起,称叹三世诸佛,智慧甚深无量、难解难入,真正的佛法是诸佛究竟了知诸法的实相。“十如是”我们今天再讲讲,“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里面我们比较熟悉的是“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也就是“如是因缘果”,还有“报”,“因缘果报”。平常我们所说的因缘果报,就是从《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中:“如是因缘果报,如是体相性力”。“如是力”,我们又叫做“如是用”,我们说诸法的体相用,还有诸法的因缘果报,这是我们要了知的,要记住诸法的体相用与因缘果报。我们说学佛法,是要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提升我们的悟性,学佛学什么?就是学佛圆满究竟把握事物的认识能力。诸佛圆满究竟的认识能力具体从哪些方面体现呢?在方便品中,我们看到了诸佛提出来诸法都有十如是,我们大家熟悉的是七如是:诸法的体相用,还有诸法的因缘果报,再加诸法的本末究竟,跟如是性,如是作,加起来十如是。

  什么是诸法的体相用?

   体,我们说世间的事物从抽象的理论到具相的物体,他都具备体相用这样一个存在的真实相状。什么是体呢?我们打个比方说,这块镇尺以什么为体呢?以木为体。我这个水杯是以不锈钢、以钢体为体。相是什么呢?拿镇尺来说,镇尺的相是立体长方形,这个不锈钢杯,他的相是圆锥体。用是什么呢?事物的用是什么?镇尺顾名思义,他就是镇纸的,他摆在这儿,体是以木为体,相是长方形,用呢是作镇纸,他已经发挥着他的作用。凡事物不仅有体有相,而且有体有用,要不具备用的话,他就不可能放在这儿,不可能存在,没必要、不存在。水杯他的用,显而易见,摆在这儿不是摆设,他的用是盛水的,我们用来喝水的。用,在法华经里是“如是力”,这就是用的意思,这就是事物的体相用。凡事物都有体相用,形象的、具相的物体是这样,抽象的理体、理念、概念,这些道理,我们看不见的,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的道理、法则、规律,也同样具备体相用这样一个存在状况。

  佛法的体相用

   我们说佛法,我们所修学的佛法,看不见的东西,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中,那他的体相用怎么说呢,佛法以什么为体呢?先说佛教,佛教以什么为体?佛教就是以我们平时最开始所接触到的“三宝”为体,三宝是佛教的体相用,佛是体、法是相、僧是用。虽分体相用,但实际上是三位一体。我们说佛教的体相用是佛法僧,那我们是弘扬佛法,具体到佛法的体相用是什么呢?我们也可以分析一下,找到答案,通过体相用就能全面准确地帮助我们来认识佛法、领悟佛理。

   佛法体相用从小乘的基础教理讲,体是什么?基础教理以什么为体?体是根本,我们在座的大家现在都是诸上善人,都来领悟唯一佛乘,大乘教法,肯定大家都有基础佛理作支撑,才能够领悟大乘佛法,也就是说我们都是从基础佛理上来的,都有基础佛理这样起码的佛法的理论。基础佛理的体相用怎么说?佛教的体相用是佛法僧三宝,佛法的体相用是什么?他以”觉悟”为体,觉悟我们简称“悟”,以悟为体,没有悟就谈不上佛法,那我们学的是佛学知识,就不是佛法了。

   佛法以”悟”为体,以”正”为相,正怎么讲呢?正就是正知见、正思维、正精进,八正道那一类的总括,主要指的是正知见,以正知见为相,要不断地扶正自己的知见。“境风吹识浪”,环境的风时时刻刻都在吹拂着我们的认识,第六意识,意识的波浪。我们的知见时时刻刻于事事物物上面都有可能受环境的影响,有的知见是不是时刻保持?虽然有摆动有摇摆,但是不至于被环境的风吹得走了样,或者是远离了正知见,时时有这样的考验。所以我们要保持正知见,正知见是佛法的相。六祖大师说的好:“悟时就是佛,迷时是众生”。这是将知见和悟放在一起说,集中起来说。用,佛法是“度”,是解救我们众生的法身慧命,法身慧命是生命的本源,是生命的永恒相,是不生不灭。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修正自己的法身,解救自己的慧命,让慧命能够充分显现,从而从烦恼生死中解脱出来,走向生命的自在永恒,这就是觉正净的净,蕴含着佛法的用意、作用,他的用处目的。净就是清净法身,这个净不是清净心,而是指清净法身,这样更完整、更准确一些,但有时呢也可以拿清净心代表来说,因为清净法身要通过清净心来体现,没有清净心就没法认识到自己的清净法身。

   佛教的体相用就是佛法僧,净空法师我们大家都知道,他不说佛法僧,他直接引用六祖慧能大师的话就说觉正净。我们接触佛教,学习基础佛学、基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认识、找到真正解决众生慧命有用的方法——佛法,我们的目的、核心主要学佛法,古代的六祖大师也好,当代的净空法师也好,他们把握佛法,直接就讲佛法,不是佛教的体相用,而是佛法的体相用,就是觉正净。觉正净是佛法的体相用,体相用是为了便于理解、便于认识,我们可以这样地分解,但实际上是三位一体,乃至于后面的诸法的因缘果报、本末究竟,他都是三位一体、多位一体的,其实就指的一个事物、一个体。

   佛教很注重三皈依,认为三皈依是入门,三皈法是佛法的入门学,他强调三皈、推重三皈的用意就在此地,直接从大处,给我们一个完整准确认识佛法的科学方法,就是从体相用入手,从事物的体相用来认识,从佛法的体相用入手来认识佛教,来把握佛法,这样一个角度,既完整而准确。佛祖当年特别推重、特别强调三皈依,为什么强调三,不是一,不是二,也不是四、五,为什么是三呢?就是从科学认识事物的方法,体相用是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用这个科学的方法来认识佛教、佛学、佛法,就不走弯路,是这么一层意思。

   佛祖是大觉悟者,就是遍觉。从空间广度的角度来讲,遍觉,也就是觉他;从深度的角度讲,自觉,也就是对于所见、所闻、所思,他都能够用事物的如是体相用,因缘果报这样的科学的、独特的认识观、认识方法,能够认识事物的本源本相,从本源上能够认识和把握事物,所以他是大遍觉知者,是大觉悟者。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佛的认识,这才是佛的认识,提升认识、提高认识,提升我们的觉悟、悟性。

   后面的因缘果报,还是在体相用的基础上,体相用他是一个从三位一体,事物的存在,他之所以存在,起码具备体相用这样一个存在相状,后面的因缘果报,这些是细化了,从时间上分析具体某一个事物他的过去、现在、未来,时间上变化又细分了因缘果报。有时间我们可以多思维,要拿具体的事物来对,每一件事物我们都可以用体相用来分析。不信我们可以随便提出一个事物,我们可以用体相用来分析,就可以完整准确、全面透彻地来分析某一件事物。

  时间和空间的体相用

   时间的体相用,时间的体是什么呢?你刚才说的时间和空间,其实时间和空间是分不开的,没有独立存在的时间,也没有独立存在的空间,时间和…

《《妙法莲华经》浅释—方便品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