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浅释—方便品第二▪P3

  ..续本文上一页果离开乐,生命就失去了存在的源泉,他也不可能存在。

   生命的相是什么呢

  生命的相,其实还是众生相。或许有人问,成佛以后干什么去?是什么形象?是不是金碧辉煌的,像镀金的塑像一样在极乐世界那么坐着呢?不一定是,他表相上显的还是众生相。为什么显众生相?他的用意是要化身到众生里面来救度众生,但是实质上、内在的心里行为上,他是不受时空局限的大自在、大解脱,但在外相上还是众生相。用也不一样,他到人间来的目的,觉悟者成佛以后,佛菩萨到众生界,到人间或者是其他五道众生里来的目的,他是为了随缘、随愿度众生而来。相是一样的,表面上看是相同的,而体跟用截然不同,但体跟用的不同,我们一时还很难认识到。所以真正的佛菩萨,不是在空中显光现影、放光现影,他还是在我们身边,在我们周围,在六道众生里面。他的相和我们是一样的,而他的体,他的用心,他的用是为了度众生,这一点我们很难了知、很难认识到、很难发现。所以佛菩萨的化身在我们的周围,我们也不觉察。这是生命的体相用。

  

  小结

   什么事物都可以通过体相用来分析他的实质、本质,谁要不信可以举出一个例子来,我们大家一块分析,肯定能够找出他的体相用,认识他的本质、实质。这是一个规律,是佛祖认识事物的独特方法,这就叫作佛祖是究竟了知诸法实相,怎么样了知诸法实相呢?通过十如是,十如是根本的还是前面的三个,就是如是体,如是相,如是用,通过这个来究竟了知诸法实相。

   正文我们刚才诵读了一遍,方便品经文比较长,我们主要着重分析了体相用。这一品题目,方便品,为什么叫方便品呢?他就强调了佛祖以前说法的时候,所说的这些都是非一乘的声闻乘、缘觉乘。在《法华经》里面,说佛祖以前说的都是方便说,今天法华会上,灵山法会上,要说《妙法莲华经》的妙法,是通过以前的方便,佛祖要来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真正一乘法,只有一乘法,那才是佛的真实说,而不是方便说,故名这一品为方便品。

   这一品除了十如是,三如是,还有就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释迦牟尼佛祖他是“以一大事因缘”来到我们人间,什么是“一大事因缘”?就是为了说真实佛法,就是一佛乘,经典的原话是一佛乘,为了给众生开示一佛乘,让众生能够悟入一佛乘,这就是佛来人间的一大事因缘。什么是一佛乘?我们前面说了很多,但我们还要反复地说,要悟入一佛乘,首先要具备一个条件,就是要树立正知见。通过正知见,我们看到世间学问里讲的主客观,主观客观,在佛祖如实的正知见的这个角度来看,世间学问里面所说的主客观,是一定要把他统一起来,要树立“一”,正知见首先是以“一”,以“不二”为前提。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动画,以动画的形式来再现当年灵山会上,佛祖将要说无上甚深微妙法的场面、情境。我们已经读诵过两篇了,就是通篇把全文都念诵过以后,我们不一定就能够找到微妙法在哪儿,不一定就悟到微妙法,也许有的人能够悟到,也许更多的人不一定能够悟到微妙法。微妙法用今天现在一点的话说,就是真理,能够提升我们生命品质,乃至最后完全认识肯定我们的真实生命——法身慧命,对认识我们的真实生命有帮助的,我们说这才是唯一真理。法身慧命是最真实的存在,是灵性生命的本源。我们说最真实的才是最根本的,才能够永恒,经得起时空考验的,时间上是永恒的,空间上是普遍的,最普遍的、最永久的、永恒的,与生命相关的,指的就是法身慧命。之所以是永恒,生命的永恒相,我们最需求、最需要,最有必要去认识他,去把握他、去拥有他。因为是普遍的,每一位众生,每一个人都具备的,每一位众生他灵性存在本身,非常伟大不可思议,所以我们人人都有必要去认识,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的教化——宗教现象。

   我们说现代文明的源头、根源都是来自于宗教理论,为什么?因为古人把生命存在真实意义的眼光就已经放到了“认识、发现生命自身”。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佛教,还有中国的道教,众多民间宗教,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宗教的现象呢?没有行政上的指令、约束,也没有军队、军人的那种命令约束,大家都很自觉、自主地走到一起来,目的是什么?就是要求真实的存在,要寻求唯一的真理,求真理。通过佛祖的点化,我们知道真理的唯一性,世间只有一个真理。真理的第二个特征——针对性,必须是跟主体、主语,也就是跟我们存在本身、觉悟、灵性体,跟我们主观相应的才是,跟我们人,跟生命的存在无关的,所谓的大道理、真理,他是不是真理我们不知道,但他不是最主要的,不是人类,不是众生最想要的,因为他有没有都可以,他不是第一位。所以真理还有一个针对性,针对解决、解释生命自身问题,对解决生命自身问题起作用的真理才有意义,这是真理的针对性。真理的普遍性,我们知道之所以是真理,因为他能够普及,六道众生,只要是灵性存在都普遍适用。这是真理的三个特征。

   我们认识到佛法就是这样一种真理,他是唯一的、有针对性的,针对我们解决生命自身根本问题。他也是普遍的,能解决所有众生的根本问题。妙法,“妙”在哪儿呢?这也是妙法的第一个根本特点,就是妙法的唯一,讲“一”;第二点呢,就是我们认识妙法要讲方法,其实真理人人都具备,甚至就是与真理同在,但就是我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与真理同在,但就是对面不相识。为什么会这样?就是我们没有掌握到认识真理的方法,佛祖说法,前面他要方便说法,解释了真理是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每一个众生都具备法身,生命的永恒相,到最后说《法华经》这样的一乘了义经典的时候,他的真实说、究竟说就是所谓的妙法,主要是说对于什么是真理,我们大家都有共识了,现在问题是如何认识真理、如何完整准确地把握真理。像《妙法莲花经》这样的大乘了义经典,他主要就是从大乘,从宏观上给我们一个如何认识真理,如何更直接更有效地认识真理的方法,这就是妙法的微妙主要是“妙”在这。掌握了真理天涯咫尺,掌握不了这个方法咫尺天涯。这也是佛教与其他宗教,佛法与世间法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这里。其实所有的宗教也好、科学也好、哲学也好,尤其是宗教,他基本上对什么是真理大家都有共识。问题是对认识真理、如何去完整准确去把握真理这方面具体就有差距了。佛祖找到了最直接有效地认识、把握真理的方法,所以最究竟,他讲彻悟,这是佛法的特点。

   我们说真理人人具备,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的法身与佛平等,跟佛都是一样的。而认识法身的方法,也就是怎样去认识法身,就成了问题。佛说的大乘、小乘,二乘、三乘,什么罗汉乘、声闻乘、菩萨乘这些都是方便说,不是最究竟圆满的,只有像《法华经》这样的大乘了义才讲,从宏观的角度,从大觉、大方向上给我们众生开示佛的本怀、佛的知见。佛在《法华经》上跟我们说什么是佛法,什么是妙法,什么是究竟圆满解脱的大法,是原原本本毫不保留地开示出来,叫作和盘托出。关键是我们众生怎么样去悟入佛之知见。

  悟入微妙法的条件

   要悟入,首先要有气度,这个气度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是他又很实际,影响我们的认识观。每个人的气度都不一样,就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气质一样,只不过气质比较外表化,气度是内在的东西,佛经里叫作法器、根器,我们现代话说是气度。气度一定要恢宏、要高远,否则的话妙法对他来说就成了真正的“妙法”,微妙不可思议,他难以捉摸,难以接受,一佛乘就成了难以捉摸的玄妙之法,像《妙法莲华经》这样的大乘经典就成了天书了,他就没法去理解。在方便品里我们也看到了,有五千弟子退席,佛还没开始正式说呢,已经有五千人走了,离开法会现场,这就是他们的气度不够。也不怨他们,不怪他们虔诚心不够,或者是悟性不够,这不是悟性的问题,是气度不够!五千人离席,佛默然处之,说离席了也好,剩下的都是能够领悟真正大乘佛法的真实之人,走的这些就像一棵树的枝叶一样,比较浮的,根器浅的这些,就让他们离开也好。

   认识大乘妙法,一佛乘,还有一个先决条件,在《法华经》里叫作“会三归一”,就是把我们以前所有的知识经验,来一个汇总,来一个概括,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至少要认识到微妙法,他是囊括了主客观也好,唯心唯物也好,他包括了所有的学问经验,就是一切事物的大汇总,一切事物我们把他归到一处。我们刚才说的体相用,就是佛祖以归纳的这种方式、统筹的这种方法,从根本上认识事物本源的科学认识观,简单说就是要具备专,专一,专一求悟,这也是我们的先决条件。不专一我们就很难达到新的认识高度,就很难突破我们习惯了的这种思维模式,思考问题的这种方式就很难突破。所以佛教一开始讲皈依,皈依不仅是理论上的指导,更是实践上的一个具体方法。大汇总的“一”,我们用宋明理学家的那种理念说就是“吾…

《《妙法莲华经》浅释—方便品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