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淺釋—方便品第二▪P3

  ..續本文上一頁果離開樂,生命就失去了存在的源泉,他也不可能存在。

   生命的相是什麼呢

  生命的相,其實還是衆生相。或許有人問,成佛以後幹什麼去?是什麼形象?是不是金碧輝煌的,像鍍金的塑像一樣在極樂世界那麼坐著呢?不一定是,他表相上顯的還是衆生相。爲什麼顯衆生相?他的用意是要化身到衆生裏面來救度衆生,但是實質上、內在的心裏行爲上,他是不受時空局限的大自在、大解脫,但在外相上還是衆生相。用也不一樣,他到人間來的目的,覺悟者成佛以後,佛菩薩到衆生界,到人間或者是其他五道衆生裏來的目的,他是爲了隨緣、隨願度衆生而來。相是一樣的,表面上看是相同的,而體跟用截然不同,但體跟用的不同,我們一時還很難認識到。所以真正的佛菩薩,不是在空中顯光現影、放光現影,他還是在我們身邊,在我們周圍,在六道衆生裏面。他的相和我們是一樣的,而他的體,他的用心,他的用是爲了度衆生,這一點我們很難了知、很難認識到、很難發現。所以佛菩薩的化身在我們的周圍,我們也不覺察。這是生命的體相用。

  

  小結

   什麼事物都可以通過體相用來分析他的實質、本質,誰要不信可以舉出一個例子來,我們大家一塊分析,肯定能夠找出他的體相用,認識他的本質、實質。這是一個規律,是佛祖認識事物的獨特方法,這就叫作佛祖是究竟了知諸法實相,怎麼樣了知諸法實相呢?通過十如是,十如是根本的還是前面的叁個,就是如是體,如是相,如是用,通過這個來究竟了知諸法實相。

   正文我們剛才誦讀了一遍,方便品經文比較長,我們主要著重分析了體相用。這一品題目,方便品,爲什麼叫方便品呢?他就強調了佛祖以前說法的時候,所說的這些都是非一乘的聲聞乘、緣覺乘。在《法華經》裏面,說佛祖以前說的都是方便說,今天法華會上,靈山法會上,要說《妙法蓮華經》的妙法,是通過以前的方便,佛祖要來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真正一乘法,只有一乘法,那才是佛的真實說,而不是方便說,故名這一品爲方便品。

   這一品除了十如是,叁如是,還有就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釋迦牟尼佛祖他是“以一大事因緣”來到我們人間,什麼是“一大事因緣”?就是爲了說真實佛法,就是一佛乘,經典的原話是一佛乘,爲了給衆生開示一佛乘,讓衆生能夠悟入一佛乘,這就是佛來人間的一大事因緣。什麼是一佛乘?我們前面說了很多,但我們還要反複地說,要悟入一佛乘,首先要具備一個條件,就是要樹立正知見。通過正知見,我們看到世間學問裏講的主客觀,主觀客觀,在佛祖如實的正知見的這個角度來看,世間學問裏面所說的主客觀,是一定要把他統一起來,要樹立“一”,正知見首先是以“一”,以“不二”爲前提。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動畫,以動畫的形式來再現當年靈山會上,佛祖將要說無上甚深微妙法的場面、情境。我們已經讀誦過兩篇了,就是通篇把全文都念誦過以後,我們不一定就能夠找到微妙法在哪兒,不一定就悟到微妙法,也許有的人能夠悟到,也許更多的人不一定能夠悟到微妙法。微妙法用今天現在一點的話說,就是真理,能夠提升我們生命品質,乃至最後完全認識肯定我們的真實生命——法身慧命,對認識我們的真實生命有幫助的,我們說這才是唯一真理。法身慧命是最真實的存在,是靈性生命的本源。我們說最真實的才是最根本的,才能夠永恒,經得起時空考驗的,時間上是永恒的,空間上是普遍的,最普遍的、最永久的、永恒的,與生命相關的,指的就是法身慧命。之所以是永恒,生命的永恒相,我們最需求、最需要,最有必要去認識他,去把握他、去擁有他。因爲是普遍的,每一位衆生,每一個人都具備的,每一位衆生他靈性存在本身,非常偉大不可思議,所以我們人人都有必要去認識,這就是人類曆史上的教化——宗教現象。

   我們說現代文明的源頭、根源都是來自于宗教理論,爲什麼?因爲古人把生命存在真實意義的眼光就已經放到了“認識、發現生命自身”。世界叁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佛教,還有中國的道教,衆多民間宗教,爲什麼會有這樣一種宗教的現象呢?沒有行政上的指令、約束,也沒有軍隊、軍人的那種命令約束,大家都很自覺、自主地走到一起來,目的是什麼?就是要求真實的存在,要尋求唯一的真理,求真理。通過佛祖的點化,我們知道真理的唯一性,世間只有一個真理。真理的第二個特征——針對性,必須是跟主體、主語,也就是跟我們存在本身、覺悟、靈性體,跟我們主觀相應的才是,跟我們人,跟生命的存在無關的,所謂的大道理、真理,他是不是真理我們不知道,但他不是最主要的,不是人類,不是衆生最想要的,因爲他有沒有都可以,他不是第一位。所以真理還有一個針對性,針對解決、解釋生命自身問題,對解決生命自身問題起作用的真理才有意義,這是真理的針對性。真理的普遍性,我們知道之所以是真理,因爲他能夠普及,六道衆生,只要是靈性存在都普遍適用。這是真理的叁個特征。

   我們認識到佛法就是這樣一種真理,他是唯一的、有針對性的,針對我們解決生命自身根本問題。他也是普遍的,能解決所有衆生的根本問題。妙法,“妙”在哪兒呢?這也是妙法的第一個根本特點,就是妙法的唯一,講“一”;第二點呢,就是我們認識妙法要講方法,其實真理人人都具備,甚至就是與真理同在,但就是我們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與真理同在,但就是對面不相識。爲什麼會這樣?就是我們沒有掌握到認識真理的方法,佛祖說法,前面他要方便說法,解釋了真理是我們每一個人,我們每一個衆生都具備法身,生命的永恒相,到最後說《法華經》這樣的一乘了義經典的時候,他的真實說、究竟說就是所謂的妙法,主要是說對于什麼是真理,我們大家都有共識了,現在問題是如何認識真理、如何完整准確地把握真理。像《妙法蓮花經》這樣的大乘了義經典,他主要就是從大乘,從宏觀上給我們一個如何認識真理,如何更直接更有效地認識真理的方法,這就是妙法的微妙主要是“妙”在這。掌握了真理天涯咫尺,掌握不了這個方法咫尺天涯。這也是佛教與其他宗教,佛法與世間法的不同之處,主要體現在這裏。其實所有的宗教也好、科學也好、哲學也好,尤其是宗教,他基本上對什麼是真理大家都有共識。問題是對認識真理、如何去完整准確去把握真理這方面具體就有差距了。佛祖找到了最直接有效地認識、把握真理的方法,所以最究竟,他講徹悟,這是佛法的特點。

   我們說真理人人具備,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的法身與佛平等,跟佛都是一樣的。而認識法身的方法,也就是怎樣去認識法身,就成了問題。佛說的大乘、小乘,二乘、叁乘,什麼羅漢乘、聲聞乘、菩薩乘這些都是方便說,不是最究竟圓滿的,只有像《法華經》這樣的大乘了義才講,從宏觀的角度,從大覺、大方向上給我們衆生開示佛的本懷、佛的知見。佛在《法華經》上跟我們說什麼是佛法,什麼是妙法,什麼是究竟圓滿解脫的大法,是原原本本毫不保留地開示出來,叫作和盤托出。關鍵是我們衆生怎麼樣去悟入佛之知見。

  悟入微妙法的條件

   要悟入,首先要有氣度,這個氣度就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但是他又很實際,影響我們的認識觀。每個人的氣度都不一樣,就像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氣質一樣,只不過氣質比較外表化,氣度是內在的東西,佛經裏叫作法器、根器,我們現代話說是氣度。氣度一定要恢宏、要高遠,否則的話妙法對他來說就成了真正的“妙法”,微妙不可思議,他難以捉摸,難以接受,一佛乘就成了難以捉摸的玄妙之法,像《妙法蓮華經》這樣的大乘經典就成了天書了,他就沒法去理解。在方便品裏我們也看到了,有五千弟子退席,佛還沒開始正式說呢,已經有五千人走了,離開法會現場,這就是他們的氣度不夠。也不怨他們,不怪他們虔誠心不夠,或者是悟性不夠,這不是悟性的問題,是氣度不夠!五千人離席,佛默然處之,說離席了也好,剩下的都是能夠領悟真正大乘佛法的真實之人,走的這些就像一棵樹的枝葉一樣,比較浮的,根器淺的這些,就讓他們離開也好。

   認識大乘妙法,一佛乘,還有一個先決條件,在《法華經》裏叫作“會叁歸一”,就是把我們以前所有的知識經驗,來一個彙總,來一個概括,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至少要認識到微妙法,他是囊括了主客觀也好,唯心唯物也好,他包括了所有的學問經驗,就是一切事物的大彙總,一切事物我們把他歸到一處。我們剛才說的體相用,就是佛祖以歸納的這種方式、統籌的這種方法,從根本上認識事物本源的科學認識觀,簡單說就是要具備專,專一,專一求悟,這也是我們的先決條件。不專一我們就很難達到新的認識高度,就很難突破我們習慣了的這種思維模式,思考問題的這種方式就很難突破。所以佛教一開始講皈依,皈依不僅是理論上的指導,更是實踐上的一個具體方法。大彙總的“一”,我們用宋明理學家的那種理念說就是“吾…

《《妙法蓮華經》淺釋—方便品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