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淺釋—方便品第二

  

《妙法蓮華經》淺釋—方便品第二

  

主講:法聞法師(北京廣濟寺)

  

2009 年12 月29 日 北京茶緣茶城洮硯館

   大乘《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也就是第二品方便品。我們說《妙法蓮華經》這是佛祖當年在靈山會上,面對幾千比丘、八萬菩薩以及天龍八部衆多的衆生所說的一部大乘、最上乘、一佛乘經典,語言上是當時的口語、白話,我們今天讀起來都非常淺顯易懂,沒有什麼難,沒有什麼不解的地方,是不是?《妙法蓮華經》非常淺顯易懂。我只是領衆,咱們共同來誦讀,來參悟,就有關第二品方便品的言外之意,對佛祖言辭不到處,結合現代社會的一些特征,我們把《妙法蓮華經》這部大乘法讓他更現代化一點,讓大家更容易理解。原經文我們剛才誦讀了一遍,原經文的內容說了些什麼大家可能都能夠了知。

   我們在解說方便品之前,先引用一段現代物理學之父愛因斯坦,大家都熟知的愛因斯坦,偉大的科學家,他的一段話,愛因斯坦曾這樣描述他的思維過程:“我思考問題時不是用語言進行思考,而是用活動的、跳躍的形象進行思考,而這種思考完成以後呢,我要花很大力氣把他轉換成語言”。這是愛因斯坦的原話,他的意思就是說他在深度思維狀態的時候,用的是什麼思維方式呢?用的是形象思維。形象思維是相對于抽象思維的一種更具相、更形象,從深度、廣度兩方面都是同步的高級思維方式。話說回來,我們所誦讀的《妙法蓮華經》,佛祖所用的思維方式也是形象思維,我們讀起來不僅文字上、語言上朗朗上口,而且他裏面所說的義理也是非常形象,這就是《妙法蓮華經》的一個特點、特征。他的語言特征及他的表述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維方式。

   “方便品”及後面的“壽量品”是本經的兩大中心。當時佛由甚深叁昧起,稱歎叁世諸佛,智慧甚深無量、難解難入,真正的佛法是諸佛究竟了知諸法的實相。“十如是”我們今天再講講,“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裏面我們比較熟悉的是“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也就是“如是因緣果”,還有“報”,“因緣果報”。平常我們所說的因緣果報,就是從《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中:“如是因緣果報,如是體相性力”。“如是力”,我們又叫做“如是用”,我們說諸法的體相用,還有諸法的因緣果報,這是我們要了知的,要記住諸法的體相用與因緣果報。我們說學佛法,是要提高我們的認識能力、提升我們的悟性,學佛學什麼?就是學佛圓滿究竟把握事物的認識能力。諸佛圓滿究竟的認識能力具體從哪些方面體現呢?在方便品中,我們看到了諸佛提出來諸法都有十如是,我們大家熟悉的是七如是:諸法的體相用,還有諸法的因緣果報,再加諸法的本末究竟,跟如是性,如是作,加起來十如是。

  什麼是諸法的體相用?

   體,我們說世間的事物從抽象的理論到具相的物體,他都具備體相用這樣一個存在的真實相狀。什麼是體呢?我們打個比方說,這塊鎮尺以什麼爲體呢?以木爲體。我這個水杯是以不鏽鋼、以鋼體爲體。相是什麼呢?拿鎮尺來說,鎮尺的相是立體長方形,這個不鏽鋼杯,他的相是圓錐體。用是什麼呢?事物的用是什麼?鎮尺顧名思義,他就是鎮紙的,他擺在這兒,體是以木爲體,相是長方形,用呢是作鎮紙,他已經發揮著他的作用。凡事物不僅有體有相,而且有體有用,要不具備用的話,他就不可能放在這兒,不可能存在,沒必要、不存在。水杯他的用,顯而易見,擺在這兒不是擺設,他的用是盛水的,我們用來喝水的。用,在法華經裏是“如是力”,這就是用的意思,這就是事物的體相用。凡事物都有體相用,形象的、具相的物體是這樣,抽象的理體、理念、概念,這些道理,我們看不見的,存在于我們每個人的頭腦中的道理、法則、規律,也同樣具備體相用這樣一個存在狀況。

  佛法的體相用

   我們說佛法,我們所修學的佛法,看不見的東西,存在于我們的大腦中,那他的體相用怎麼說呢,佛法以什麼爲體呢?先說佛教,佛教以什麼爲體?佛教就是以我們平時最開始所接觸到的“叁寶”爲體,叁寶是佛教的體相用,佛是體、法是相、僧是用。雖分體相用,但實際上是叁位一體。我們說佛教的體相用是佛法僧,那我們是弘揚佛法,具體到佛法的體相用是什麼呢?我們也可以分析一下,找到答案,通過體相用就能全面准確地幫助我們來認識佛法、領悟佛理。

   佛法體相用從小乘的基礎教理講,體是什麼?基礎教理以什麼爲體?體是根本,我們在座的大家現在都是諸上善人,都來領悟唯一佛乘,大乘教法,肯定大家都有基礎佛理作支撐,才能夠領悟大乘佛法,也就是說我們都是從基礎佛理上來的,都有基礎佛理這樣起碼的佛法的理論。基礎佛理的體相用怎麼說?佛教的體相用是佛法僧叁寶,佛法的體相用是什麼?他以”覺悟”爲體,覺悟我們簡稱“悟”,以悟爲體,沒有悟就談不上佛法,那我們學的是佛學知識,就不是佛法了。

   佛法以”悟”爲體,以”正”爲相,正怎麼講呢?正就是正知見、正思維、正精進,八正道那一類的總括,主要指的是正知見,以正知見爲相,要不斷地扶正自己的知見。“境風吹識浪”,環境的風時時刻刻都在吹拂著我們的認識,第六意識,意識的波浪。我們的知見時時刻刻于事事物物上面都有可能受環境的影響,有的知見是不是時刻保持?雖然有擺動有搖擺,但是不至于被環境的風吹得走了樣,或者是遠離了正知見,時時有這樣的考驗。所以我們要保持正知見,正知見是佛法的相。六祖大師說的好:“悟時就是佛,迷時是衆生”。這是將知見和悟放在一起說,集中起來說。用,佛法是“度”,是解救我們衆生的法身慧命,法身慧命是生命的本源,是生命的永恒相,是不生不滅。我們的目的就是爲了修正自己的法身,解救自己的慧命,讓慧命能夠充分顯現,從而從煩惱生死中解脫出來,走向生命的自在永恒,這就是覺正淨的淨,蘊含著佛法的用意、作用,他的用處目的。淨就是清淨法身,這個淨不是清淨心,而是指清淨法身,這樣更完整、更准確一些,但有時呢也可以拿清淨心代表來說,因爲清淨法身要通過清淨心來體現,沒有清淨心就沒法認識到自己的清淨法身。

   佛教的體相用就是佛法僧,淨空法師我們大家都知道,他不說佛法僧,他直接引用六祖慧能大師的話就說覺正淨。我們接觸佛教,學習基礎佛學、基礎知識的目的是爲了認識、找到真正解決衆生慧命有用的方法——佛法,我們的目的、核心主要學佛法,古代的六祖大師也好,當代的淨空法師也好,他們把握佛法,直接就講佛法,不是佛教的體相用,而是佛法的體相用,就是覺正淨。覺正淨是佛法的體相用,體相用是爲了便于理解、便于認識,我們可以這樣地分解,但實際上是叁位一體,乃至于後面的諸法的因緣果報、本末究竟,他都是叁位一體、多位一體的,其實就指的一個事物、一個體。

   佛教很注重叁皈依,認爲叁皈依是入門,叁皈法是佛法的入門學,他強調叁皈、推重叁皈的用意就在此地,直接從大處,給我們一個完整准確認識佛法的科學方法,就是從體相用入手,從事物的體相用來認識,從佛法的體相用入手來認識佛教,來把握佛法,這樣一個角度,既完整而准確。佛祖當年特別推重、特別強調叁皈依,爲什麼強調叁,不是一,不是二,也不是四、五,爲什麼是叁呢?就是從科學認識事物的方法,體相用是認識事物的科學方法,用這個科學的方法來認識佛教、佛學、佛法,就不走彎路,是這麼一層意思。

   佛祖是大覺悟者,就是遍覺。從空間廣度的角度來講,遍覺,也就是覺他;從深度的角度講,自覺,也就是對于所見、所聞、所思,他都能夠用事物的如是體相用,因緣果報這樣的科學的、獨特的認識觀、認識方法,能夠認識事物的本源本相,從本源上能夠認識和把握事物,所以他是大遍覺知者,是大覺悟者。我們學佛就是要學佛的認識,這才是佛的認識,提升認識、提高認識,提升我們的覺悟、悟性。

   後面的因緣果報,還是在體相用的基礎上,體相用他是一個從叁位一體,事物的存在,他之所以存在,起碼具備體相用這樣一個存在相狀,後面的因緣果報,這些是細化了,從時間上分析具體某一個事物他的過去、現在、未來,時間上變化又細分了因緣果報。有時間我們可以多思維,要拿具體的事物來對,每一件事物我們都可以用體相用來分析。不信我們可以隨便提出一個事物,我們可以用體相用來分析,就可以完整准確、全面透徹地來分析某一件事物。

  時間和空間的體相用

   時間的體相用,時間的體是什麼呢?你剛才說的時間和空間,其實時間和空間是分不開的,沒有獨立存在的時間,也沒有獨立存在的空間,時間和…

《《妙法蓮華經》淺釋—方便品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