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極樂世界。
下品下生到達極樂世界時的情況、學習、修行與體證:往生者于蓮花中,住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當花開時,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以大悲聲,爲新生人廣說實相、除滅罪法。新生人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心,上求佛道。這也是發心即有希望,沒發心就沒希望。
【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衆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曆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爲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歸命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于蓮花中,滿十二大劫,蓮花方開。當花敷時,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即爲其人廣說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輩生想。名第十六觀。”
五十二、韋提希與宮女見阿彌陀佛及二菩薩,悟無生法忍。
韋提希夫人與宮女聞佛所說,應時即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及二菩薩,心生歡喜,豁然大悟,得無生忍(無生法忍)。見諸法性空,入于初地,了見一切法畢竟不生之理,是爲無生法忍。
【經文】
爾時,世尊說是語時,韋提希與五百侍女聞佛所說,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得見佛身及二菩薩,心生歡喜,歎未曾有,豁然大悟,得無生忍。
五十叁、宮女發往生西方淨土願,釋尊授記。
宮女發求正覺之心,及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授記:“悉皆往生,往生至極樂淨土,隨即入諸佛現前叁昧,即得見諸佛。”法照大師在南嶽所修之念佛即此入諸佛現前叁昧念佛法,又稱般舟叁昧念佛法,即觀想念佛法。
【經文】
五百侍女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願生彼國。世尊悉記:“皆當往生。生彼國已,獲得諸佛現前叁昧。”無量諸天發無上道心。
柒、《觀無量壽經》流通分
五十四、阿難請問經名,及受持法。佛說經名《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亦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修行念佛叁昧者,現身得見無量壽佛及二大士,一般人聞阿彌陀佛及二菩薩名,即可以除滅無量劫生死之罪,憶念功德當然不可思議。觀想念佛之人,即是自性清淨芬芳的蓮華,即是觀音、勢至二大士的好友,生活當下的一念心即是西方道場,當下即生在諸佛之家。
【經文】
爾時,阿難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此法之要當雲何受持?”
佛告阿難:“此經名《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亦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汝等受持,無令忘失。行此叁昧者,現身得見無量壽佛及二大士。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聞佛名、二菩薩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何況憶念!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即是人中芬陀利花,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爲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五十五、阿難回靈山複講此經,大衆聽了皆大歡喜。
尊者目連、阿難及韋提希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釋尊足步虛空,回耆阇崛山。阿難回山,廣爲大衆複說如上佛所教法,無量人、天、龍、神、夜叉聽了都皆大歡喜。
【經文】
佛說此語時,尊者目連、尊者阿難及韋提希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爾時,世尊足步虛空,還耆阇崛山。爾時,阿難廣爲大衆說如上事。無量人、天、龍、神、夜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禮佛而退。
捌、《觀無量壽經》開顯的人間佛教特質
什麼是人間佛教?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爲人間佛教下了這樣的定義:“佛說的、人要的、善美的、人作得到的。”依這個標准來看,《觀無量壽經》無疑是百分之百的人間佛教經證。依《觀經》的內容,我們可以作如下的結論:
一、《觀無量壽經》是人間佛陀釋迦世尊所說。
二、講經的地點在阿阇世太子篡位,幽禁其父王與母後的深宮中。
叁、此經乃佛應人間正遭逢苦難的王後所說,亦爲後世一切人說。
四、佛說此經的目的:適時解除韋提希、宮女等人身心所受之苦,方法是令透過深入觀想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轉移心識的苦受想,讓正處在苦痛、黑暗、無助、怨怼的心靈,得到解脫、自在,得到光明、希望,得到引導、幫助,得到撫平、慰藉。所謂心尊、心使,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獄,是心是獄;是心作苦,是心是苦;是心作樂,是心是樂。
五、《觀經》中,佛對韋提希等所提出的十六種觀想法,爲心理治療、咨商輔導提供具體的方法、模式,和理論依據。人生有無盡的苦,有無盡的壓力,全世界人類的痛苦指數都不斷地攀升,無論大人或小孩,無論男人或女人,無論是那一個行業的人,痛苦、憂郁、燥郁的指數,都普遍提升,每一年在治療身心疾病的個案和費用都不斷增加,自殺人數年年提升,這種可怕的現像,不是一般心理輔導師或心理醫師所能解決的,宗教在這方面能提供許多有方法。特別是佛陀在《觀經》中用系心一處,專心觀想清楚一件美好的事相,待一件觀想完成之後再觀想一件,如是累加到十六觀(其實不只),一觀一觀都是在心中仔細作畫,任何人的心靈,經過如此巧妙的移情轉識作用,便可當下出離苦情,獲得好心情,走出黑暗,看到光明。如果能恒加練習,就能達到自佛自度,自度自佛的作用。
六、佛陀在《觀經》所展現的權宜教法,爲教育工作者提供了非常的價值與啓發。
七、《觀經》對獄政工作者提供改革的理念與依據——(一)監獄除懲戒的功能外,應積極發揮教化與善化的功能。(二)檢討善聚與惡聚的力量和應用,發揮善聚的力量,爲犯惡作之人提供日日聞善、見善、生善、學善、行善的善化環境,而非日日聞惡、見惡、生惡、學惡、行惡的惡化環境。
八、 《觀經》對死亡教育、臨終關懷提供最好的教材和方法。
九、 《觀經》對煩惱、憂郁、苦逼、怨怼的人提供解苦的良方妙藥。
十、 《觀經》對胎教提供了重要的資訊和理論依據。
十一、 《觀經》爲“良好的情境,造就理想的人格;善美的情境,造就善美的人”提供了經證。
《人間佛教·生命教育系列——《觀無量壽經》的脫離苦厄自得安樂法(依淳)》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