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间佛教·生命教育系列——《观无量寿经》的脱离苦厄自得安乐法(依淳)▪P7

  ..续本文上一页生极乐世界。

  下品下生到达极乐世界时的情况、学习、修行与体证:往生者于莲花中,住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当花开时,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以大悲声,为新生人广说实相、除灭罪法。新生人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心,上求佛道。这也是发心即有希望,没发心就没希望。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花中,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当花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即为其人广说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

  五十二、韦提希与宫女见阿弥陀佛及二菩萨,悟无生法忍。

  韦提希夫人与宫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及二菩萨,心生欢喜,豁然大悟,得无生忍(无生法忍)。见诸法性空,入于初地,了见一切法毕竟不生之理,是为无生法忍。

  【经文】

  尔时,世尊说是语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得无生忍。

  五十三、宫女发往生西方净土愿,释尊授记。

  宫女发求正觉之心,及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授记:“悉皆往生,往生至极乐净土,随即入诸佛现前三昧,即得见诸佛。”法照大师在南岳所修之念佛即此入诸佛现前三昧念佛法,又称般舟三昧念佛法,即观想念佛法。

  【经文】

  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

  柒、《观无量寿经》流通分

  五十四、阿难请问经名,及受持法。佛说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修行念佛三昧者,现身得见无量寿佛及二大士,一般人闻阿弥陀佛及二菩萨名,即可以除灭无量劫生死之罪,忆念功德当然不可思议。观想念佛之人,即是自性清净芬芳的莲华,即是观音、势至二大士的好友,生活当下的一念心即是西方道场,当下即生在诸佛之家。

  【经文】

  尔时,阿难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此法之要当云何受持?”

  佛告阿难:“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汝等受持,无令忘失。行此三昧者,现身得见无量寿佛及二大士。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即是人中芬陀利花,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五十五、阿难回灵山复讲此经,大众听了皆大欢喜。

  尊者目连、阿难及韦提希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释尊足步虚空,回耆阇崛山。阿难回山,广为大众复说如上佛所教法,无量人、天、龙、神、夜叉听了都皆大欢喜。

  【经文】

  佛说此语时,尊者目连、尊者阿难及韦提希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尔时,世尊足步虚空,还耆阇崛山。尔时,阿难广为大众说如上事。无量人、天、龙、神、夜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

  捌、《观无量寿经》开显的人间佛教特质

  什么是人间佛教?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为人间佛教下了这样的定义:“佛说的、人要的、善美的、人作得到的。”依这个标准来看,《观无量寿经》无疑是百分之百的人间佛教经证。依《观经》的内容,我们可以作如下的结论:

  一、《观无量寿经》是人间佛陀释迦世尊所说。

  二、讲经的地点在阿阇世太子篡位,幽禁其父王与母后的深宫中。

  三、此经乃佛应人间正遭逢苦难的王后所说,亦为后世一切人说。

  四、佛说此经的目的:适时解除韦提希、宫女等人身心所受之苦,方法是令透过深入观想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转移心识的苦受想,让正处在苦痛、黑暗、无助、怨怼的心灵,得到解脱、自在,得到光明、希望,得到引导、帮助,得到抚平、慰藉。所谓心尊、心使,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狱,是心是狱;是心作苦,是心是苦;是心作乐,是心是乐。

  五、《观经》中,佛对韦提希等所提出的十六种观想法,为心理治疗、咨商辅导提供具体的方法、模式,和理论依据。人生有无尽的苦,有无尽的压力,全世界人类的痛苦指数都不断地攀升,无论大人或小孩,无论男人或女人,无论是那一个行业的人,痛苦、忧郁、燥郁的指数,都普遍提升,每一年在治疗身心疾病的个案和费用都不断增加,自杀人数年年提升,这种可怕的现像,不是一般心理辅导师或心理医师所能解决的,宗教在这方面能提供许多有方法。特别是佛陀在《观经》中用系心一处,专心观想清楚一件美好的事相,待一件观想完成之后再观想一件,如是累加到十六观(其实不只),一观一观都是在心中仔细作画,任何人的心灵,经过如此巧妙的移情转识作用,便可当下出离苦情,获得好心情,走出黑暗,看到光明。如果能恒加练习,就能达到自佛自度,自度自佛的作用。

  六、佛陀在《观经》所展现的权宜教法,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非常的价值与启发。

  七、《观经》对狱政工作者提供改革的理念与依据——(一)监狱除惩戒的功能外,应积极发挥教化与善化的功能。(二)检讨善聚与恶聚的力量和应用,发挥善聚的力量,为犯恶作之人提供日日闻善、见善、生善、学善、行善的善化环境,而非日日闻恶、见恶、生恶、学恶、行恶的恶化环境。

  八、 《观经》对死亡教育、临终关怀提供最好的教材和方法。

  九、 《观经》对烦恼、忧郁、苦逼、怨怼的人提供解苦的良方妙药。

  十、 《观经》对胎教提供了重要的资讯和理论依据。

  十一、 《观经》为“良好的情境,造就理想的人格;善美的情境,造就善美的人”提供了经证。

  

《人间佛教·生命教育系列——《观无量寿经》的脱离苦厄自得安乐法(依淳)》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