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趙樸初的人間佛教及其特點

  趙樸初的人間佛教及其特點

  二十世紀上半葉,太虛大師和印順法師提出了“人生佛教”、“人間佛教”的理念,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傳播和弘揚,人間佛教已經蔚爲潮流1,成爲當今中國佛教界最有影響力的一面旗幟2,産生了深遠的影響。自二十世紀下半葉起,在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和香港,出現了許多高揚人間佛教思想的佛教團體和組織,以各種形式探尋著實踐人間佛教的新路子。本文擬通過對趙樸初(1907.11.5—2000.5.21)人間佛教思想的分析,探索其對人間佛教理論的繼承和發展,以及在大陸佛教界實踐人間佛教的突出貢獻及其特色。

  一、 趙樸初人間佛教思想的提出

  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78年十一屆叁中全會召開,中國大陸佛教經曆了曲折的發展過程。這一時期又以“文革”的爆發爲標志分爲前後兩個階段。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佛教界面臨的首要問題是適應新的政治、經濟、文化形勢,于是,革除傳統痼疾,進行思想改造,清除封建主義殘余,倡導佛教改革,推動佛教的現代化進程,是當務之急。1952年4月15日,作爲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和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委員的趙樸初,在上海佛教界舉行的佛教徒思想改造座談會上,作了關于思想改造的重大意義的報告3。1953年6月,中國佛教協會宣告成立,實現了叁大語系四衆弟子的大團結,是中國佛教進入新的曆史發展時期的標志。其宗旨是“團結全國佛教徒,在人民政府領導下,參加愛護祖國、保衛世界和平運動,協助人民政府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並聯系各地佛教徒發揚佛教優良傳統”4。中國佛教協會成立後,首先致力于指導並推動全國佛教徒進行關于愛護祖國及保衛世界和平的學習。作爲副會長兼秘書長的趙樸初在1953年8月15日發表了《佛教徒必須重視學習,努力學習》的文章,要求全國佛教徒認真學習政治、國家政策和時事等。“通過學習,使廣大佛教徒提高了認識,增強了愛國主義的精神;通過學習,使佛教四衆弟子明辨了是非,分清了邪正,團結一致,以保持佛教的純潔。廣大佛教徒在提高了對于新時代,對于自己今天應負的責任的認識的基礎上,改變了過去不問世事的態度,以“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爲己任,積極參加各項愛國運動、政治運動和社會生産活動,使新中國佛教界成爲建設事業中一支積極的力量”5。在這一時期,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新的社會製度的確立,中國佛教界經曆了思想上的改造、組織上的革新和行動上的轉變,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面向現實人間,報國土恩,報衆生恩,成爲中國佛教的主旋律。“建國至“文革”爆發,是中國大陸佛教發展的十分關鍵的一個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國佛教經過改革適應了新社會,太虛大師所提出的人間佛教思想得以繼承和弘揚,從而確立了中國大陸佛教發展的人間化導向,爲八十年代大陸人間佛教的倡導與實踐奠定了堅實的思想理論與實踐基礎。”1“文革”期間,佛教界經曆了一場浩劫,佛教事業瀕于毀滅。總之,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前,中國大陸佛教雖然在佛教改革和人間化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並沒有明確倡導“人間佛教”的思想。

  中國大陸真正明確提出發揚人間佛教理念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代表人物首推趙樸初。1981年趙樸初在其所著《佛教常識答問》第五章最後一節,以“發揚人間佛教的優越性”爲題,首次提出應堅持人間佛教的思想,“以此淨化人間,建設人間淨土”。此書在中國佛教協會會刊《法音》上連載,揭開了新時期人間佛教弘揚倡導的序幕。1983年12月,趙樸初在中國佛教協會第四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上作了《中國佛教協會叁十年》的報告,在報告中明確提出以人間佛教作爲中國佛教發展的基本方向,將弘揚人間佛教置于整個中國佛教發展的指導地位。在談到在當今時代,中國佛教向何處去這一問題時,他旗幟鮮明地表示“我以爲在我們信奉的教義中應提倡人間佛教思想”2。在談到新時期中國佛教協會的任務時,依然以人間佛教的精神作爲指導思想,他說:“本著“人間佛教”積極進取的精神,中國佛教協會今後的任務是: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在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民族團結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團結全國各族佛教徒,發揚佛教優良傳統,爲開創佛教徒爲四化建設、祖國統一和維護世界和平事業服務的新局面而勇猛精進。”3並將“協助政府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團結全國佛教徒積極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服務”、“培養僧才、紹隆佛種”、“開展佛教學術研究”、“繼續開展加強同港澳同胞和國外僑胞佛教界的聯系和往來,共同促進祖國統一的神聖大業”、“積極進行同各國佛教界的友好往來”等作爲中國佛教協會今後的工作重點,將人間佛教的理念落實到了實處。4“這次會議,將人間佛教思想確定爲中國佛教協會的指導思想,強調了人間佛教思想的普遍意義;將人間佛教放在整個中國佛教的指導地位,使人間佛教成爲中國大陸佛教現代化的基本方向,極大地推動了人間佛教在大陸的發展與實踐,于中國佛教傳統之創造性轉變,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5這一《報告》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但作爲中國佛教協會的會長,趙樸初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無疑是巨大的。

  二、 人間佛教的基本內涵

  趙樸初及其領導的中國佛教協會在將人間佛教確立爲中國佛教未來發展的指導思想的同時,對人間佛教的內涵作了闡述。他說:“人間佛教主要內容是五戒、十善。”6“它(指人間佛教思想——引者注)的基本內容包括五戒、十善、四攝、六度等自利利他的廣大行願。”7

  五戒、十善、四攝、六度是佛教所提倡的倫理道德的基本德目,趙樸初以此作爲人間佛教的基本內容加以提倡,主要是爲了強調佛教入世的一面,突出佛教道德教化的優勢,以適應社會的發展。他特別重視“人”和“做人”,他說:“我國佛教界爲發揚佛陀利生濟世的精神,主張提倡以人爲中心的“人間佛教”思想。”1認爲要成佛必須先做個好人,“大乘佛教是說一切衆生都能成佛,但成佛必須先做個好人,做個清白正直的人,要在做好人的基礎上才能學佛成佛”。2趙樸初認爲,人間佛教的理論基礎就是大乘佛教的自利利他精神,他稱之爲“以救度衆生爲自救”。強調自利與利他的統一,也是與他所主張的人間佛教的基本內容相一致的,他說:“奉行五戒、十善以淨化自己,廣修四攝、六度以利益人群。”在實踐方面,趙樸初特別強調“菩薩行”。人間佛教雖然重視現實的人生,主張成佛以做好人爲基礎,但人間佛教依然是宗教,具有宗教的出離性特點,強調世間與出世間的統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所以人間佛教提倡做好人,但不能滿足于做好人,而是要修學菩薩行,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他說:“學佛就是要學菩薩行,過去諸佛是修菩薩行成佛的,我今學佛也要修學菩薩行”,“菩薩行總的來說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是以救度衆生爲己任的”,“只有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莊嚴國土,利樂有情,這樣才能把握自己,自度度人”。3人間佛教的最終目的和意義是利益國家和社會,實現人間淨土。他說:“果真人人能夠學菩薩行,行菩薩道,且不說今後成佛不成佛,就是在當前使人們能夠自覺地建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行,積極地建設起助人爲樂的精神文明,也是有益于國家社會的,何況以此淨化世間,建設人間淨土。”“假使人人依照五戒十善的准則行事,那麼,人民就會和平康樂,社會就會安定團結,國家就會繁榮昌盛,這樣就會出現一種和平安樂的世界,一種具有高度精神文明的世界,這就是人間佛教所要達到的目的。”4

  趙樸初認爲,“人間佛教這一思想並非後人所創立”,而是原始佛教本來具有的內在精神,是佛陀之本懷,這種精神在大乘佛教中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和體現。他引用《增一阿含經》中“諸佛世尊,皆出人間”、“我身生于人間,長于人間,于人間得佛”等以爲經典依據,“揭示了佛陀重視人間的根本精神”5。他還廣引大乘經論證明人間佛教的思想是大乘佛教的基本理念,這種理念傳到中國以後,與中國固有文化有機結合,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並廣泛地落實到社會實踐中。他說:“中觀宗之祖師龍樹在《大智度論》提出,“一切資生事業悉是佛道”。瑜伽宗的祖師彌勒和無著在《瑜伽論》和《大莊嚴經論》中提出菩薩若不學習“五明”就不能證得一切智智。尤其是《大莊嚴經論》中提出化身佛教化衆生的四種示現以工巧爲首。大乘的這些積極入世的光輝思想和民族優秀傳統進行有機的結合,使佛教的思想精神能體現在人們的日常身心活動和社會實踐中。隋唐時期在中國建立的幾大宗派幾乎都體現了這種精神和傾向,其中以禅宗最爲出色,他們高標“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法印,使佛法與生活打成一片。中國佛教的這種積極入世的態度,增強了自身在社會中的地位。”6

  趙樸初在《中國佛教協會叁十年》的報告中對人間佛教的思想作了精辟的概括:“我們提倡人間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淨化自己,廣修四攝、六度以利益人群,就會自覺地以實現人間淨土爲己任,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崇高事業貢獻自己的光和熱。”7

  叁、貢獻及特色

  通過以上對趙樸初人間佛教思想的介紹可以看出,趙樸初的人間佛教思想主要是在繼承太虛、印順所倡導的人間佛教理論的基礎上,根據當時的社會形勢和時代特點,所作的有針對性的重新诠釋8。可以說,趙樸初人間佛教思想的主要貢獻不在于單純的理論創新,而是因勢利導,將人間佛教的理念圓融于改革開放的中國社會,真正順應了時代的潮流。“使“人間佛教”的思想與現代人類文化和文明的新趨勢、新水平相結合,力求爲自己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和世界和平事業…

《趙樸初的人間佛教及其特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