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太虛大師反對重“鬼”重“死”的佛教,提倡重“人”、重“生”的佛教的基礎上,進一步反對重“天”、重“神”的佛教,提倡重現實人間的佛教,這是“人間佛教”對“人生佛教”的發展之處。由于重在反對天神觀念,所以印順法師對佛教作了較徹底的理性主義的改造。他認爲佛教所崇拜的偶像“佛”既不是天神,也不是鬼怪,而是人。佛是由人修成的,菩薩更是如此,一切神靈均不存在。與反對一切神靈之說相聯系,印順對念佛、念咒等傳統佛教修行方法也持否定態度,從而大大淡化了佛教的宗教色彩。
當代佛學大師呂澂先生在現代“人間佛教”建設方面也作過積極努力,他通過對佛教基本原理進行創造性地诠釋而將其引導到“人間佛教”的軌道上來。呂澂先生是通過對傳統佛教進行現代诠釋,來確立“人間佛教”的價值取向的。
新中國成立後,以趙樸初爲代表的我國佛教界進步人士對傳統佛教繼續進行改造,力圖使之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人間佛教”遂獲得了嶄新的內容。1983年12月,在中國佛教協會成立叁十周年紀念大會上,趙樸初明確提出了建立“人間佛教”的主張。他說,所謂“人間佛教”,就是要發揚利樂有情、普度衆生的大乘佛教的救世濟世精神,實現人間淨土;就是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現實事業;就是要實行禅農並重,在參禅悟道的同時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他認爲,這樣的“人間佛教”建設是當代佛教的發展方向,當代佛教的一切活動都應在這一理論指導下進行。爲此,佛教界要研究哲學、科學、醫學、音樂、書法和文學等,要注重開展國際交往,以民間外交的形式推動國際和平交往。
作爲傑出的愛國宗教領袖,趙樸初以“愛國愛教”、“護國利民”爲宗旨,將愛教與愛國高度統一起來,反複向佛教徒宣傳愛國主義思想,告誡佛教徒要擁護中國共産黨的領導,要用弘法利生、愛國愛教等實際行動報國家恩,報衆生恩,積極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做貢獻。他教育佛教弟子以普度衆生的大乘佛教慈悲精神去熱愛人民,指出佛教的利益必須與人民的利益結合起來。這是趙樸初對“人間佛教”思想的第一次闡述。
趙樸初提倡的“人間佛教”的一個重要思想是倡導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1991年,中共中央提出“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命題後,趙樸初以其特有的敏銳性,予以高度重視,主張將佛教的教義圓融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之中,圓融于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尊嚴、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促進祖國和平統一事業之中,圓融于促進中國佛教界與世界各國佛教界友好交往,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之中。
趙樸初強調,“人間佛教”要發揮其救世功能,以維護社會穩定、祖國統一與世界和平。1995年5月18日,在駁斥達賴喇嘛擅自非法認定“班禅轉世靈童”時,趙樸初對“人間佛教”的救世功能進行了闡述。他說:“佛教界人士都知道,佛菩薩轉世,包括西藏活佛轉世,目的都是行菩薩願,救人救世的。活佛和菩薩都是發願爲本,行願爲宗,一世不成,轉世再來,所以叫作乘願再來,即再來繼續行願也!……希望看到佛陀智慧吉祥之光照遍世界各地,希望東方文明興旺發達,逐步解決人類的自身建設和生死問題。”1995年,日本庭野和平財團鑒于趙樸初爲中日友好與世界和平所做的努力而授予他“庭野和平獎”。
在和平獎受獎儀式上,趙樸老發表了關于佛教與和平的演講,通過對佛教基本原理進行創造性的诠釋,將“人間佛教”的基本主張與人類和平理想融爲一體。他說,佛法的總綱是戒、定、慧叁學。“叁學”中的“戒學”是有關倫理道德的規範,“定學”是有關調劑身心關系、促進身心健康與淨化的方法,“慧學”是能夠正確地區別善惡、明辨是非的思維能力和判斷能力。佛教這種提倡道德、發揚智慧的積極精神,對于製止戰爭、維護和平,無疑是有裨益的。佛教的四谛教義實施于社會的原則是以慈悲、平等、智慧爲主的利他精神。
人類如果用慈悲爲懷的同情心,衆生一體的平等觀,明辨善惡的如實觀作爲指導生活的原則,就能改善人際關系,實現和平共處。佛教的核心思想是緣起論,如果用佛教的緣起觀點來理解我們人類的現實生活,就不難看出,我們人類原來是一個因果相續、自他相依的整體!正因爲如此,國家與國家之間,種族與種族之間,都應一律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和睦共處,共同致力于全人類的和平與發展事業。
縱觀從太虛、印順、呂澂到趙樸初的“人間佛教”,其基本思想深具人文關懷,在佛教領域弘揚了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簡單地說就是關于人之所以爲人的精神,是一種關注人的生存與發展、強調人的價值與需要、關愛個體生命和人類命運的精神,是求善、求美、求自由、求和平、求平等的精神。人文精神是在追問人的存在的合理性或對人的存在進行理性探詢中産生的,它以人自身作爲指向和尺度,把人本身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作爲認識和實踐的最高原則與目的,體現了以人爲本的價值取向。人文精神既關注個體的價值、個人的生存意義和生活質量,也關注人類的未來命運,是對個人發展和人類走勢的終極關懷。
趙樸初等一代佛學大師建立的人間佛教在以下幾個方面體現了深厚的人文精神:一是“去惡行善”的道德精神。“去惡行善”是傳統佛教的基本教義之一,“人間佛教”發揚了傳統佛教這一優良傳統,致力于改良社會、淨化人間的道德教化工作,這種去惡行善的精神正是人文精神在道德層面的體現。二是“平等慈悲”的平等精神。“平等慈悲”是佛教關于人與人和平相處的基本准則,是對他人的深切關懷,是一種超越個體小我的博大之愛。叁是“利樂有情”的利他精神。“利樂有情”是人與其他生物相處的原則,是將人類特有的憐憫、同情之心投射到其他生物之中,體現了人類關愛萬物、善待自然的博大情懷。四是“人間淨土”的現實精神。“人間淨土”的提出是中國佛教對印度佛教的重大改造,而趙樸初的人間淨土思想又包含著鼓勵佛教徒積極參加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嶄新內容,具有強烈的現實品格和人間關懷,是佛教人文精神的特有表現。
總之,從“六祖革命”到“人生佛教”再到“人間佛教”,中國佛教完成了從印度化到中國化、從傳統的中國佛教到具有科學理性精神的近代佛教、再到具有人文關懷和人文精神的現代佛教的轉變。這種轉變在理論核心上表現爲從“佛本”到“人本”、從“人本”到人生、再從“人生”到“人文”的轉變,這種轉變對于當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具有重大意義,是佛教實現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這一建設目標的重要體現。
《從“六祖革命”到“人間佛教”:中國佛教人文精神的建立(李霞)》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