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臺灣佛教界學術研究、阿含學風與人間佛教走向之綜合省思(釋如石)▪P6

  ..續本文上一頁育聖道清流的傳統,爲後世有緣衆生留下一線解脫與正覺的生機。

  倘若我們仍然認同現量的空慧是佛教最值得引以自豪的不共特色,倘若我們依然承認傳統的中國佛教曾經培育出無數定慧成就的菩薩聖衆,那麼在我們提倡「人間佛教」作爲廣大接引衆生方便的同時,是不是也該考慮努力振興重視禅修的中國叢林佛教傳統?

  當我們耗資百億信施創辦過剩的民間大學、研究所和醫院的同時,是不是也該拿出微不足道的一億辟建幾個真正理想的禅修道場,好讓有心禅修的僧尼可以免除後顧之憂,精進辦道?

  當我們不斷鼓勵、資助年輕的莘莘僧衆十年寒窗攻讀博、碩士學位的同時,是否也該勸勉並資助他們趁著年輕力壯,花叁、五年時間,在戒、定、慧學上好好打一點基礎?

  當我們舍棄自家寶藏不顧而遠走他鄉求法的同時,是否也該考慮學而時習華夏祖師的至理言教——或精研律典,自律化他,整饬僧團;或以念佛法門淨障積資,一面強化大乘發心,奠定大乘叁學的基礎,一面系心一佛,專稱名號,循序趨入「事一心」與「理一心」的定慧心境;或以科學的哲學賦予深廣圓融的「華嚴法界觀門」、「十玄門」新的時代意義;或聞思修習天臺止觀,並以南傳與藏傳的定慧之學調整、充實「天臺止觀」的理論架構;或向上一著,反觀自心的明空體性,參究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延續叁世諸佛的法身慧命。

  結論

  俗語雲:「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同樣地,「聖賢本無種,華僧當自強。」中國的佛教雖然傳承自印度,但主要還是憑著祖師們無比的智能與毅力開創出來的。

  現在,傳統的中國佛教雖已式微,但完整的基礎還在,夙昔的典範猶存。只要我們有信心,能隨順個人的禀賦因緣,依循傳統佛教的各宗法門,以中國佛教爲主,以藏傳與南傳佛教爲輔,齊頭並進,那麼華夏祖師冷落淒涼的門庭得以稍稍光大,依舊指日可待!

  【後記】

  在以「人間佛教」爲主流的臺灣佛教界中,發表這樣一篇「教界省思」的論文,不難想象,將會招來多麼強烈的反彈和非難。但我心安理得,因爲我作了我認爲應該做的事。

  和任何一位虔誠感恩的佛教徒一樣,對于教界,我有一份很深的關懷。基于這一份關懷,體弱多病的我,戒慎恐懼地寫了有生以來第一篇批判意味較濃厚的文章。口誅筆伐不是我的天性,我是不得已的;邏輯思辨非我所長,這篇文章是硬著頭皮勉強完成的。我只是強烈地意識到,自己應該寫一篇爲漢、藏佛教平反的文章,如果不寫,便對不起自己的所學和宗教良知。至于這篇文章的論點是否公正客觀,是否合理有據,相信教界自有公論。

  《道德經》說:「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非君子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爲上。」如今,我使用了「不祥之器」,發表了這篇評論「希望教界給我批判」的印老思想和「人間佛教」走向的文章,希望它是一劑「苦口良藥」,能爲教界帶來些許正面的影響。否則,半載的勞神苦思和辛勤筆耕,到最後換來的,也不過是「善道除名,惡道挂號」罷了。得償失乎?得不償失乎?

  憨山詩雲:「萬法唯心造,千途一念差,不知未起處,苦海正無涯。」生命的根本問題源自內心,也只有在個人內心的最深處,才能獲得徹底圓滿的解決。自利如此,利他亦然。因此,與其窮究如一毫之玄辯,不如翺翔于無邊心性之太虛,與其竭立如一滴之樞機,不如悠遊于無際法性之巨海。莊周《大宗師》說得好:「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且把一切人我是非、功過罪福都一並消融入明空無別的法性中吧!

  (本文作者曾任中華佛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重要譯著有:《宗義寶鬘》、《現觀莊嚴論初探》、《入菩薩行導論、譯注、衍義、集要》、《菩提道燈抉微》。本文已經增訂,收錄于釋如石所著《現代大乘起信論》一書中,由南林出版社于十月出版,欲請書者,請函南投縣國姓鄉北港村長北路84-2號「南林精舍」索取。)

  【注釋】

  (65)《阿含要略》「自序」,頁 3。

  (66) 前引書,「出版感言」,插頁 2。

  (67)《史念原始佛法》,頁 73、78、79、140。

  (68)《佛陀的啓示》,頁 19、20。

  (69)《卍續藏》卷一二○,頁 55 上。

  (70)《史念原始佛教》,頁 150。

  (71) 帕奧《如實知見》,頁 134-136。根據《俱舍論》的說法:聲聞種姓的有情,在加行道的暖、頂二位,還可轉向佛乘。若得忍位善根,則必斷絕衆多利他之事,再也不能趨向他乘(《大正藏》卷二九,頁 120 下)。可見上座部論典中的「行舍智」,大概相當于《俱舍論》的暖、頂二位。但有部的《大毘婆沙論》和《順正理論》則認爲:最後生菩薩是從資糧位直趨菩提的。如論雲:「從(資糧位的)不淨觀乃至無生智」、「(加行位的)暖等善根皆不可轉」(《大正藏》,卷二七,頁 33 上;卷二九,頁 682 下)。

  (72)《俱舍論》雲:「言一坐者,從暖善根直至菩提不起于坐。」(《大正藏》卷二九,頁 120 下——121 上)。

  (73)《宗義寶鬘》,頁 99-100。

  (74)《虛雲和尚年譜》,頁 25。

  (75)《虛雲來果禅師禅七開示錄》,頁155。

  (76)《虛雲和尚年譜》,頁 26。

  (77) 鈴木大拙《禅與生活》,頁 112、113。另見《大正藏》卷四八,頁 1101 上。

  (78)《大正藏》卷四八,頁 1101 上。

  (79) 孤峰智璨《中印禅宗史》所引,頁 168。另見曾普信篇著《中國禅祖師傳》,頁 153。不過,其中所說的「有心」與「心識微細流注」稍有差別。

  (80) 在宗密〈答山南溫造尚書問〉中,「微細流注」完全息滅時,已相當于佛的境界。當然,禅宗所謂的佛,並不等同于無上正等正覺的佛。參見《大正藏》卷五一,頁 307 下——308 上;沩山所說的「現業流識」,見《沩山語錄》(《大正藏》卷四七,頁 577 下)。若依中觀應成派的宗義,八地菩薩才斷盡煩惱障(《宗義寶鬘》,頁 105)。

  (81)《大正藏》卷十,頁 197 上。

  (82)《入中論》卷六,頁 1。

  (83)《大正藏》卷五一,頁 267 下。

  (84)《大正藏》卷四八,頁 1100 下。

  (85)《大正藏》卷四八,頁 1102 下。

  (86)《大正藏》卷四七,頁 575 上。

  (87)《卍續藏》卷一叁八,頁 138、193 下。

  (88)《遊心法海六十年》,頁 53。

  (89)《靜止的流水》,頁167-168(1994)。

  (90)《菩提樹的心木》,頁 84、85、87、93。

  (91) 前引書,頁 87。

  (92) 前引書,頁 84。

  (93) 夏蓮居《淨語》「黃念祖序」,頁 5。

  (94) 維琪.麥肯基《雪洞》,頁 46(葉文可譯,躍升文化,2001)。

  (95)《岡波巴大師全集選譯》,頁 40、41、45(法爾,1985)。

  (96) 阿逸多法自在《俱生契合深導了義海》,頁 231(密乘,1981)。

  (97)《遊心法海六十年》,頁30、31。

  (98)《虛雲和尚年譜》,頁 305。

  (99)《禅門日誦》,頁 176(慧觀禅寺,1987)。

  (100)《雪洞》,頁 231-232。

  (101)《大正藏》卷四七,頁 577 上。

  (102) 《虛雲和尚年譜》,頁 413-426。

  (103)《來果禅師禅七開示錄》,頁 365-372。

  (104)《大正藏》卷叁,頁 603 中。

  (105)《禅門叁柱》所引,頁272-278、308(慧炬,1990)。

  (106) R. A. Ray, Buddhist Saint in India: A Study in Buddhist Values and Orientations. New York: Oxford, 1999, p.viii.

  (107)《佛在人間》,頁 28(1992)。

  (108)《佛在人間》,頁 21 引文:大師曾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太虛〈即人成佛的真現實論〉)。

  (109)《大正藏》卷叁十,頁 33 上。

  (110)《大正藏》卷四八,頁 351 下。

  (111)《大正藏》卷二,頁 56 上——中。

  (112)《雜阿含經》,《大正藏》卷二,頁 84 中。

  (113) 這句話是太虛在〈再議《印度之佛教》〉一文中對印順「落人本狹隘」的批判(《海潮音》,卷二六,期10)。「將佛法割離余有情界,孤取人間爲本」的「人間佛教」的發揚者——證嚴法師,她的「慈濟精神」是可佩的。在臺灣,她所倡導的社會關懷的菩薩行也是沒人比得上的。可是當她公開宣說:「其實離開人間就無佛法可聞可修。無始以來,一切的佛菩薩都是在人間成就道業。」(《慈濟叮咛語》(二),頁 33,1987)我們便可明顯看出,她在佛法的這個觀念上是多麼嚴重地誤解或被誤導,而整個廣大的「慈濟法侶」也將因此而繼續被誤導。

  (114) 印順《佛法概論》,頁 195。

  (115)《大正藏》,卷十四,頁 418 下。

  (116)《宗義寶鬘》,頁 85。上述這兩部經典,, , 無論依唯識或中觀宗義,都屬于不了義經。關于了義與不了義之分辨,參見宗喀巴《入中論善顯密意疏》,頁 2, 91-297。詳見《辨了義不了義善說藏論》(《佛教大藏經》,卷四八,頁107-108、121-128)。

  (117)《大正藏》,卷十四,頁 418下——419 下。

  (118)《大正藏》,卷十四,頁 418 下。

  (119)《大正藏》,卷二五,頁 533 中。

  (120)《大正藏》,卷二五,頁 349 中。

  (121)《大正藏》,卷十五,頁 638 下——639 中。

  (122)《大正藏》,卷叁一,頁 652 上。

  (123) 達氏《印度佛教史》頁163-167。

  (124) 昭慧《人間佛教試煉場》,頁 18。

  (125)《大正藏》,卷叁一,頁 682 中。

  (126) 印順《說一切有部論書與論師之研究》,頁 640-641。

  (127)《如實知見》,頁 134-135。

  (128)《佛法概論》,頁 250。

  (129) 江燦騰《現代中國佛教思想論集》(一),頁 153(新文豐,1990)。

  (130)《佛學研究中心學報》期 5,頁 275-312(臺大佛研中心,2000)。

  (131) 李元松《禅的修行與禅的生活》,頁 278-279;溫金柯《生命方向之省思——檢視臺灣佛教》,頁 12、16、17。

  (132)《第四屆兩岸僧伽教育交流特刊》,頁44-45(臺中:佛藏,2001)。同樣的看法也見于頓成法師〈他山之石以攻錯〉一文,頁 42。

  (133)《人間佛教禅法及其當代實踐》「江燦騰序」,頁 10。

  (134) 前引書,「自序」,頁 12。

  (135)《人天眼目》卷四:「通玄峰頂,不是人間;心外無法,滿目青山」(《卍續藏》,卷一一叁,頁 878下)。

  (136)《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頁 62。

  (137) R. A. Ray, Buddhist Saint in India: A Study in Buddhist Values and Orientations, New York : Oxford, 1999, pp. 251-280,407-421。

  P. Harrison. Searching for the Origions of the MAhayAna: What are we Looking for

   The Eastern Buddhist, XXVIII,I, 1995, pp.57-63。

  G. Schopen, The MAhayAna and the Middle Period in India Buddhism : Through a Chinese Looking-glass, The Eastern Buddhist, XXXII,2, 2000, pp. 22-23.

  (138)《菩提道燈抉微》,頁 174。

  (139)《虛雲和尚年譜》,頁 251。

  (140) 鈴木大拙《念佛人》,頁 41(余萬居譯,臺北:天華,1984)。

  (141) 張澄基譯《密勒日巴大師全集》「傳記」,頁 263。

  (142) E. Fromm《心理分析與宗教》引自岡波巴的《寶鬘集》,頁 81(林錦譯,慧炬,1974)。

  (143)《佛學今诠》上冊,頁 6(慧炬,1988)。

  (144) 印老在《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中說:臺、賢、禅、淨的思想,依印度佛教史來看,是屬于「後期大乘」的。…… 印度「後期佛教」與「秘密大乘」非常契合于老年心態(頁 44、46、47)。另外,在《佛在人間》也說:「中國佛教,一向重玄理、重證悟、重(死後)往生,與老年的心境特別契合」(頁 113)。其實,老年心態雖然重往生,卻是畏懼玄理與證悟的。重玄理與證悟,應屬少壯心態的佛教。

  (145) Kamala Tiyavanich《森林回憶錄》「森林的危機」所引(《香光莊嚴》期 63,頁 42,2000)。

《臺灣佛教界學術研究、阿含學風與人間佛教走向之綜合省思(釋如石)》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