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台湾佛教界学术研究、阿含学风与人间佛教走向之综合省思(释如石)▪P6

  ..续本文上一页育圣道清流的传统,为后世有缘众生留下一线解脱与正觉的生机。

  倘若我们仍然认同现量的空慧是佛教最值得引以自豪的不共特色,倘若我们依然承认传统的中国佛教曾经培育出无数定慧成就的菩萨圣众,那么在我们提倡「人间佛教」作为广大接引众生方便的同时,是不是也该考虑努力振兴重视禅修的中国丛林佛教传统?

  当我们耗资百亿信施创办过剩的民间大学、研究所和医院的同时,是不是也该拿出微不足道的一亿辟建几个真正理想的禅修道场,好让有心禅修的僧尼可以免除后顾之忧,精进办道?

  当我们不断鼓励、资助年轻的莘莘僧众十年寒窗攻读博、硕士学位的同时,是否也该劝勉并资助他们趁着年轻力壮,花三、五年时间,在戒、定、慧学上好好打一点基础?

  当我们舍弃自家宝藏不顾而远走他乡求法的同时,是否也该考虑学而时习华夏祖师的至理言教——或精研律典,自律化他,整饬僧团;或以念佛法门净障积资,一面强化大乘发心,奠定大乘三学的基础,一面系心一佛,专称名号,循序趋入「事一心」与「理一心」的定慧心境;或以科学的哲学赋予深广圆融的「华严法界观门」、「十玄门」新的时代意义;或闻思修习天台止观,并以南传与藏传的定慧之学调整、充实「天台止观」的理论架构;或向上一着,反观自心的明空体性,参究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延续三世诸佛的法身慧命。

  结论

  俗语云:「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同样地,「圣贤本无种,华僧当自强。」中国的佛教虽然传承自印度,但主要还是凭着祖师们无比的智能与毅力开创出来的。

  现在,传统的中国佛教虽已式微,但完整的基础还在,夙昔的典范犹存。只要我们有信心,能随顺个人的禀赋因缘,依循传统佛教的各宗法门,以中国佛教为主,以藏传与南传佛教为辅,齐头并进,那么华夏祖师冷落凄凉的门庭得以稍稍光大,依旧指日可待!

  【后记】

  在以「人间佛教」为主流的台湾佛教界中,发表这样一篇「教界省思」的论文,不难想象,将会招来多么强烈的反弹和非难。但我心安理得,因为我作了我认为应该做的事。

  和任何一位虔诚感恩的佛教徒一样,对于教界,我有一份很深的关怀。基于这一份关怀,体弱多病的我,戒慎恐惧地写了有生以来第一篇批判意味较浓厚的文章。口诛笔伐不是我的天性,我是不得已的;逻辑思辨非我所长,这篇文章是硬着头皮勉强完成的。我只是强烈地意识到,自己应该写一篇为汉、藏佛教平反的文章,如果不写,便对不起自己的所学和宗教良知。至于这篇文章的论点是否公正客观,是否合理有据,相信教界自有公论。

  《道德经》说:「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非君子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如今,我使用了「不祥之器」,发表了这篇评论「希望教界给我批判」的印老思想和「人间佛教」走向的文章,希望它是一剂「苦口良药」,能为教界带来些许正面的影响。否则,半载的劳神苦思和辛勤笔耕,到最后换来的,也不过是「善道除名,恶道挂号」罢了。得偿失乎?得不偿失乎?

  憨山诗云:「万法唯心造,千途一念差,不知未起处,苦海正无涯。」生命的根本问题源自内心,也只有在个人内心的最深处,才能获得彻底圆满的解决。自利如此,利他亦然。因此,与其穷究如一毫之玄辩,不如翱翔于无边心性之太虚,与其竭立如一滴之枢机,不如悠游于无际法性之巨海。庄周《大宗师》说得好:「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且把一切人我是非、功过罪福都一并消融入明空无别的法性中吧!

  (本文作者曾任中华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重要译著有:《宗义宝鬘》、《现观庄严论初探》、《入菩萨行导论、译注、衍义、集要》、《菩提道灯抉微》。本文已经增订,收录于释如石所著《现代大乘起信论》一书中,由南林出版社于十月出版,欲请书者,请函南投县国姓乡北港村长北路84-2号「南林精舍」索取。)

  【注释】

  (65)《阿含要略》「自序」,页 3。

  (66) 前引书,「出版感言」,插页 2。

  (67)《史念原始佛法》,页 73、78、79、140。

  (68)《佛陀的启示》,页 19、20。

  (69)《卍续藏》卷一二○,页 55 上。

  (70)《史念原始佛教》,页 150。

  (71) 帕奥《如实知见》,页 134-136。根据《俱舍论》的说法:声闻种姓的有情,在加行道的暖、顶二位,还可转向佛乘。若得忍位善根,则必断绝众多利他之事,再也不能趋向他乘(《大正藏》卷二九,页 120 下)。可见上座部论典中的「行舍智」,大概相当于《俱舍论》的暖、顶二位。但有部的《大毘婆沙论》和《顺正理论》则认为:最后生菩萨是从资粮位直趋菩提的。如论云:「从(资粮位的)不净观乃至无生智」、「(加行位的)暖等善根皆不可转」(《大正藏》,卷二七,页 33 上;卷二九,页 682 下)。

  (72)《俱舍论》云:「言一坐者,从暖善根直至菩提不起于坐。」(《大正藏》卷二九,页 120 下——121 上)。

  (73)《宗义宝鬘》,页 99-100。

  (74)《虚云和尚年谱》,页 25。

  (75)《虚云来果禅师禅七开示录》,页155。

  (76)《虚云和尚年谱》,页 26。

  (77) 铃木大拙《禅与生活》,页 112、113。另见《大正藏》卷四八,页 1101 上。

  (78)《大正藏》卷四八,页 1101 上。

  (79) 孤峰智璨《中印禅宗史》所引,页 168。另见曾普信篇著《中国禅祖师传》,页 153。不过,其中所说的「有心」与「心识微细流注」稍有差别。

  (80) 在宗密〈答山南温造尚书问〉中,「微细流注」完全息灭时,已相当于佛的境界。当然,禅宗所谓的佛,并不等同于无上正等正觉的佛。参见《大正藏》卷五一,页 307 下——308 上;沩山所说的「现业流识」,见《沩山语录》(《大正藏》卷四七,页 577 下)。若依中观应成派的宗义,八地菩萨才断尽烦恼障(《宗义宝鬘》,页 105)。

  (81)《大正藏》卷十,页 197 上。

  (82)《入中论》卷六,页 1。

  (83)《大正藏》卷五一,页 267 下。

  (84)《大正藏》卷四八,页 1100 下。

  (85)《大正藏》卷四八,页 1102 下。

  (86)《大正藏》卷四七,页 575 上。

  (87)《卍续藏》卷一三八,页 138、193 下。

  (88)《游心法海六十年》,页 53。

  (89)《静止的流水》,页167-168(1994)。

  (90)《菩提树的心木》,页 84、85、87、93。

  (91) 前引书,页 87。

  (92) 前引书,页 84。

  (93) 夏莲居《净语》「黄念祖序」,页 5。

  (94) 维琪.麦肯基《雪洞》,页 46(叶文可译,跃升文化,2001)。

  (95)《冈波巴大师全集选译》,页 40、41、45(法尔,1985)。

  (96) 阿逸多法自在《俱生契合深导了义海》,页 231(密乘,1981)。

  (97)《游心法海六十年》,页30、31。

  (98)《虚云和尚年谱》,页 305。

  (99)《禅门日诵》,页 176(慧观禅寺,1987)。

  (100)《雪洞》,页 231-232。

  (101)《大正藏》卷四七,页 577 上。

  (102) 《虚云和尚年谱》,页 413-426。

  (103)《来果禅师禅七开示录》,页 365-372。

  (104)《大正藏》卷三,页 603 中。

  (105)《禅门三柱》所引,页272-278、308(慧炬,1990)。

  (106) R. A. Ray, Buddhist Saint in India: A Study in Buddhist Values and Orientations. New York: Oxford, 1999, p.viii.

  (107)《佛在人间》,页 28(1992)。

  (108)《佛在人间》,页 21 引文:大师曾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太虚〈即人成佛的真现实论〉)。

  (109)《大正藏》卷三十,页 33 上。

  (110)《大正藏》卷四八,页 351 下。

  (111)《大正藏》卷二,页 56 上——中。

  (112)《杂阿含经》,《大正藏》卷二,页 84 中。

  (113) 这句话是太虚在〈再议《印度之佛教》〉一文中对印顺「落人本狭隘」的批判(《海潮音》,卷二六,期10)。「将佛法割离余有情界,孤取人间为本」的「人间佛教」的发扬者——证严法师,她的「慈济精神」是可佩的。在台湾,她所倡导的社会关怀的菩萨行也是没人比得上的。可是当她公开宣说:「其实离开人间就无佛法可闻可修。无始以来,一切的佛菩萨都是在人间成就道业。」(《慈济叮咛语》(二),页 33,1987)我们便可明显看出,她在佛法的这个观念上是多么严重地误解或被误导,而整个广大的「慈济法侣」也将因此而继续被误导。

  (114) 印顺《佛法概论》,页 195。

  (115)《大正藏》,卷十四,页 418 下。

  (116)《宗义宝鬘》,页 85。上述这两部经典,, , 无论依唯识或中观宗义,都属于不了义经。关于了义与不了义之分辨,参见宗喀巴《入中论善显密意疏》,页 2, 91-297。详见《辨了义不了义善说藏论》(《佛教大藏经》,卷四八,页107-108、121-128)。

  (117)《大正藏》,卷十四,页 418下——419 下。

  (118)《大正藏》,卷十四,页 418 下。

  (119)《大正藏》,卷二五,页 533 中。

  (120)《大正藏》,卷二五,页 349 中。

  (121)《大正藏》,卷十五,页 638 下——639 中。

  (122)《大正藏》,卷三一,页 652 上。

  (123) 达氏《印度佛教史》页163-167。

  (124) 昭慧《人间佛教试炼场》,页 18。

  (125)《大正藏》,卷三一,页 682 中。

  (126) 印顺《说一切有部论书与论师之研究》,页 640-641。

  (127)《如实知见》,页 134-135。

  (128)《佛法概论》,页 250。

  (129) 江灿腾《现代中国佛教思想论集》(一),页 153(新文丰,1990)。

  (130)《佛学研究中心学报》期 5,页 275-312(台大佛研中心,2000)。

  (131) 李元松《禅的修行与禅的生活》,页 278-279;温金柯《生命方向之省思——检视台湾佛教》,页 12、16、17。

  (132)《第四届两岸僧伽教育交流特刊》,页44-45(台中:佛藏,2001)。同样的看法也见于顿成法师〈他山之石以攻错〉一文,页 42。

  (133)《人间佛教禅法及其当代实践》「江灿腾序」,页 10。

  (134) 前引书,「自序」,页 12。

  (135)《人天眼目》卷四:「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卍续藏》,卷一一三,页 878下)。

  (136)《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页 62。

  (137) R. A. Ray, Buddhist Saint in India: A Study in Buddhist Values and Orientations, New York : Oxford, 1999, pp. 251-280,407-421。

  P. Harrison. Searching for the Origions of the MAhayAna: What are we Looking for

   The Eastern Buddhist, XXVIII,I, 1995, pp.57-63。

  G. Schopen, The MAhayAna and the Middle Period in India Buddhism : Through a Chinese Looking-glass, The Eastern Buddhist, XXXII,2, 2000, pp. 22-23.

  (138)《菩提道灯抉微》,页 174。

  (139)《虚云和尚年谱》,页 251。

  (140) 铃木大拙《念佛人》,页 41(余万居译,台北:天华,1984)。

  (141) 张澄基译《密勒日巴大师全集》「传记」,页 263。

  (142) E. Fromm《心理分析与宗教》引自冈波巴的《宝鬘集》,页 81(林锦译,慧炬,1974)。

  (143)《佛学今诠》上册,页 6(慧炬,1988)。

  (144) 印老在《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中说:台、贤、禅、净的思想,依印度佛教史来看,是属于「后期大乘」的。…… 印度「后期佛教」与「秘密大乘」非常契合于老年心态(页 44、46、47)。另外,在《佛在人间》也说:「中国佛教,一向重玄理、重证悟、重(死后)往生,与老年的心境特别契合」(页 113)。其实,老年心态虽然重往生,却是畏惧玄理与证悟的。重玄理与证悟,应属少壮心态的佛教。

  (145) Kamala Tiyavanich《森林回忆录》「森林的危机」所引(《香光庄严》期 63,页 42,2000)。

《台湾佛教界学术研究、阿含学风与人间佛教走向之综合省思(释如石)》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