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的基本精神(文珠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

  對于有意或無意,傷害自已身體,或立心侵犯自己權益的人,皆能忍受,心無損害,不生煩惱,不思報複,正如彌勒菩薩所說:“有人罵老僧,老僧只說好;有人打老僧,老僧自睡倒;我既省氣力,他亦免煩惱。”就是護自他舍。

  又于非法器衆生,應起于舍;于不恭敬所,應起于舍;于小乘學處,應起于舍。但佛法是不許一個修學菩薩行的人,只作消極的舍,更要發起勇猛精進之心,求諸善法,廣行六度,四攝,教化衆生,自利兼他。應舍時舍,不應舍時,能本乎大慈大悲的精神,不憶念衆生對自已的恩怨,不分別執著衆生的好醜及善與不善而生愛惡之心,平等拔苦與樂,救護一切衆生,名時非時舍,能實行以上叁種舍,即是大舍,又名舍無量心。

  故菩薩的心,不但要大慈、大悲,還要大喜、大舍,才是真正的慈悲。菩薩以大慈對治貪嗔,給予衆生佛道正法樂;以大悲解救愚癡顛倒,拔除衆生生死輪回苦;大喜故,見衆生離苦得樂,心生慶幸,不妒忌障礙,反而贊歎隨喜。大舍故,不憶念衆生對自己的恩怨,不分別執著衆生的好醜而生愛惡之心,能平等愛護一切衆生。

  菩薩能大慈平等愛護一切衆生,就可以廣度衆生,即是衆生無邊誓願度;能大悲平等拔一切衆生苦,就可以斷除自他的煩惱,即是煩惱無盡誓願;能大喜慶悅他人的功德,善與人同,就可以學習無量法門,即是法門無量誓願學;能大舍抛棄怨親的觀念,平等利益一切衆生,就可以自覺覺他,二利究竟,圓成佛道,即是佛道無上誓願成。

  是以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四無量心,即等如菩薩的四宏誓願。大慈大悲,是下化衆生,重于情,是情感的流露;大喜大舍,是上求佛道,重于理,是智慧的開發。大慈大悲,是修福;大喜大舍,是修慧。若但修福不修慧,那只是癡福,福盡還墮;若但修慧不修福,那只是自私的窮慧,不肯爲衆生而受苦;是以人間佛教的基本精神,要以智慧領導慈悲去修福,以慈悲輔助智慧去修慧,使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結合爲一體,故能像金剛經所說:無住生心,生心無住。而能本著無我大悲的精神,去入世救世,離一切相,修一切善,悲智雙運,利益人間。

  二、四無量心的實踐

  有了慈悲的心,還要有慈悲的行,然後可以令衆生獲得佛法真實的利益。慈悲行是甚麼?慈悲行,就是實踐大乘佛教的四攝法。故菩薩藏正法經說:“菩薩應當勇猛以四攝事,于長夜中,攝受有情。”

  四攝事中的第一種,就是布施。布施是將自己擁有的東西,分布給予一切衆生,令一切衆生分享自己所有,包括自己所有的財物,知識,學問,心力,智力,甚至生命;故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叁種。實踐人間佛教基本精神的菩薩,不但要以財施救濟人生活的需要,以法施解除人精神的困苦,還要以無畏的精神,來保障他人生命財産的安全。叁種布施中,以法施爲上,因爲財施有盡,法施無窮;財施之益止于今生,法施之益蔭及來世;財施令人取消貧窮困苦,法施令人解脫生死輪回;財施多得益少,法施少得益多,故布施以法施最勝。

  又布施要離相,內不應執著我能布施,而生我慢貢高之心;外不見有受施者,而起分別心;于其中間,亦不見有可施之物,而分貴賤,生舍與不舍之心。必須叁輪體空,如大般若經說:“菩薩摩诃薩,修行布施,不見財物、施者、受者,以無相故,是則具足檀波羅蜜。”但具足檀波羅蜜,已經是登初地的大菩薩了,非初發心菩薩的境界;初發心行菩薩道,初學布施,不但要內至誠恭敬,外尊重對方,而所施之物,還要如法。

  發菩提心經論說:“修行布施者,于己財物常生舍心;于來求者,起尊重心,如父母師長善知識想;于貧窮下賤,起憐愍心,如一子想。隨所須與,心喜恭敬,是名菩薩,初修施心。”

  又說:“財施複有五種,一者至心施,二者信心施,叁者隨時施,四者自手施,五者如法施。所不應施,複有五事:非理求財,不以施人,物不淨故;酒與毒藥,不以施人,亂衆生故;羅網釣具,不以施人,惱衆生故;刀杖弓箭,不以施人,害衆生故;音樂女色,不以施人,壞淨心故。”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經亦說:若因布施,令人互相嫉妒,彼此不和;又布施時,若輕賤譏毀受者;或施已追悔;或希望他人贊歎而布施,或怖惡名而布施,或擇時布施,或擇人布施,皆不如法。

  是以布施,非在于財物的貴賤或多少,而是所施之物要如法,內心要平等,態度要至誠恭敬。最好是如法求財,持以布施;心無谄曲,而行布施;見苦厄者,悲憫同情,而行布施;雖貧窮少財,而能布施;珍愛寶物,樂意布施;不觀持戒毀戒,或是福田,或非福田而行布施;不求人天妙善快樂,而行布施;志求無上大菩提道,而行布施。更要本著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之心而行布施,並將布施所得功德,回向衆生及佛道。故大般若經說:“諸菩薩摩诃薩,應愍有情而行布施,應住慈心,與有情樂,而行布施;應住悲心,拔有情苦,而行布施;應住喜心,慶有情類,離苦得樂,而行布施;應住舍心,于有情類,平等饒益,而行布施。如是施已,應生是心,我所作福,及所作善,普施十方諸有情類,令永解脫惡趣生死。未發無上菩提心者,令速發心;已發無上菩提心者,令永不退;若于無上正等菩提,已不退者,令速圓滿一切智智。”

  或有人說:貧窮布施難,沒有金錢財物,教我如何布施?其實布施,不一定需要大量的金錢,只要我們有布施的心,樂善好施,肯關懷別人,肯爲他人設想,自己的心力、智力、體力,甚至一句說話,一個動作,都可以布施。

  雜寶藏經說:常用親善敬愛,或悲愍同情的眼神,注視父母、師長、及一切人,或以恭敬心,瞻仰叁寶,是好眼施。

  能面帶笑容,用和藹可親的態度,對待父、母、師長、及一切人,是和顔悅色施。

  用喜歡語,柔和語,安慰語,對待父母、師長,或歌頌贊歎父母、師長、及一切人的功德,是言詞施。

  執役服勞,恭敬侍奉,父母師長,或對需要幫助的人,義務協助,不取報,不誇功,是身施。

  用恭敬友善的心意,至誠懇切的對待父母、師長、及一切人,是心施。

  對父母、師長,敷座令坐;或敬老尊賢,舟車讓座;或舍已床褥,供給父母師長及遠至客人享用,是床座施。

  舍私人住宅,建立道場,供佛安僧,或布置美好的居住環境,供給父母、師長住宿,是房舍施。

  此外,入到佛門,用恭敬至誠的心,在佛前奉上一杯淨水,一枝香,一朵花,都是布施。或打掃殿堂,清潔道場,亦是布施。何況在美國,無論怎樣貧窮,還有一份退休金,或救濟金?請不要吝惜,當知“布施猶如井中水,一邊吊打一邊盛;叁朝五日不打水,何曾滿盈到井邊?”所以懂得布施的人,是不會因布施而貧窮的,不管是今生或來世;唯有悭貪不肯布施的人,不只今生貧窮,來世將會更貧窮。

  據說:佛弟子中論議第一的迦旃尊者,有一次在回祗園精舍的途中,看見一個老婦人在河邊大哭,不禁悲憫同情,問婦人因何傷心至此,是否需要幫助?老婦人說:“你怎能幫助我呢!我是一個苦命人,常被貧窮困苦折磨,真的不想活下去了!”說著,便向河中走去,意圖自殺。

  迦旃延急忙阻止她說:“不要傷心!世間上貧窮的人很多,不止你一個,你不喜歡貧窮,何不賣給別人呢?”老婦人聽說貧窮可以出賣,驚奇的問:“貧窮怎可以出賣?賣給誰?誰肯買我的貧窮?”迦旃延說:“賣給我吧!我肯買你的貧窮。”婦人問:“如何進行賣買貧窮呢?”迦旃延即爲他演說佛法,說明罪福報應的因果法則,並告訴她:“你前世悭貪,不肯布施,故今生招致貧窮困苦的果報,現在,你要實行布施修福,布施,就是賣掉貧窮最好的方法。”

  老婦人聞法,心開意解,歡喜信受,但苦無可以布施之物。迦旃延將自已的缽交給她說:“布施,不一定需要金錢,現在,你持此缽去盛滿清淨的水,布施給我,就可以把貧窮賣掉!”婦人依教奉行,用恭敬至誠的心,將一缽清水,布施給迦旃延,迦旃延爲他回向祝福,不久命終,即生天上享福;因爲天人是有宿命通的,知道自已前生,因被貧窮困苦所逼而要自殺,幸得迦旃尊者慈悲,教她布施,今得生天享福,故特別來人到間,禮謝迦旃延的恩賜,證明她真的把貧窮賣掉了。

  所以,我們無論怎樣貧窮,都應該樂善好施。對不起,我不是要向各位化緣,只是希望每個人都能夠實行人間佛教的基本精神,用慈悲的心,來實行慈悲的布施而已。佛在世時,所以天天帶領比丘們入城平等行乞,正是慈悲心所驅使,目的令所有人,都有機會布施修福。而迦葉尊者,專門乞貧不乞富;須菩提尊者,則專乞富不乞貧,亦是基于慈悲心,爲對方的利益著想。迦葉尊者可憐貧苦人家,前生己經不懂得布施修福,致使今生爲貧窮困苦所迫,若然今日生再不布施修福,來生將會更苦惱,故專向窮人行乞,令窮人有機會種福;相反,須菩提尊者認爲,富貴人家,是前生布施所得的福報,如果今生不繼續修福,則福報享盡,又會變成窮人,因此,專向富人行乞,令續善根,生生世世,福報隨身。是以身爲佛弟子的我們,不但自已要實行布施,還要勸導他人布施。可惜很多人不理解,以爲出家人教人布施是貪心,其實,真正布施的對象,並不限于出家人,叁寶的福田,父母師長的恩田,一切貧窮困苦者,及殘障人士的悲田,都是布施的對象,都可以種福。布施福田、恩田與悲田,同樣是散播幸福的種子,一定有幸福的收獲。

  二愛語、愛語是說些令人喜歡愛聽的話。語言對于人際關系至大,人與人之間情感的維系,意志的傳達,思想的交流,皆憑借語言爲媒介。若然不善于措詞,或口不擇言,勢必成事不足,敗事有余。所謂:“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不可不慎。

  特別是志在救護衆生的菩薩,說話更加要謹慎小心,既不可唇槍舌劍,傷害別人,還要隨順世間正法,說些契情,契理、契…

《人間佛教的基本精神(文珠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