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间佛教的基本精神(文珠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

  对于有意或无意,伤害自已身体,或立心侵犯自己权益的人,皆能忍受,心无损害,不生烦恼,不思报复,正如弥勒菩萨所说:“有人骂老僧,老僧只说好;有人打老僧,老僧自睡倒;我既省气力,他亦免烦恼。”就是护自他舍。

  又于非法器众生,应起于舍;于不恭敬所,应起于舍;于小乘学处,应起于舍。但佛法是不许一个修学菩萨行的人,只作消极的舍,更要发起勇猛精进之心,求诸善法,广行六度,四摄,教化众生,自利兼他。应舍时舍,不应舍时,能本乎大慈大悲的精神,不忆念众生对自已的恩怨,不分别执著众生的好丑及善与不善而生爱恶之心,平等拔苦与乐,救护一切众生,名时非时舍,能实行以上三种舍,即是大舍,又名舍无量心。

  故菩萨的心,不但要大慈、大悲,还要大喜、大舍,才是真正的慈悲。菩萨以大慈对治贪嗔,给予众生佛道正法乐;以大悲解救愚痴颠倒,拔除众生生死轮回苦;大喜故,见众生离苦得乐,心生庆幸,不妒忌障碍,反而赞叹随喜。大舍故,不忆念众生对自己的恩怨,不分别执著众生的好丑而生爱恶之心,能平等爱护一切众生。

  菩萨能大慈平等爱护一切众生,就可以广度众生,即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能大悲平等拔一切众生苦,就可以断除自他的烦恼,即是烦恼无尽誓愿;能大喜庆悦他人的功德,善与人同,就可以学习无量法门,即是法门无量誓愿学;能大舍抛弃怨亲的观念,平等利益一切众生,就可以自觉觉他,二利究竟,圆成佛道,即是佛道无上誓愿成。

  是以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四无量心,即等如菩萨的四宏誓愿。大慈大悲,是下化众生,重于情,是情感的流露;大喜大舍,是上求佛道,重于理,是智慧的开发。大慈大悲,是修福;大喜大舍,是修慧。若但修福不修慧,那只是痴福,福尽还堕;若但修慧不修福,那只是自私的穷慧,不肯为众生而受苦;是以人间佛教的基本精神,要以智慧领导慈悲去修福,以慈悲辅助智慧去修慧,使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结合为一体,故能像金刚经所说:无住生心,生心无住。而能本着无我大悲的精神,去入世救世,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悲智双运,利益人间。

  二、四无量心的实践

  有了慈悲的心,还要有慈悲的行,然后可以令众生获得佛法真实的利益。慈悲行是甚么?慈悲行,就是实践大乘佛教的四摄法。故菩萨藏正法经说:“菩萨应当勇猛以四摄事,于长夜中,摄受有情。”

  四摄事中的第一种,就是布施。布施是将自己拥有的东西,分布给予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分享自己所有,包括自己所有的财物,知识,学问,心力,智力,甚至生命;故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实践人间佛教基本精神的菩萨,不但要以财施救济人生活的需要,以法施解除人精神的困苦,还要以无畏的精神,来保障他人生命财产的安全。三种布施中,以法施为上,因为财施有尽,法施无穷;财施之益止于今生,法施之益荫及来世;财施令人取消贫穷困苦,法施令人解脱生死轮回;财施多得益少,法施少得益多,故布施以法施最胜。

  又布施要离相,内不应执著我能布施,而生我慢贡高之心;外不见有受施者,而起分别心;于其中间,亦不见有可施之物,而分贵贱,生舍与不舍之心。必须三轮体空,如大般若经说:“菩萨摩诃萨,修行布施,不见财物、施者、受者,以无相故,是则具足檀波罗蜜。”但具足檀波罗蜜,已经是登初地的大菩萨了,非初发心菩萨的境界;初发心行菩萨道,初学布施,不但要内至诚恭敬,外尊重对方,而所施之物,还要如法。

  发菩提心经论说:“修行布施者,于己财物常生舍心;于来求者,起尊重心,如父母师长善知识想;于贫穷下贱,起怜愍心,如一子想。随所须与,心喜恭敬,是名菩萨,初修施心。”

  又说:“财施复有五种,一者至心施,二者信心施,三者随时施,四者自手施,五者如法施。所不应施,复有五事:非理求财,不以施人,物不净故;酒与毒药,不以施人,乱众生故;罗网钓具,不以施人,恼众生故;刀杖弓箭,不以施人,害众生故;音乐女色,不以施人,坏净心故。”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亦说:若因布施,令人互相嫉妒,彼此不和;又布施时,若轻贱讥毁受者;或施已追悔;或希望他人赞叹而布施,或怖恶名而布施,或择时布施,或择人布施,皆不如法。

  是以布施,非在于财物的贵贱或多少,而是所施之物要如法,内心要平等,态度要至诚恭敬。最好是如法求财,持以布施;心无谄曲,而行布施;见苦厄者,悲悯同情,而行布施;虽贫穷少财,而能布施;珍爱宝物,乐意布施;不观持戒毁戒,或是福田,或非福田而行布施;不求人天妙善快乐,而行布施;志求无上大菩提道,而行布施。更要本著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之心而行布施,并将布施所得功德,回向众生及佛道。故大般若经说:“诸菩萨摩诃萨,应愍有情而行布施,应住慈心,与有情乐,而行布施;应住悲心,拔有情苦,而行布施;应住喜心,庆有情类,离苦得乐,而行布施;应住舍心,于有情类,平等饶益,而行布施。如是施已,应生是心,我所作福,及所作善,普施十方诸有情类,令永解脱恶趣生死。未发无上菩提心者,令速发心;已发无上菩提心者,令永不退;若于无上正等菩提,已不退者,令速圆满一切智智。”

  或有人说:贫穷布施难,没有金钱财物,教我如何布施?其实布施,不一定需要大量的金钱,只要我们有布施的心,乐善好施,肯关怀别人,肯为他人设想,自己的心力、智力、体力,甚至一句说话,一个动作,都可以布施。

  杂宝藏经说:常用亲善敬爱,或悲愍同情的眼神,注视父母、师长、及一切人,或以恭敬心,瞻仰三宝,是好眼施。

  能面带笑容,用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父、母、师长、及一切人,是和颜悦色施。

  用喜欢语,柔和语,安慰语,对待父母、师长,或歌颂赞叹父母、师长、及一切人的功德,是言词施。

  执役服劳,恭敬侍奉,父母师长,或对需要帮助的人,义务协助,不取报,不夸功,是身施。

  用恭敬友善的心意,至诚恳切的对待父母、师长、及一切人,是心施。

  对父母、师长,敷座令坐;或敬老尊贤,舟车让座;或舍已床褥,供给父母师长及远至客人享用,是床座施。

  舍私人住宅,建立道场,供佛安僧,或布置美好的居住环境,供给父母、师长住宿,是房舍施。

  此外,入到佛门,用恭敬至诚的心,在佛前奉上一杯净水,一枝香,一朵花,都是布施。或打扫殿堂,清洁道场,亦是布施。何况在美国,无论怎样贫穷,还有一份退休金,或救济金?请不要吝惜,当知“布施犹如井中水,一边吊打一边盛;三朝五日不打水,何曾满盈到井边?”所以懂得布施的人,是不会因布施而贫穷的,不管是今生或来世;唯有悭贪不肯布施的人,不只今生贫穷,来世将会更贫穷。

  据说:佛弟子中论议第一的迦旃尊者,有一次在回祗园精舍的途中,看见一个老妇人在河边大哭,不禁悲悯同情,问妇人因何伤心至此,是否需要帮助?老妇人说:“你怎能帮助我呢!我是一个苦命人,常被贫穷困苦折磨,真的不想活下去了!”说着,便向河中走去,意图自杀。

  迦旃延急忙阻止她说:“不要伤心!世间上贫穷的人很多,不止你一个,你不喜欢贫穷,何不卖给别人呢?”老妇人听说贫穷可以出卖,惊奇的问:“贫穷怎可以出卖?卖给谁?谁肯买我的贫穷?”迦旃延说:“卖给我吧!我肯买你的贫穷。”妇人问:“如何进行卖买贫穷呢?”迦旃延即为他演说佛法,说明罪福报应的因果法则,并告诉她:“你前世悭贪,不肯布施,故今生招致贫穷困苦的果报,现在,你要实行布施修福,布施,就是卖掉贫穷最好的方法。”

  老妇人闻法,心开意解,欢喜信受,但苦无可以布施之物。迦旃延将自已的钵交给她说:“布施,不一定需要金钱,现在,你持此钵去盛满清净的水,布施给我,就可以把贫穷卖掉!”妇人依教奉行,用恭敬至诚的心,将一钵清水,布施给迦旃延,迦旃延为他回向祝福,不久命终,即生天上享福;因为天人是有宿命通的,知道自已前生,因被贫穷困苦所逼而要自杀,幸得迦旃尊者慈悲,教她布施,今得生天享福,故特别来人到间,礼谢迦旃延的恩赐,证明她真的把贫穷卖掉了。

  所以,我们无论怎样贫穷,都应该乐善好施。对不起,我不是要向各位化缘,只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实行人间佛教的基本精神,用慈悲的心,来实行慈悲的布施而已。佛在世时,所以天天带领比丘们入城平等行乞,正是慈悲心所驱使,目的令所有人,都有机会布施修福。而迦叶尊者,专门乞贫不乞富;须菩提尊者,则专乞富不乞贫,亦是基于慈悲心,为对方的利益着想。迦叶尊者可怜贫苦人家,前生己经不懂得布施修福,致使今生为贫穷困苦所迫,若然今日生再不布施修福,来生将会更苦恼,故专向穷人行乞,令穷人有机会种福;相反,须菩提尊者认为,富贵人家,是前生布施所得的福报,如果今生不继续修福,则福报享尽,又会变成穷人,因此,专向富人行乞,令续善根,生生世世,福报随身。是以身为佛弟子的我们,不但自已要实行布施,还要劝导他人布施。可惜很多人不理解,以为出家人教人布施是贪心,其实,真正布施的对象,并不限于出家人,三宝的福田,父母师长的恩田,一切贫穷困苦者,及残障人士的悲田,都是布施的对象,都可以种福。布施福田、恩田与悲田,同样是散播幸福的种子,一定有幸福的收获。

  二爱语、爱语是说些令人喜欢爱听的话。语言对于人际关系至大,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维系,意志的传达,思想的交流,皆凭借语言为媒介。若然不善于措词,或口不择言,势必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所谓:“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不可不慎。

  特别是志在救护众生的菩萨,说话更加要谨慎小心,既不可唇枪舌剑,伤害别人,还要随顺世间正法,说些契情,契理、契…

《人间佛教的基本精神(文珠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