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间佛教的基本精神(文珠法师)▪P3

  ..续本文上一页时、契机的话;令众生欢喜信受,去恶修善,调伏身心。例如:见人生病,或事业失败,或遭遇不幸时,应该说些同情、安慰、劝勉的话,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支持与抚慰。当人学业成就,事业成功,或家有喜庆时,应说些祝贺语,赞叹语,鼓励语;令人喜悦,鼓舞,发向上。或与人闲谈时,要善巧方便,说些引人入胜的说话,令对方于不知不觉中,接受佛法的感化,发心学佛,追求真理,修己利人。是以爱语,亦是摄受众生的方法之一。

  三利行、利行是一种纯为利益众生的行为。可分为三类:

  一是发慈悲心,用财物布施,积极展开社会福利工作,拯溺、扶危、济困,解人危急,令群众改善生活环境,获得现实的安乐与利益。

  二运用智慧能力,从事社会文化教育事业,作育英才;或弘扬佛法,教人止恶行善,改往修来。令众生因今日所作的善因,引至他日或来生的善果,而获得学佛修行的好处。

  三本着无畏的精神,不畏生死苦,发菩提心,留惑润生,常住世间,广度众生;或劝人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或劝人出家修行,主持正法,续佛慧命,令正法久住于世,指导迷途中的众生,都是属于利益众生的行为。

  菩萨为了教化众生,不但要自利兼他,还要舍己为人,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已求安乐,故梵网经说,菩萨应该“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本乎自我牺牲的精神,从实际行动中去济世益群,目的不是为了邀誉于世间,以遂个人名利的私欲,而是要令人景仰,令人感动,令人肯接受自己的教化,以达到摄受众生之目的。

  四同事、一个以慈悲为怀的菩萨,绝不会潜迹深山,闭门自修,但求自利;必须本着慈悲济世的精神,深入社会,接触各阶层的人物,与众人同事共行,以收潜移默化的效益。是以人间佛教的实践,不止是要布施、爱语、利行,还要研究五明学,发展五明的事业,从事五明的工作。

  五明是甚么?五明是: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前四明是一般学者所共同学习的科目,后一种内明,是单独阐明自家的宗旨。西域记说:“七岁之后,渐授五明。”即是说:古代印度的一般儿童,七岁就开始研习五明学,首先学习声明。

  声明,包括语言文字。语言注重发音,及其声韵的屈曲;文字着重笔画次序,及其所诠的义理。由于语言能够表达个人的思想与意志,使人与人间互相沟通,彼此传递消息,维系感情;文字能傅授古代文化与古人的经验,使人能够吸取前人的知识,开发自已的智慧,以达到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之目的。故语言文字对于人类,是非常的重要。特别是要弘扬佛法,教导一切众生的菩萨,不但要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字,还要学习其他国家语言的音韵,及其文字的组织。因为众生的类别不同,种族不同,生长的地理环境,及其历史背景都不同,菩萨欲想平等教化,广度众生,非懂得多种语言文字不可。

  菩萨持记经说:“声论有二种,一者显示界色(字界字缘),二者显示巧便言辞。”声可分有情声、无情声。有情声与无情声,皆有可意声,与不可意声。又佛之教法,是以声为教体,如法华玄义说:“如佛在世,金口演说,但有声音诠辩,听者得道,故以声为经。”维摩经疏说:“菩萨观众生眼等六根,何根偏利?若耳根偏利,即以音声为佛事。”楞严经文殊菩萨选择圆通根时说:“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国,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是以一个菩萨,无论是要上求佛道以自利,或要下化众生以利他,首先都要研究声明。

  工巧明,是指世间一般的工程与艺术,无论士农工商,皆各有其专业的技巧与艺术,欲其专业的进展,发扬光大,必须不断钻研及修改其工艺。古之工巧明,还包括阴阳历数等科目的研究。现代人衣食的精美,交通的方便,筑建物的不断创新,与环境的不断改善等等,皆拜工巧明所。

  医方明、包括一切医学知识,手术,及药物的运用。古代还包括药石针炙,与禁咒等学术。现代医学的进步,药物的发明、卫生的设备,以及健康学,营养学等,皆属于医方明。

  因明、是一门考定正邪,研究真伪的学说。由于人的思想不一,见解互异,究竟谁的见解正确,有利于人?谁的思想歪曲,会危害社会群众?必须要有一定的准则,以定邪正真伪。因明学类于近代的论理学,以宗因喻三支以立论,例如立论:声是无常(宗),为所作性故(因),犹如瓶等(喻)。但以因支,最为重要,故名因明,佛典中有因明正理门论,陈那著,义净译,一卷;后陈那之弟商羯罗主著:因明入正理论,唐玄奘译,一卷。

  内明:是一种阐明自家宗旨的学说。包括宗教学、伦理学,心理学、道德学、以及人生哲学等科目的内部典籍,往往因人的思想,因人的见解,或因人的信仰而异,彼此立论,与他不同,限于自已的思想,故言内明。佛在世时,印度婆罗门教,是以四吠陀论为内明;佛教,则以三藏十二部教为内明。因为三藏十二部教,是说明人内在心性的经典,可以开发人内在的智慧,令人了解真理,不同于世间其他心外立论的学说,故名内明。

  瑜伽师地论说:“诸佛语言,名内明论。”大智度论说:“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菩萨地持经说:“明处者有五:一者内明处,二者因明处,三者声明处,四者医方明处,五者工业明处;此五种明处,菩萨悉求。”可知以上五种学问,不只是古代印度学者所学习的科目,而一个实践慈悲行的菩萨,更要精通。

  一个精通五明学的菩萨,不止可以在文化教育界服务,潜移默化教育界的人士;可以在军政界服务,推展仁慈的德政;可以发展工商事业,改善工商界的积蔽;亦可以从事医药工作,提升医药界人士的道德观念;更可以从事农作业的活动,以协助贫农,解除困苦。总而言之,无论士、农、工、商,科学、哲学、医学、音乐、以及文化教育等科目,身为菩萨,都要学习,都要精通,作为救人救世的技术,济世益群的资本;使自已凭借多方面的学识,能与社会各界人士共事同行,给予各行各业人士的影响与辅导,以提高各行各业人士的质素,以取消各行各业的积弊,以解救各行各业的困境,以促进各行各业的成功。令人心仪敬佩,然后,利用同事的关系与情感,劝导他人发菩提心,利已利人,以达到方便教化众生之目的;共同建设人间乐土,共同促进人间永久性的和平,谓之同事摄。

  菩萨所以要运用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方法来接近众生,摄受众生,无非是想于生死长夜中,制造教导众生的机会,实行鼓励众生和自己一样,修学佛法,实践慈悲,共同离苦得乐,究竟觉悟成佛,以实现:“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的弘愿。

  三、四无量心与人生

  人,自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每个人都不愿意受苦,而喜欢追求快乐;但不幸的是:每个人自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众苦已经追随左右,而且是片刻不离。我们应该如何努力,始可以令人远离众苦,获得快乐的满足,而达到人厌苦求乐之目的呢?这的确是地球上所有人生存最重要的问题。

  我认为:只要我们能够实践人间佛教的基本精神,将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爱扩大,变成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四无量心,使每个人见他人受苦时,都从内心的深处,生起悲天悯人的同情心,愿意拔除他人的痛苦(悲),给予他人的快乐(慈),见他人离苦得乐时,都从内心的深处,发出庆幸欢悦,随喜他人功德之心,不妒忌障碍,反而赞叹协助(喜),同时能够舍弃私人的恩怨,从内心深处,产生冤亲平等之心,取消人间仇恨敌对,平等爱护一切人(舍),那么,自然令所有人都能够离苦得乐,一定达到人生厌苦求乐之目的。

  因为人,是互相依赖而生存的高等动物,无论人怎样聪明才智,富有或能干,都必需他人的支持,始可以生存。因此,他人对自已的爱护,同情、喜悦、与平等的待遇、便成为人生存根本的要求。

  一个婴儿,不仅出生后,完全依赖母爱而生存,即使是在母胎时,已经需要母爱的照顾了;因为一个孕妇的饮食营养,以及内心的仁慈,同情与喜悦,宽恕与平等种种精神状态,足以影响未出生的婴儿未来身心的发展。

  一个儿童,必需要有家长慈悲喜舍的爱护与鼓励;当儿童长大入学,亦需要老师慈悲喜舍的爱护与教导;而青年人,最初进入社会工作,固然需要他人慈爱的关怀,悲悯的同情,喜悦的赞赏,以及平等的待遇?老年人又何尚不需要人仁慈的照顾,悲悯的同情,喜悦的协助与原谅宽恕呢?

  当一个病人躺在病床上,如果获得医生与护士爱心的照顾,该是最好的特效药;如果医生缺乏真心关怀病人,而护士又不耐烦、不友善的表现,必然会令病人失望与不安,甚至影响病人的康复。是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该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营养素。无论是幼年,青年,或老年;是健康或生病;是在生活上、学业上、或事业上;都需要他人仁慈的爱护,给予自己的快乐;需要他人悲悯的同情,拔除自己的痛苦;需要他人喜悦的欣赏,赞助自己的成功,不妒忌障碍;需要他人平等的对待,不记宿怨,不含恨报复。如果再由慈悲心,进而慈悲行,用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四摄法来饶益众生,那简直是令人在享受最基本的营养素的同时,还获得无上补品的滋润。

  可是,现代科学虽然极端昌明,忽视了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营养素,更不知道人生非常需要四摄法的无上补品的滋润,致使人类被贪嗔嫉妒所统治,被愤怒仇恨所包围,内心深处的爱,竟被恶意抑制,甚至破坏,结果,令人世间充满苦恼,战祸弥漫,不止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

  我可以肯定的说:今后人类唯一自救的方法,不是科学无止境的发明,而是每个人都要将内心深处的爱,提升为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四无量心,去爱一切人,救一切人,欢喜协助一切人,平等对待一切人。唯有这样,当你需要别人支持时,才有人肯伸出同情之手,真心愿意帮助你。

  世间上,很多风云的人物,他们拥有大量的金钱,高尚的地位,显吓的权势,表面上看起来,也有很多拥护的朋友;可是,当他们一旦失意时,他们的朋友,亦随着他们的金钱、地位、权势而消失,无处可寻觅。原来他们的朋友,只是金钱权势的附属品,并非由爱心培养出来的友谊。

  如果你平常肯用爱心、同情心、随喜心、平等心去对待一切人,那么,当你需要人支持时,一切人自然会为你付出一切,包括生命在内。此刻,你才知道,利人即是利己,爱人等如爱己;原来欲想自利,不是损人利已,而是舍己为人;是由利他的行为,来成就自利的功德。当你二利究竟时,就可以成佛啦!所以我说: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四无量心,不但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营养素,亦是自利利他的资金,是觉悟成佛的基石,各位!你相信吗?你愿意学习?

  其实,你们是应该相信的,更应该专心学习。当知佛出现于人间,觉悟成佛,不过是发现人性的优点而已。此人性的优点,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佛性的原始功能,就是无限量的仁慈博爱心(慈),无限量的悲悯同情心(悲),无限量的随喜功德心(喜),无限量的冤亲平等心(舍)。慈悲喜舍,既然是人性本来具有的优点,故与人的日常生活非常密切,不可分离,而成为人皆依赖生存的基本营养素。

  可惜!可惜人性的缺点,贪嗔与嫉妒,愤怒与仇恨,往往遮蔽了人性的优点,使人性优点,无法发挥其功能来利己利人,反被贪嗔嫉妒,愤怒仇恨等人性的缺点,坝踞心灵,使自己与他人,都饱受痛苦的折磨,甚至永远轮回生死,不得解脱。

  佛为拯救人的愚痴与苦恼,更为取消人性的缺点,发挥人性本具佛性的功能,故创立人间佛教,教人发展人性的优点,去爱一切人(慈),救一切人(悲),随喜赞助一切人的功德(喜),平等对待一切人(舍)。使一切人皆获得基本营养素的资润,皆可以远离众苦,接近幸福,甚至究竟离苦得乐,觉悟成佛,这就是佛创立人间佛教最终之目的。

《人间佛教的基本精神(文珠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