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時、契機的話;令衆生歡喜信受,去惡修善,調伏身心。例如:見人生病,或事業失敗,或遭遇不幸時,應該說些同情、安慰、勸勉的話,使人獲得精神上的支持與撫慰。當人學業成就,事業成功,或家有喜慶時,應說些祝賀語,贊歎語,鼓勵語;令人喜悅,鼓舞,發向上。或與人閑談時,要善巧方便,說些引人入勝的說話,令對方于不知不覺中,接受佛法的感化,發心學佛,追求真理,修己利人。是以愛語,亦是攝受衆生的方法之一。
叁利行、利行是一種純爲利益衆生的行爲。可分爲叁類:
一是發慈悲心,用財物布施,積極展開社會福利工作,拯溺、扶危、濟困,解人危急,令群衆改善生活環境,獲得現實的安樂與利益。
二運用智慧能力,從事社會文化教育事業,作育英才;或弘揚佛法,教人止惡行善,改往修來。令衆生因今日所作的善因,引至他日或來生的善果,而獲得學佛修行的好處。
叁本著無畏的精神,不畏生死苦,發菩提心,留惑潤生,常住世間,廣度衆生;或勸人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或勸人出家修行,主持正法,續佛慧命,令正法久住于世,指導迷途中的衆生,都是屬于利益衆生的行爲。
菩薩爲了教化衆生,不但要自利兼他,還要舍己爲人,但願衆生得離苦,不爲自已求安樂,故梵網經說,菩薩應該“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本乎自我犧牲的精神,從實際行動中去濟世益群,目的不是爲了邀譽于世間,以遂個人名利的私欲,而是要令人景仰,令人感動,令人肯接受自己的教化,以達到攝受衆生之目的。
四同事、一個以慈悲爲懷的菩薩,絕不會潛迹深山,閉門自修,但求自利;必須本著慈悲濟世的精神,深入社會,接觸各階層的人物,與衆人同事共行,以收潛移默化的效益。是以人間佛教的實踐,不止是要布施、愛語、利行,還要研究五明學,發展五明的事業,從事五明的工作。
五明是甚麼?五明是: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內明。前四明是一般學者所共同學習的科目,後一種內明,是單獨闡明自家的宗旨。西域記說:“七歲之後,漸授五明。”即是說:古代印度的一般兒童,七歲就開始研習五明學,首先學習聲明。
聲明,包括語言文字。語言注重發音,及其聲韻的屈曲;文字著重筆畫次序,及其所诠的義理。由于語言能夠表達個人的思想與意志,使人與人間互相溝通,彼此傳遞消息,維系感情;文字能傅授古代文化與古人的經驗,使人能夠吸取前人的知識,開發自已的智慧,以達到先知覺後知,先覺覺後覺之目的。故語言文字對于人類,是非常的重要。特別是要弘揚佛法,教導一切衆生的菩薩,不但要學習本國的語言文字,還要學習其他國家語言的音韻,及其文字的組織。因爲衆生的類別不同,種族不同,生長的地理環境,及其曆史背景都不同,菩薩欲想平等教化,廣度衆生,非懂得多種語言文字不可。
菩薩持記經說:“聲論有二種,一者顯示界色(字界字緣),二者顯示巧便言辭。”聲可分有情聲、無情聲。有情聲與無情聲,皆有可意聲,與不可意聲。又佛之教法,是以聲爲教體,如法華玄義說:“如佛在世,金口演說,但有聲音诠辯,聽者得道,故以聲爲經。”維摩經疏說:“菩薩觀衆生眼等六根,何根偏利?若耳根偏利,即以音聲爲佛事。”楞嚴經文殊菩薩選擇圓通根時說:“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國,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叁摩提,實以聞中入。”是以一個菩薩,無論是要上求佛道以自利,或要下化衆生以利他,首先都要研究聲明。
工巧明,是指世間一般的工程與藝術,無論士農工商,皆各有其專業的技巧與藝術,欲其專業的進展,發揚光大,必須不斷鑽研及修改其工藝。古之工巧明,還包括陰陽曆數等科目的研究。現代人衣食的精美,交通的方便,築建物的不斷創新,與環境的不斷改善等等,皆拜工巧明所。
醫方明、包括一切醫學知識,手術,及藥物的運用。古代還包括藥石針炙,與禁咒等學術。現代醫學的進步,藥物的發明、衛生的設備,以及健康學,營養學等,皆屬于醫方明。
因明、是一門考定正邪,研究真僞的學說。由于人的思想不一,見解互異,究竟誰的見解正確,有利于人?誰的思想歪曲,會危害社會群衆?必須要有一定的准則,以定邪正真僞。因明學類于近代的論理學,以宗因喻叁支以立論,例如立論:聲是無常(宗),爲所作性故(因),猶如瓶等(喻)。但以因支,最爲重要,故名因明,佛典中有因明正理門論,陳那著,義淨譯,一卷;後陳那之弟商羯羅主著:因明入正理論,唐玄奘譯,一卷。
內明:是一種闡明自家宗旨的學說。包括宗教學、倫理學,心理學、道德學、以及人生哲學等科目的內部典籍,往往因人的思想,因人的見解,或因人的信仰而異,彼此立論,與他不同,限于自已的思想,故言內明。佛在世時,印度婆羅門教,是以四吠陀論爲內明;佛教,則以叁藏十二部教爲內明。因爲叁藏十二部教,是說明人內在心性的經典,可以開發人內在的智慧,令人了解真理,不同于世間其他心外立論的學說,故名內明。
瑜伽師地論說:“諸佛語言,名內明論。”大智度論說:“內明,究暢五乘因果妙理。”菩薩地持經說:“明處者有五:一者內明處,二者因明處,叁者聲明處,四者醫方明處,五者工業明處;此五種明處,菩薩悉求。”可知以上五種學問,不只是古代印度學者所學習的科目,而一個實踐慈悲行的菩薩,更要精通。
一個精通五明學的菩薩,不止可以在文化教育界服務,潛移默化教育界的人士;可以在軍政界服務,推展仁慈的德政;可以發展工商事業,改善工商界的積蔽;亦可以從事醫藥工作,提升醫藥界人士的道德觀念;更可以從事農作業的活動,以協助貧農,解除困苦。總而言之,無論士、農、工、商,科學、哲學、醫學、音樂、以及文化教育等科目,身爲菩薩,都要學習,都要精通,作爲救人救世的技術,濟世益群的資本;使自已憑借多方面的學識,能與社會各界人士共事同行,給予各行各業人士的影響與輔導,以提高各行各業人士的質素,以取消各行各業的積弊,以解救各行各業的困境,以促進各行各業的成功。令人心儀敬佩,然後,利用同事的關系與情感,勸導他人發菩提心,利已利人,以達到方便教化衆生之目的;共同建設人間樂土,共同促進人間永久性的和平,謂之同事攝。
菩薩所以要運用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方法來接近衆生,攝受衆生,無非是想于生死長夜中,製造教導衆生的機會,實行鼓勵衆生和自己一樣,修學佛法,實踐慈悲,共同離苦得樂,究竟覺悟成佛,以實現:“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的弘願。
叁、四無量心與人生
人,自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每個人都不願意受苦,而喜歡追求快樂;但不幸的是:每個人自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衆苦已經追隨左右,而且是片刻不離。我們應該如何努力,始可以令人遠離衆苦,獲得快樂的滿足,而達到人厭苦求樂之目的呢?這的確是地球上所有人生存最重要的問題。
我認爲:只要我們能夠實踐人間佛教的基本精神,將每個人內心深處的愛擴大,變成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四無量心,使每個人見他人受苦時,都從內心的深處,生起悲天憫人的同情心,願意拔除他人的痛苦(悲),給予他人的快樂(慈),見他人離苦得樂時,都從內心的深處,發出慶幸歡悅,隨喜他人功德之心,不妒忌障礙,反而贊歎協助(喜),同時能夠舍棄私人的恩怨,從內心深處,産生冤親平等之心,取消人間仇恨敵對,平等愛護一切人(舍),那麼,自然令所有人都能夠離苦得樂,一定達到人生厭苦求樂之目的。
因爲人,是互相依賴而生存的高等動物,無論人怎樣聰明才智,富有或能幹,都必需他人的支持,始可以生存。因此,他人對自已的愛護,同情、喜悅、與平等的待遇、便成爲人生存根本的要求。
一個嬰兒,不僅出生後,完全依賴母愛而生存,即使是在母胎時,已經需要母愛的照顧了;因爲一個孕婦的飲食營養,以及內心的仁慈,同情與喜悅,寬恕與平等種種精神狀態,足以影響未出生的嬰兒未來身心的發展。
一個兒童,必需要有家長慈悲喜舍的愛護與鼓勵;當兒童長大入學,亦需要老師慈悲喜舍的愛護與教導;而青年人,最初進入社會工作,固然需要他人慈愛的關懷,悲憫的同情,喜悅的贊賞,以及平等的待遇?老年人又何尚不需要人仁慈的照顧,悲憫的同情,喜悅的協助與原諒寬恕呢?
當一個病人躺在病床上,如果獲得醫生與護士愛心的照顧,該是最好的特效藥;如果醫生缺乏真心關懷病人,而護士又不耐煩、不友善的表現,必然會令病人失望與不安,甚至影響病人的康複。是以慈悲喜舍四無量心,該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營養素。無論是幼年,青年,或老年;是健康或生病;是在生活上、學業上、或事業上;都需要他人仁慈的愛護,給予自己的快樂;需要他人悲憫的同情,拔除自己的痛苦;需要他人喜悅的欣賞,贊助自己的成功,不妒忌障礙;需要他人平等的對待,不記宿怨,不含恨報複。如果再由慈悲心,進而慈悲行,用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四攝法來饒益衆生,那簡直是令人在享受最基本的營養素的同時,還獲得無上補品的滋潤。
可是,現代科學雖然極端昌明,忽視了人類生存最基本的營養素,更不知道人生非常需要四攝法的無上補品的滋潤,致使人類被貪嗔嫉妒所統治,被憤怒仇恨所包圍,內心深處的愛,竟被惡意抑製,甚至破壞,結果,令人世間充滿苦惱,戰禍彌漫,不止傷害了別人,也傷害了自己。
我可以肯定的說:今後人類唯一自救的方法,不是科學無止境的發明,而是每個人都要將內心深處的愛,提升爲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四無量心,去愛一切人,救一切人,歡喜協助一切人,平等對待一切人。唯有這樣,當你需要別人支持時,才有人肯伸出同情之手,真心願意幫助你。
世間上,很多風雲的人物,他們擁有大量的金錢,高尚的地位,顯嚇的權勢,表面上看起來,也有很多擁護的朋友;可是,當他們一旦失意時,他們的朋友,亦隨著他們的金錢、地位、權勢而消失,無處可尋覓。原來他們的朋友,只是金錢權勢的附屬品,並非由愛心培養出來的友誼。
如果你平常肯用愛心、同情心、隨喜心、平等心去對待一切人,那麼,當你需要人支持時,一切人自然會爲你付出一切,包括生命在內。此刻,你才知道,利人即是利己,愛人等如愛己;原來欲想自利,不是損人利已,而是舍己爲人;是由利他的行爲,來成就自利的功德。當你二利究竟時,就可以成佛啦!所以我說: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四無量心,不但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營養素,亦是自利利他的資金,是覺悟成佛的基石,各位!你相信嗎?你願意學習?
其實,你們是應該相信的,更應該專心學習。當知佛出現于人間,覺悟成佛,不過是發現人性的優點而已。此人性的優點,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佛性的原始功能,就是無限量的仁慈博愛心(慈),無限量的悲憫同情心(悲),無限量的隨喜功德心(喜),無限量的冤親平等心(舍)。慈悲喜舍,既然是人性本來具有的優點,故與人的日常生活非常密切,不可分離,而成爲人皆依賴生存的基本營養素。
可惜!可惜人性的缺點,貪嗔與嫉妒,憤怒與仇恨,往往遮蔽了人性的優點,使人性優點,無法發揮其功能來利己利人,反被貪嗔嫉妒,憤怒仇恨等人性的缺點,壩踞心靈,使自己與他人,都飽受痛苦的折磨,甚至永遠輪回生死,不得解脫。
佛爲拯救人的愚癡與苦惱,更爲取消人性的缺點,發揮人性本具佛性的功能,故創立人間佛教,教人發展人性的優點,去愛一切人(慈),救一切人(悲),隨喜贊助一切人的功德(喜),平等對待一切人(舍)。使一切人皆獲得基本營養素的資潤,皆可以遠離衆苦,接近幸福,甚至究竟離苦得樂,覺悟成佛,這就是佛創立人間佛教最終之目的。
《人間佛教的基本精神(文珠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