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的藍圖-下(星雲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而來;望之未來,可說無窮無盡,在此“過去、現在、未來”叁世之中,生生不已,業報曆然。吾人現在的窮通得失,睽之叁世,因果真乃絲毫不爽。因果通于過去、現在、未來叁世,人的一生,一時種下的因,其産生的結果可能影響及于一世,甚至牽動生生世世的禍福安危,因此吾人豈能不慎于一時的言行舉止呢!爲了我們的一世,甚至生生世世,我們凡事一定不能不注意“一時”的因果!

  經雲:“菩薩畏因,衆生畏果。”因果就是自己的警察、導師,因果就是自己的法律准則。所謂“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天就是因果,因果是非常公道的。我們提倡人間佛教,應該大力建設因果的觀念,有了叁世因果觀,可以讓我們舍惡行善,趨樂避苦,乃至今生受到苦果,也不致怨天尤人,而能心存還債觀念,甘心受苦,進而扭轉惡緣爲善緣。

  尤其,從叁世因果觀中,知道業道衆生,生生世世輪回,互爲眷屬。有了這層體認,必能激發“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慈悲心。如此,不但今生能得圓滿自在的人生,來世更能感生善趣。因此,能夠清楚地認識因果業報,必能把握業力而謀求自己的幸福。

  十二、宗教觀(信仰之道)

  人是宗教的動物,宗教如光明,人不能缺少光明;宗教如活水,人不能離開活水而生活。人類從上古時代民智未開,就對大自然産生信仰,接著從信仰神權、君權,到現在的民權、人權,甚至即將到來的生權等,可以說,人類自有文明開始,除了追求物資生活的滿足以外,精神生活的提升、信仰生活的追求,更是無日或缺。

  信仰是發乎自然,出乎本性的精神力;信仰也不一定是信仰宗教。例如有的人信仰某一種思想或某一種學說;有的人信仰某一種主義;甚至因爲崇拜某一個人,也可以成爲信仰的對象。

  話雖如此,然而只要人有生死問題,就一定要信仰宗教。信仰宗教必須慎重選擇,否則一旦信錯了邪教歪道,正如一個人錯喝了毒藥,等到藥效發作,則生命危矣!所以“邪信”不如“不信”。“不信”則不如“迷信”,因爲迷信只是因爲不了解,但是至少他有善惡因果觀念,懂得去惡向善;不信的人,則如一個人不用大腦思考,不肯張開眼睛看世界,那麼永遠也沒有機會認識這個世界。當然,信仰最終是以“正信”最好!

  所謂正信的宗教,必須:

  (一)信仰具有曆史考據的 例如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曆史上明確記載著他的父母、家族、出生地、誕生的日期,乃至他出家、修行、成道的過程。

  (二)信仰世界公衆承認的 例如佛教是舉世公認的四大宗教之一。

  (叁)信仰人格道德完美的 例如佛陀是具足智德、斷德、恩德,是功行圓滿的覺者。

  (四)信仰能力威勢具備的 例如佛教的叁法印、四聖谛、八正道等教義,及因果、業力、緣起等,都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可以引導我們轉迷成悟,離苦得樂。

  信仰是人生終極的追求,信仰能使生命找到依靠。一個人不論信仰什麼宗教,都需要透過理智的抉擇,確認自己所信仰的教義是符合“真理”的條件,也就是必須具有普遍性、平等性、必然性、永恒性。例如,佛經講人生有“四不可得”:常少不可得、無病不可得、長壽不可得、不死不可得(《佛說四不可得經》)。這是放諸四海而皆准的道理,不但中國人如此、外國人也是如此;男人這樣、女人也一樣;古時候的人難免,現在、未來的人也莫不如是。所以這是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來如此、永恒如此的真理。

  佛教是合乎真理的宗教,因此翻閱古今曆史,如梁武帝棄道向佛,阿育王奉佛教爲國教,宋朝名相呂蒙正說:“不信叁寶者,願不生我家。願子孫世世食祿于朝,外護佛法。”甚至哲學家尼采雖爲牧師之子,卻贊揚佛教比耶教崇高、真實;叔本華以佛教徒自命,肯定佛教是世界上最尊貴的宗教;韓愈從谏迎佛骨到皈命佛教;歐陽修從毀謗佛法到行佛勸善;乃至佛教五大論師:馬鳴、龍樹、提婆、無著、世親等,無一不是從外道而改宗佛教。

  信仰佛教,也有層次上的不同,例如,有人“信人不信法”;有人“信寺不信教”、有人“信情不信道”、有人“信神不信佛”等。

  甚至即以信仰佛教的教義而言,本身也有層次的不同,例如凡夫的般若是正見、二乘人的般若是緣起、菩薩的般若是空;唯有佛,才能真正證悟般若,所以般若是佛的境界,是最上乘的一真法界。

  佛教依衆生根基之不同,將佛法分爲五種法門,稱爲“五乘佛法”。其中人、天乘的佛教,重于積集世間福行的增上心,以現世樂後世亦樂爲滿足,是佛教的共世間法,如儒家近于人乘,耶教、回教通于天乘;聲聞、緣覺乘的佛教,重于出世解脫的出離心,以涅槃解脫樂爲最終的目的,如道教的出世無爲、清淨解脫;菩薩乘的佛教,重于利他濟世的菩提心,以悲智究竟樂爲修行的極至,而六度萬行乃爲利他濟世的具體實踐。

  佛教的教義深奧而且具有包容性,佛教主張皈依叁寶的佛教徒仍然可以敬神、祭祖。因爲皈依與拜拜不同,皈依是一生的,是一種信仰;拜拜是一時的,是一種尊敬,已皈依叁寶的佛弟子一樣可以禮拜神明。不過,信仰重在專一,信仰重在一心,如《普門品》中的“一心稱名”、“一心供養”,《阿彌陀經》中的“一心不亂”、“一念往生”,都是證明一心一意、心誠則靈。因此,宗教徒對于自己所選擇的宗教信仰要忠貞、要專一,當信仰與感情、金錢、事業、前途的選擇沖突時,就是對信仰專一程度的考驗。

  其實,不管信仰任何宗教,最重要的是要開發自性,所謂“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大智度論》)能夠擁有正見信仰的人,不僅在心靈上有所歸依,精神上有所寄托,同時還能廣結善緣,結識許多同道好友。尤其南傳的藏經說:“有信仰的家庭,生活就有誠實,就有真理,就能堅固,就能有布施的四種道德。”有了這四種道德,則可“現在與未來,無憂無怖”。一個人如果能對生死無有憂怖,就是對佛法已有正信,如《金剛經》說:“若人能一念生淨信者,是人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總之,宗教信仰可以激發勇氣與力量去面對未來,可以使我們有寬宏的心量去包容人間的不平,進而拓展出截然不同的命運。尤其佛教的中道緣起、因果業報、生死涅槃等教義,可以幫助我們解答人生的迷惑,開發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所以,信仰佛教,要從求佛、信佛、拜佛,進而學佛、行佛、作佛;唯有自己作佛,才是信仰的最高層次。 ↑

  十叁、生命觀(生死之道)

  人生在世,一期的生命只有短短數十寒暑,有生必然就會有死,生死,這是人人都免不了的問題。

  生和死如影隨形,生了要死,死了再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不已。到底“生從何處來,死歸何處去?”對于這個問題,一般人並不了解。根據佛教的“十二因緣”說:有情衆生由于累劫的“無明”煩惱,造作各種“行”爲,因此産生業“識”。隨著阿賴耶識在母體子宮裏漸漸孕育成生命體,是爲“名色”;名是生命體的精神部份,色則指物質部份。數月之後,生命體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成熟,稱爲“六入”;胎兒脫離母體後漸漸開始接“觸”外境,並對外界的苦樂感“受”産生“愛”與不愛,進而有了執“取”所愛的行動,結果由于身、口、意行爲的造作,又種下了後“有”的生命體,有了“生”終將難免“老死”,“死”又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所以佛教說:生命的流轉,是無始無終的“生死輪回”。

  信仰佛教,並非就沒有了生死問題,只是要人勘破生死!生死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即使是佛陀,也要“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來爲衆生來,去爲衆生去!”

  經典上將死亡分成四大種類:壽盡而死、福盡而死、意外而死、自如而死。死亡不是消滅,也不是長眠,更不是灰飛煙滅,無知無覺,而是走出這扇門進入另一扇門,從這個環境轉換到另一個環境。經由死亡的通道,人可以提升到更光明的精神世界裏去,因此佛經裏對于死亡的觀念,有很多積極性的譬喻,例如:

  (一)死如出獄 《大智度論》說:“苦厄猶如地獄。”衆苦聚集的身體如同牢獄,死亡好像從牢獄中釋放出來,不再受種種束縛,得到了自由一樣。

  (二)死如再生 死亡是另一種開始,不是結束,如《思益梵天所問經》說:“譬如從麻出油,從酪出酥。”

  (叁)死如畢業 《般泥洹經》說:“展轉相教,解諸童蒙,使學成就。”生的時候如同在學校念書,死時就是畢業了,要按照生前的業識成績和表現,領取自己的畢業證書和成績單去受生轉世,面對另一個天地。

  (四)死如搬家 有生無不死,死亡只不過是從身體這個破舊腐朽的屋子搬出來,回到心靈高深廣遠的家。如同《出曜經》說的“鹿歸于野,鳥歸虛空,義歸分別,真人歸滅”。

  (五)死如換衣 死亡就像脫掉穿舊穿破了的衣服,再換上另外一件新衣裳一樣。《楞嚴經》雲:“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一世紅塵,種種閱曆,都是浮雲過眼,說來也只不過一件衣服而已。

  (六)死如新陳代謝 我們人身體上的組織,每天都需要新陳代謝,舊的細胞死去,新的細胞才能長出來。如《增壹阿含經》說:“代謝變易,不停不解。”生死也像細胞的新陳代謝一樣,舊去新來,使生命更加珍貴。

  此外,佛教稱死亡爲“往生”,既是往生,就如同出外旅遊,或是搬家喬遷,如此死亡不也是可喜的事嗎?所以,死亡只是一個階段的轉換,是一個生命托附另一個身體的開始。因此,死亡不足懼,面對死亡,要順其自然,要處之泰然!

  然而人之所以懼死,是認爲生可見,死是滅,所以滅之可悲也!其實,人之生命如杯水,茶杯打破了不可複原,水流到桌上、地下,可以用抹布擦拭,重新裝回茶杯裏;茶杯雖然不能複原,但生命之水卻一滴也不會少。

  佛教的“涅槃寂靜”形容…

《人間佛教的藍圖-下(星雲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