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會議記實(永本)

  [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會議記實

  永本(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

  一、緣起

  [推廣人間佛教,建立人間淨土],一直是佛光山努力的目標。于一九九O年元月,爲了培養我國本土青年,從事佛教的研究工作,就以[人間佛教]爲主題,甄選二十位青年,從人間佛教的發展精神與特色、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探討……到人間佛教的社會福利事業、六祖壇經的人間佛教思想特色……等角度,探討人間佛教的問題,期能爲帶動人間佛教,盡一分心力。二OO一年元月,再一次爲發揚[人間佛教]理念,實現人間即淨土的理想,邀請美國、日本、大陸、臺灣等地佛教學者,共同探討[人間佛教的源流與發展],以期在新的時代,人間佛教能更寬廣、更契合衆生所需之弘法方向。

  有人說: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星雲大師說:二十一世紀是人間佛教世紀,人間佛教思想是當代佛教的主流。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于四月十六、十七日假佛光山臺北道場舉辦[二OO二年佛教學術研討會],邀請大陸、臺灣知名學者等十四位教授,針對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進行探討與發表研究成果。

  二、理論的開展

  (一)主題開示

  人間佛教是佛陀出世的本懷,重視對衆生之濟度、現代生活品質之提升及人際關系。如何將佛陀濟度衆生的慈心悲願,透過對教義的研究、诠釋而落實人間呢?

  星雲大現在開幕致詞時表示:[人間佛教]是我一向以來努力的目標,因佛陀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教化在人間,只有對人說法,並非對天人、畜生、鬼道衆生說法,所以,佛教是以人爲本的宗教,是人生的宗教。人間佛教,也不是某一人的創見,而是佛陀的根本思想,是佛陀對人間的關懷,所以[人間佛教]思想應歸還佛陀,我們應該幫助佛陀推動[人間佛教]的理念。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落實在人間,提出四點看法:

  1·從個人到家庭皈依叁寶,受持五戒

  五戒爲做人之根本。對人、對自己不侵犯即是:自己自由,別人亦自由。皈依是民主之實現,人人有佛性,人人均可成佛,此乃民主之理想,其教義是:即人即佛,即佛即人。

  2·從社會到國家實踐四攝,廣行六度

  六度即佛光人的工作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方便、給人歡喜、給人希望。]唯有[給],人生才有意義,人我才能和諧,世界方能慈悲、和平、歡喜、美麗。

  3·從經濟到政治生活應富足,尊重包容

  人在世需要經濟生活以爲生,當人有了經濟生活以後,仍需有精神生活。所謂精神生活,即是是藝術生活、美的生活、信仰生活,意在擴大心靈世界範圍。有信仰的人易感到滿足,滿足是富有、是富足。對許多事我們可以享有但不一定要擁有,真正的歡喜應是法喜、禅悅。國家社會應互相尊重包容,國與國、人與人間,一切將會是安詳和平。人間佛教即是將障礙彼此的石頭移走,使得一切無障礙。

  4·從世界到種族要人人平等,同體共生

  世界上最苦的是:國與國大小、種族、貧富、宗教、男女之間的不平等。人間佛教主義即是平等,平等後方有同體共生之理念,共生于世界彼此間息息相關,互相以慈悲、愛心、無差別心,互換立場相待,你即是我,我即是你,如此一切圓融無礙。我做事之原則是讓大家皆大歡喜。我自己常以地球人自居,與大家同體共生,應孝養一切長者如自己父母,應重視宗教倫理、師徒輩分,人間佛教是佛陀的思想,佛陀是人間佛教的始祖。今日我只是將他的理念實踐在衆生身上而已。

  皈依叁寶、受持五戒是做人、修心的根本,個人身心健全之後,才能談到四攝六度的菩薩道,以促進社會國家的和平安樂,最後才是踐履佛陀所說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平等心、無分別心,以達到世界種族的同體共生。當然,這一切都必須是在人間來實現的。星雲大師的開示,也提醒我們由個人、家庭做起,漸次實踐來圓滿人間佛教淨土的實現。

  (二)學者論述

  針對[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十四位發表論文學者,從不同領域來論述,讓與會者能在主題中,了解人間佛教的思想內涵與時代的關系。

  1·慧開法師——〈從緣起義論世間的命運觀〉

  佛法對于宇宙人生之變化與流轉,以緣起義論因緣果報,不談世俗的命運或命理議題。但站在弘傳的立場,必須應機施法,因勢利導。慧開法師發表的[從緣起義論世間的命運觀],即隨順世俗因緣談[命運],藉由對命運的解析,啓發衆生對緣起義的正觀,破除命運的誤解與迷執。

  2·麻天祥教授——〈佛學緣起論的非本體意義及本體的诠釋〉

  中國佛學的本體觀念,是以緣生爲理論基礎,以性空實相,順化爲實相非相的本體論。麻教授在〈佛學緣起信紙的非本體意義及本休的诠釋〉文中,指出佛學非本體的本體實際是由因果論和條件架構起來的,一切事物的生成變化,不依本體,必待因緣而後生。而且,中國佛學把外向型的超越,轉變爲內在超越,外在本體逐步演化爲內在的本體。充分表現見性成佛、即心即佛、天人合一的思惟。

  3·壟鵬程校長——〈飲食文明的宗教倫理沖突〉

  各宗教的飲食方式均與該教之倫理觀修地方法有關,其區分架構與原理雖然相同,但聖與俗之認定標准卻極爲不同,因而彼此相互批評。若能尊重不同教義教法,各安其異,各行其事,以交流、對話,代替對抗、誤解,以發展人類共同倫理爲目標,相信各宗教必能攜手創造出世界和平的景觀。

  4·方立天教授——〈佛教人生哲學簡論〉

  佛教爲中國古代宇宙論、人生論、認識論,充實了新的內容,佛教的人生哲學也豐富了中國人生哲學思想庫藏。方教授從人的構成、人的本質、人的本源、人的本性、人的定位、人生的價值……等十方面探討人的心性問題。

  5·賴永海教授——〈緣起論是佛法的理論基石〉

  佛法的理論基石,即是釋尊所創立的緣起論。因爲佛法羅輯的起點基本架構,貫穿任何時期、派別均不離緣起。本文從十二因緣、四谛、空有、禅宗、修行探討緣起對實相、實踐的發展與關系。

  6·程恭讓副教授——〈記太虛大師與梁漱溟先生關于人生佛教總是的爭論〉

  本文是敘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太虛大師與梁漱溟先生對于人生佛教問題的爭辯,嘗試從近世中國佛教思想發展只的角度,來厘清此一思想遺産。

  7·尤惠貞副教授——〈從智者大師十二因緣看人間佛教之修證與度化〉

  人間佛教不僅自我修證,而且將大乘佛教的精神推廣、實踐。本文從天臺宗智者大師對于佛陀所說之十二因緣诠釋教理和實踐觀行,探討天臺教觀與人間佛教的自我修證與慈悲度化之間的可能性。

  8·林谷芳教授——〈從間性基點去確認、反思與擴充——談當代中國佛教音樂的結構〉

  佛教音樂在現時代中,出版創作發展蓬勃,究竟它在藝術上的呈現與生命情懷,有多少特質呢?作者希望正視漢傳佛教悲憫的基點,體現藝術與生命情懷間的關聯,並于此基點上能收攝藏傳、日本等佛教音樂的一些特色,共同建構出一個朋機的文化呈現,爲未來的佛教發展做現真正正面效益。

  9·郭冠廷副教授——〈人間佛教的教育思想〉

  佛教廣義的教育理念含藏深層的解脫之道,其教育思想是離苦得樂,含世間與出世間之樂,並希望參與教育工作者均能自利利他,利他即可自利。本文從佛陀修行、證悟、教化人間爲由,試從佛陀說法四十九的弘化爲教育過程,兼談今之人間佛教的教育目標、內容、形式、次第、方法、對象等,以作一部析。

  1O·田青教授——〈梵呗——人間佛教的弘法之舟〉

  佛光山星雲大師以人間佛教精神爲宗旨,已將傳統梵呗舞臺化、藝術化、世界化。認爲中國佛教梵呗所走過的道路,實際上體現了佛教中國化、人間化的理想與實踐。

  11·樓宇烈教授——〈大乘不二法門的理論與人間佛教〉

  大乘佛教發展以後,著重世間的人間菩薩道精神。作者以不二的中道精神,將大乘[不離大慈,不舍大悲]、[不離世間,不舍世法]、[教化衆生,終不厭倦]的煩惱即菩提的菩薩行之智,作爲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的核心內容。

  12·李向平教授——〈二十一世紀中國佛教的[革命]走向—兼論[人間佛教]思潮的現代性問題〉

  革命,就其曆史形態而方,即有關去除舊有製度的政治風潮運動,佛教面對傳統與現代政風下結全現代化問題,作者將二十世紀的佛教革命分成應用佛學、叁大革命、人間佛教及單位佛教等四個階段來作論述。

  13·藍吉富教授——〈日本佛教寺院文化的發展趨勢〉

  日本佛教與漢傳佛教大不相同,當代日本佛教的生態已有強烈世俗化的特質,以解脫爲信仰目的者寡,追求現世效驗、一般文價值者多。作者將日本人這種人間性稱爲世俗化趨勢,並以此提醒人間佛教的背後是具有崇高的宗教精神,目標仍是菩薩行,強調人是向上或向下的樞紐,修持的原則是信願、智與慈悲,才人合乎人間佛教的特質。

  學者們對人間佛教在社會發展、生活上的不同層次提出探討,臺上臺下彼此交流,反應熱絡。會中,各宗教對殺生食肉之問題,以及政府立法禁殺貓狗之舉,引起現場聽講者的廣泛討論爭議。另外,有人提出複製人是否與佛教的緣起和業力說有所沖突?複製人是否能夠自我主宰?慧開法師表示:複製人並沒有主宰自我能力,基因的複製人承襲舊基因,仍有易衰的缺點,保持自然的孕育生命仍是最好的方式。

  叁、實踐策略

  除學術研究會之論文發表外,有別于以往學術研討方式,另于二十日下午二時,于本山舉辦[論題研討會]。論文發表是人間佛教理論的探討依據,而[論題研討]是針對人間佛教實務問題作一討論,期能在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相互配合下,落實人間佛教的推廣。

  (一)論人間佛教超越性

  第一場的論題是[論人間佛教的超越性],由樓宇烈教授主持,賴永海、林本炫、郭冠廷教授及依…

《[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會議記實(永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人間佛教讀書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