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重視和弘揚人間佛教的慈善思想資源,爲建構中國特色的慈善文化服務(胡紹皆)▪P3

  ..續本文上一頁已成爲玉佛寺的叁個亮點之一。

  叁、重視和弘揚人間佛教的慈善思想資源與實踐經驗,

  爲建構中國特色的慈善文化服務

  佛教在中國有廣泛而深厚的社會基礎和群衆基礎,佛教文化在長期的融合會通中,已經成爲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從20世紀20年代初太虛大師首倡“人生佛教”以來,中國佛教走過了將近百年的行程。在這近百年間,“人間佛教”從呱呱墜地到中途受挫,再到現在的蔚爲大觀,並成爲中國佛教的主流,顯示了“人間佛教”強大蓬勃的生命力。在人間佛教的旗幟上,慈善事業作爲佛教關懷人間、回報社會的重要一環,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要建構中國特色的慈善文化,就不能不研究和挖掘佛教特別是人間佛教的慈善思想資源與實踐經驗。

  1.深入挖掘人間佛教的慈善思想資源與實踐經驗,充實中國特色慈善文化的思想基礎與實踐基礎。人間佛教的慈善思想,從太虛到印順,再到趙樸初,以及當代海峽兩岸佛教界的高僧大德,都有論述。但是,一直以來,無論是教界,還是學界,都對此缺少必要的梳理和研究。譬如說,趙樸初就不僅是一位慈善活動的實踐家,而且還是一位慈善事業的理論家。他把佛教的慈善活動與人間佛教的理念結合起來,就佛教與慈善事業的關系作過深刻的論述。他提出,(1)興辦和贊助社會公益事業,是實踐佛教利他濟世宗旨的主要內容,也是人間佛教的重要內容。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以人間爲依止,慈濟爲方便,實踐佛陀遺教,爲佛弟子畢生修持之行願。”(2)慈善工作也是佛教教務工作的一部分。(3)慈善工作就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4)救災功德,勝過造像。經濟條件好的寺院,應該多做慈善工作。(5)佛教自身的價值,不僅在梵呗的鍾聲裏,在宏偉的殿堂、塔樓、尊嚴的佛像藝術裏,更在助學興教、弘法利生、淨化人心、解行相應的悲心宏願裏。(6)佛教救助貧困的慈悲精神,是人道主義精神的體現,對社會形成“人人爲我,我爲人人”、“有難同當,相親相愛”、和諧友愛的社會風尚,使社會變得更文明、更美好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真禅法師也對佛教從事慈善公益事業給予過理論上的總結與闡發。在《實踐佛陀遺教,廣作福利事業》一文中,他提出:“佛教同其他宗教的不同之處,不僅在于它爲人們指示了解脫生死的涅架大道,而且還教導人們要以出世精神作人世事業,廣作福利事業以嘉惠群生。”在《廣作慈善事業,促進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一文中,他提出:“熱心社會福利事業和慈善事業,既是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也是“人間佛教”的重要內容。”在《佛教資生福利事業與精神文明》一文中,真禅法師高度肯定了資生福利事業的意義與價值,認爲:“資生福利事業不僅直接利樂衆生,而且有助于道德的提高和完善,所以是內益于己,外益于人,生益于時,死益于後的偉大事業,體現了佛法的根本精神。通過這一利生實踐,有助于形成有難共當、有苦共擔的社會風尚,有助于創造和樂共處、相親相愛的社會氛圍。可以引導衆生向善、向上,從而使整個社會變得更文明、更美好。”

  實際上,除了趙樸初居士、真禅法師外,當代佛教界的其他一些高僧大德,也就此作過很多有啓發性的論述,值得我們很好地加以整理、挖掘與總結。我相信,這種系統的梳理、挖掘與總結,不僅有利于佛教慈善事業的進一步推動與開展,必將有利于充實中國特色慈善文化的思想基礎與實踐基礎。

  2.充分發揮佛教在開展慈善事業中的特長與優勢,形成發展慈善事業的良好社會氛圍。我曾經在一篇文章中,列舉過在當代中國,宗教從事慈善公益事業的8個方面的條件和優勢,即:慈悲博愛的信仰理念提供了深刻的信仰基礎,悠久的服務傳統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深厚的道德理性蘊含著強大的道德感召力,良好的”治理結構帶來了生動的活力與效率,日益增強的自養能力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廣泛的海外聯系打下了開展國際合作的有利條件,社會事業發展的相對滯後留下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政策法規的引導支持保障了必要的社會政治環境。因此,對于宗教來說,從事和參與慈善公益事業,既是宗教本質的要求,也是宗教信仰的見證,還是宗教社會價值的體現;對于慈善公益事業來說,有了宗教的參與和支持,不僅擴大了慈善公益事業的實踐主體,也使慈善公益事業找到了它的最佳承擔者。在當代中國,雖然慈善事業有著廣泛的社會需求,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呼喚著第叁次分配的早日到來,但畢竟我們社會的慈善環境還遠沒有充分發育,形成“人人慈善”的氛圍還需要先行者的引領與帶動。因此,大力發揮佛教在從事慈善事業方面的特長與優勢,並使其發揮出特殊的引領與帶動作用,對于弘揚現代慈善價值理念,培育慈善文化,提高全社會的慈善意識,讓“人人慈善”成爲慈善事業的主旋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我們對于宗教社會作用的認識,都是從政治的角度來看的,譬如:從黨對宗教界的統一戰線、從做信教群衆的工作、從鞏固民族團結、從加強對外友好交往等等方面來看宗教的社會作用。從這些方面來看當然是必要的,也很重要,但在強調科學發展,建設和諧社會的新的時代背景下,這種單一的政治的視角,顯然是不夠的。我們應該從更爲寬廣的社會建設的角度,從宗教與社會的複雜深刻的關系,來看待宗教的社會作用,因勢利導,趨利避害,充分發揮宗教對于社會整合與和諧所能發揮的積極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提出發揮宗教在促進社會和諧方面的積極作用,具有破題的作用。而發揮包括佛教在內的各宗教在“在發展慈善事業,增強全社會慈善意識中”的積極作用,正可謂是其中的重要一環。我希望,本文的探討,能夠起到抛磚引玉的作用,從而使這一課題得到更多的關注與研究。

  

《重視和弘揚人間佛教的慈善思想資源,爲建構中國特色的慈善文化服務(胡紹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