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重视和弘扬人间佛教的慈善思想资源,为建构中国特色的慈善文化服务(胡绍皆)▪P3

  ..续本文上一页已成为玉佛寺的三个亮点之一。

  三、重视和弘扬人间佛教的慈善思想资源与实践经验,

  为建构中国特色的慈善文化服务

  佛教在中国有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佛教文化在长期的融合会通中,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从20世纪20年代初太虚大师首倡“人生佛教”以来,中国佛教走过了将近百年的行程。在这近百年间,“人间佛教”从呱呱坠地到中途受挫,再到现在的蔚为大观,并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显示了“人间佛教”强大蓬勃的生命力。在人间佛教的旗帜上,慈善事业作为佛教关怀人间、回报社会的重要一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建构中国特色的慈善文化,就不能不研究和挖掘佛教特别是人间佛教的慈善思想资源与实践经验。

  1.深入挖掘人间佛教的慈善思想资源与实践经验,充实中国特色慈善文化的思想基础与实践基础。人间佛教的慈善思想,从太虚到印顺,再到赵朴初,以及当代海峡两岸佛教界的高僧大德,都有论述。但是,一直以来,无论是教界,还是学界,都对此缺少必要的梳理和研究。譬如说,赵朴初就不仅是一位慈善活动的实践家,而且还是一位慈善事业的理论家。他把佛教的慈善活动与人间佛教的理念结合起来,就佛教与慈善事业的关系作过深刻的论述。他提出,(1)兴办和赞助社会公益事业,是实践佛教利他济世宗旨的主要内容,也是人间佛教的重要内容。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以人间为依止,慈济为方便,实践佛陀遗教,为佛弟子毕生修持之行愿。”(2)慈善工作也是佛教教务工作的一部分。(3)慈善工作就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4)救灾功德,胜过造像。经济条件好的寺院,应该多做慈善工作。(5)佛教自身的价值,不仅在梵呗的钟声里,在宏伟的殿堂、塔楼、尊严的佛像艺术里,更在助学兴教、弘法利生、净化人心、解行相应的悲心宏愿里。(6)佛教救助贫困的慈悲精神,是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对社会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有难同当,相亲相爱”、和谐友爱的社会风尚,使社会变得更文明、更美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真禅法师也对佛教从事慈善公益事业给予过理论上的总结与阐发。在《实践佛陀遗教,广作福利事业》一文中,他提出:“佛教同其他宗教的不同之处,不仅在于它为人们指示了解脱生死的涅架大道,而且还教导人们要以出世精神作人世事业,广作福利事业以嘉惠群生。”在《广作慈善事业,促进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文中,他提出:“热心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既是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也是“人间佛教”的重要内容。”在《佛教资生福利事业与精神文明》一文中,真禅法师高度肯定了资生福利事业的意义与价值,认为:“资生福利事业不仅直接利乐众生,而且有助于道德的提高和完善,所以是内益于己,外益于人,生益于时,死益于后的伟大事业,体现了佛法的根本精神。通过这一利生实践,有助于形成有难共当、有苦共担的社会风尚,有助于创造和乐共处、相亲相爱的社会氛围。可以引导众生向善、向上,从而使整个社会变得更文明、更美好。”

  实际上,除了赵朴初居士、真禅法师外,当代佛教界的其他一些高僧大德,也就此作过很多有启发性的论述,值得我们很好地加以整理、挖掘与总结。我相信,这种系统的梳理、挖掘与总结,不仅有利于佛教慈善事业的进一步推动与开展,必将有利于充实中国特色慈善文化的思想基础与实践基础。

  2.充分发挥佛教在开展慈善事业中的特长与优势,形成发展慈善事业的良好社会氛围。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列举过在当代中国,宗教从事慈善公益事业的8个方面的条件和优势,即:慈悲博爱的信仰理念提供了深刻的信仰基础,悠久的服务传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厚的道德理性蕴含着强大的道德感召力,良好的”治理结构带来了生动的活力与效率,日益增强的自养能力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广泛的海外联系打下了开展国际合作的有利条件,社会事业发展的相对滞后留下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政策法规的引导支持保障了必要的社会政治环境。因此,对于宗教来说,从事和参与慈善公益事业,既是宗教本质的要求,也是宗教信仰的见证,还是宗教社会价值的体现;对于慈善公益事业来说,有了宗教的参与和支持,不仅扩大了慈善公益事业的实践主体,也使慈善公益事业找到了它的最佳承担者。在当代中国,虽然慈善事业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呼唤着第三次分配的早日到来,但毕竟我们社会的慈善环境还远没有充分发育,形成“人人慈善”的氛围还需要先行者的引领与带动。因此,大力发挥佛教在从事慈善事业方面的特长与优势,并使其发挥出特殊的引领与带动作用,对于弘扬现代慈善价值理念,培育慈善文化,提高全社会的慈善意识,让“人人慈善”成为慈善事业的主旋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对于宗教社会作用的认识,都是从政治的角度来看的,譬如:从党对宗教界的统一战线、从做信教群众的工作、从巩固民族团结、从加强对外友好交往等等方面来看宗教的社会作用。从这些方面来看当然是必要的,也很重要,但在强调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新的时代背景下,这种单一的政治的视角,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应该从更为宽广的社会建设的角度,从宗教与社会的复杂深刻的关系,来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充分发挥宗教对于社会整合与和谐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具有破题的作用。而发挥包括佛教在内的各宗教在“在发展慈善事业,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中”的积极作用,正可谓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我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从而使这一课题得到更多的关注与研究。

  

《重视和弘扬人间佛教的慈善思想资源,为建构中国特色的慈善文化服务(胡绍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