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慈善事业,既是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
也是“人间佛教”的重要内容
正如上文所说,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中,慈善文化的积淀是比较深厚的。以佛教来说,在佛教的教义、教规和佛教道德中,有许多内容,如“五戒”、“十善”、“四摄”、“六度”、“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为个人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上报四众恩,下济三途苦”、“广种福田”,等等,其中就包含了深刻的慈善思想与理念,可以概括为四个层面,即:慈悲情怀、布施理念、福田思想和报恩精神。尤其是佛教的“布施”理念,是“四摄”、“六度”中特别重要的一条,包括法施、财施和无畏施三个方面。法施即对众生随机说法,使之消解精神上的痛苦;财施,就是以自己的净财分布于他人,特别是社会上生活无保障的鳏寡孤独和残疾人,解决其生活困难;无畏施,即救度众生,为其祛除种种忧愁、恐惧,获得轻安与法乐。用今天的话说,“法施”、“无畏施”,可以称之为“心灵慈善”,“财施”,就是人们常说的“物质慈善”。无论是心灵慈善,还是物质慈善,都是利乐众生的善举,是个人求得解脱的途径,是佛教慈悲喜舍、报恩度苦精神的体现。
佛教传人中国后,中国佛教徒实践佛陀遗教,进一步光大了佛教原本就有的慈善思想,倡导“利生为事业,弘法为家务”,形成了中国佛教济贫救苦、广作饶益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到禅宗六祖慧能提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思想和后来怀海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原则后,更在实际行动上实现了释迦牟尼的“成熟有情,庄严刹土”的思想。早在隋唐时期,佛寺为救济贫病,就设立了悲田院、养病房、施药房等带慈善性质的设施。自此以后的一千余年中,佛教中从事造桥修路、兴修水利、行医施药、赈灾救难、救死扶伤等社会慈善事业者,代不乏人。 .
近代以来,寇深祸亟,神州陆沉,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国运衰,教运亦衰,在中国传播发展近两千年的佛教,此时也进入到一个严重的衰颓时期,形成了畸重出世间的流弊,“教在大乘,行在小乘”。20世纪20年代初,为纠正佛教畸重出世间的流弊,适应时代发展,将佛教从死本、鬼本、神本转向人本、生本,太虚大师首次喊出了“人生佛教”的口号,呼唤佛法之弘化应以人类为基点,以发达人生为根本。后来,他还提倡以佛法改善人间社会为宗旨的“人间佛教”,并建构起了人间佛教的理论体系。太虚之后,经过印顺、赵朴初等的大力倡导、实践与弘扬,“人间佛教”思想已经获得佛教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当今中国佛教共同的主张与旗帜。
“人间佛教”高扬佛教的人间性,以即人而趋佛、即世间而出世间、以出世间的精神人世间为宗旨,以建设人间净土、“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理想,因而,高度重视慈善事业的地位与作用,并且把从事慈善事业作为弘扬佛陀精神,实现人间佛教理想的重要法门与途径,呈现出“以人间为依止,以慈济为方便”的佛教发展新模式与新特征。佛教的慈善事业由此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发展并日益走向现代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
太虚大师在《怎样建设人间佛教》(《太虚大师全书》29册)一文中,提出了在思想上建设人间佛教的九条途径,其中,第四条就是:懂得依佛法行慈善和事业,功德更为圆满。太虚大师说,搞慈善事业,表明人已经有了向善之心。若能信佛、学佛,明了佛法而行慈善事业,并以所行善举回向菩提,则如一滴水放人大海,便同大海一味,“有限的福德”顿成“无量功德”。在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的影响下,一批有影响的佛教慈善机构蔚然兴起,如北京香山慈幼院、上海佛教慈幼院、上海佛教公墓、慈联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上海佛化医院、上海佛教同仁会、上海净业流浪儿童教养院,佛光疗养院,等等。这些佛教慈善机构的出现及其活动,体现了人间佛教关怀人间社会的本怀与宗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与赞扬,也彰显了人间佛教的时代活力与社会价值。
印顺法师在《人间佛教要略》中,提出了人间佛教修持的六个环节,其中,特别强调要“普人世间,广行佛事”,包括推行救济贫穷、疾病、伤残、孤老、急难等社会慈善事业,以超然的立场关切人们因家庭、工作不和及社会的冲突、混乱等导致的痛苦,使大家在和谐欢乐中进步。由印顺所继承和发展的人间佛教思想,对台湾佛教的现实产生了巨大影响。目前,人间佛教已成为台湾佛教的主.流,而慈善事业则成为台湾佛教共同的特征。如:星云法师和其开创的佛光山事业,提出“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朝圣净化人心”。在慈善事业方面,先后开办了医院、老人公寓、慈幼院、儿童村、慈善监院室,等等,成效显著。证严法师和她的慈济功德会基于“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人间佛教理念,把践行人间佛教的重心置于慈善与环保两个方面,以“慈善、医疗、教育、文化”四大原则服务人间,在慈济事业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圣严法师和其开创的法鼓山事业在着力兴办佛教高等教育和推动佛教学术研究的同时,还立足于服务社会、利益群生,广泛兴办了各种社会慈善和公益事业。其践行人间佛教最具特色之处,是提出了“心灵环保”等概念,在丰富人间佛教思想理论的同时,也拓展了慈善事业的外延。
赵朴初是人间佛教在内地最有力的倡导者、研究者、推进者和实践者。1981年,赵朴初在其撰写的《佛教常识答问》一书中,专门写了一节——《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对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予以变通继承。1983年,赵朴初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作了《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明确提出应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并将人间佛教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五戒”、“十善”、“四摄”、“六度”。在赵朴初等人的努力下,这次会议将人间佛教思想放在整个中国佛教的指导地位,使人间佛教成为中国内地佛教现代化的基本方向,极大地推动了人间佛教在内地的发展与实践。
赵朴初说:“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赵朴初领导中国佛教协会,带领全国佛教界,大力继承佛教“关怀社会、回报社会”的优良传统和人间佛教的积极人世情怀,广兴慈济事业,在救灾济贫、扶困助学、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在救灾赈灾方面,1991年和1998年,我国两次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洪灾,灾区人民群众财产损失严重。在赵朴初会长推动下,中国佛教界紧急行动起来,捐款捐物,救济灾民。1991年,仅上海市佛教协会就捐款100余万元,受到赵朴初的高度称赞。1998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佛教界为洪灾捐助了400多万元人民币,70多万元港币和大量食品、药品与衣物。1995年,全国部分省市先后发生地震、水、旱灾害后,赵朴初不但自己带头捐款,还让中国佛协通知各地佛协开展赈灾活动。
在扶残助困方面,赵朴初是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和中华慈善总会的发起人和积极支持者。1984年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后,中国佛协捐赠5万元予以支持。1985年,中国佛教协会为了进一步赞助残疾人福利事业,与我国各宗教界共同发起书画募集事宜,得到广泛响应,共收集到字画数百幅,展出后全部捐助给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成立时,赵朴初指示中国佛协带头捐款20万元。他还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民政部成立中华慈善总会是很重要的,我们应尽力支持。慈善工作是民政部门的工作,也是我们佛教界的工作,佛教的教义就是提倡“扶贫济困,为善最乐”。现在不少寺院,尤其是南方的寺院,庙建设得比较好,经济条件也比较好,应该多做些社会慈善工作。”
在兴学助教方面,1993年初,国家有关部门为解决部分贫困地区儿童失学问题,发起“希望工程”活动。赵朴初对这一兴邦育才的举措十分重视,推动佛教界掀起了捐助“希望工程”的热潮。赵朴初本人也多次为中国佛学院和佛学院学生、地方学校捐款。
在养老敬老方面,赵朴初提出,在扶危济困中,要以养老敬老为先。他为上海宝山净寺题写了“老有所终、大同理想;报众生恩,扶老为上”的题词。在赵朴老的倡导下,很多地方佛协组织和寺院,先后建立了“养老院”、“颐年堂”、“安养院”等机构,为发展老年事业做了功德无量的善举。
赵朴初推动带领中国佛教界从事的慈善事业,还有许许多多,我们在这里无法一一枚举。作为一位著名的慈善家,赵朴初不仅仅组织和动员别人捐款,而且还以身作则,在各项慈善活动中率先垂范。据不完全统计,从1991年至2000年,仅他自己捐助单位、个人的资金总数就达到了246万多元。
在这里,我们还有必要提到另一位力行人间佛教思想,热心社会慈善事业的高僧,他就是中国佛教协会原副会长、上海市佛教协会原会长、玉佛寺第十任住持真禅法师。多年来,他积极响应中国佛教协会和赵朴初会长的要求,为社会慈善事业做出了显著成绩。从1984年起,真禅法师就以个人名义或代表玉佛寺,向社会有关福利机构和团体捐款捐物。1988年夏,真禅法师受聘为“上海儿童福利院名誉院长”,在该院设立了“真禅法师残疾儿童福利基金”,年年捐赠。1991.年夏,全国不少地区发生特大洪灾,真禅法师率领上海市佛教徒向灾区捐款100余万元,其中玉佛寺捐赠70余万元。从1984至1995年的10余年间,真禅法师及玉佛寺累计捐赠达700余万元。多年来,慈善、文化和管理,…
《重视和弘扬人间佛教的慈善思想资源,为建构中国特色的慈善文化服务(胡绍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