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重視和弘揚人間佛教的慈善思想資源,爲建構中國特色的慈善文化服務(胡紹皆)▪P2

  ..續本文上一頁慈善事業,既是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

  也是“人間佛教”的重要內容

  正如上文所說,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思想文化中,慈善文化的積澱是比較深厚的。以佛教來說,在佛教的教義、教規和佛教道德中,有許多內容,如“五戒”、“十善”、“四攝”、“六度”、“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莊嚴國土,利樂有情”、“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不爲個人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上報四衆恩,下濟叁途苦”、“廣種福田”,等等,其中就包含了深刻的慈善思想與理念,可以概括爲四個層面,即:慈悲情懷、布施理念、福田思想和報恩精神。尤其是佛教的“布施”理念,是“四攝”、“六度”中特別重要的一條,包括法施、財施和無畏施叁個方面。法施即對衆生隨機說法,使之消解精神上的痛苦;財施,就是以自己的淨財分布于他人,特別是社會上生活無保障的鳏寡孤獨和殘疾人,解決其生活困難;無畏施,即救度衆生,爲其祛除種種憂愁、恐懼,獲得輕安與法樂。用今天的話說,“法施”、“無畏施”,可以稱之爲“心靈慈善”,“財施”,就是人們常說的“物質慈善”。無論是心靈慈善,還是物質慈善,都是利樂衆生的善舉,是個人求得解脫的途徑,是佛教慈悲喜舍、報恩度苦精神的體現。

  佛教傳人中國後,中國佛教徒實踐佛陀遺教,進一步光大了佛教原本就有的慈善思想,倡導“利生爲事業,弘法爲家務”,形成了中國佛教濟貧救苦、廣作饒益的優良傳統。特別是到禅宗六祖慧能提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思想和後來懷海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原則後,更在實際行動上實現了釋迦牟尼的“成熟有情,莊嚴刹土”的思想。早在隋唐時期,佛寺爲救濟貧病,就設立了悲田院、養病房、施藥房等帶慈善性質的設施。自此以後的一千余年中,佛教中從事造橋修路、興修水利、行醫施藥、赈災救難、救死扶傷等社會慈善事業者,代不乏人。 .

  近代以來,寇深禍亟,神州陸沈,中華民族處于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國運衰,教運亦衰,在中國傳播發展近兩千年的佛教,此時也進入到一個嚴重的衰頹時期,形成了畸重出世間的流弊,“教在大乘,行在小乘”。20世紀20年代初,爲糾正佛教畸重出世間的流弊,適應時代發展,將佛教從死本、鬼本、神本轉向人本、生本,太虛大師首次喊出了“人生佛教”的口號,呼喚佛法之弘化應以人類爲基點,以發達人生爲根本。後來,他還提倡以佛法改善人間社會爲宗旨的“人間佛教”,並建構起了人間佛教的理論體系。太虛之後,經過印順、趙樸初等的大力倡導、實踐與弘揚,“人間佛教”思想已經獲得佛教界和社會的廣泛認同,成爲當今中國佛教共同的主張與旗幟。

  “人間佛教”高揚佛教的人間性,以即人而趨佛、即世間而出世間、以出世間的精神人世間爲宗旨,以建設人間淨土、“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爲理想,因而,高度重視慈善事業的地位與作用,並且把從事慈善事業作爲弘揚佛陀精神,實現人間佛教理想的重要法門與途徑,呈現出“以人間爲依止,以慈濟爲方便”的佛教發展新模式與新特征。佛教的慈善事業由此得到了更加深入的發展並日益走向現代化,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積累了非常寶貴的經驗。 ,

  太虛大師在《怎樣建設人間佛教》(《太虛大師全書》29冊)一文中,提出了在思想上建設人間佛教的九條途徑,其中,第四條就是:懂得依佛法行慈善和事業,功德更爲圓滿。太虛大師說,搞慈善事業,表明人已經有了向善之心。若能信佛、學佛,明了佛法而行慈善事業,並以所行善舉回向菩提,則如一滴水放人大海,便同大海一味,“有限的福德”頓成“無量功德”。在太虛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影響下,一批有影響的佛教慈善機構蔚然興起,如北京香山慈幼院、上海佛教慈幼院、上海佛教公墓、慈聯救濟戰區難民委員會、上海佛化醫院、上海佛教同仁會、上海淨業流浪兒童教養院,佛光療養院,等等。這些佛教慈善機構的出現及其活動,體現了人間佛教關懷人間社會的本懷與宗旨,受到了社會各界的肯定與贊揚,也彰顯了人間佛教的時代活力與社會價值。

  印順法師在《人間佛教要略》中,提出了人間佛教修持的六個環節,其中,特別強調要“普人世間,廣行佛事”,包括推行救濟貧窮、疾病、傷殘、孤老、急難等社會慈善事業,以超然的立場關切人們因家庭、工作不和及社會的沖突、混亂等導致的痛苦,使大家在和諧歡樂中進步。由印順所繼承和發展的人間佛教思想,對臺灣佛教的現實産生了巨大影響。目前,人間佛教已成爲臺灣佛教的主.流,而慈善事業則成爲臺灣佛教共同的特征。如:星雲法師和其開創的佛光山事業,提出“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朝聖淨化人心”。在慈善事業方面,先後開辦了醫院、老人公寓、慈幼院、兒童村、慈善監院室,等等,成效顯著。證嚴法師和她的慈濟功德會基于“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人間佛教理念,把踐行人間佛教的重心置于慈善與環保兩個方面,以“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四大原則服務人間,在慈濟事業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聖嚴法師和其開創的法鼓山事業在著力興辦佛教高等教育和推動佛教學術研究的同時,還立足于服務社會、利益群生,廣泛興辦了各種社會慈善和公益事業。其踐行人間佛教最具特色之處,是提出了“心靈環保”等概念,在豐富人間佛教思想理論的同時,也拓展了慈善事業的外延。

  趙樸初是人間佛教在內地最有力的倡導者、研究者、推進者和實踐者。1981年,趙樸初在其撰寫的《佛教常識答問》一書中,專門寫了一節——《發揚人間佛教的優越性》,對太虛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予以變通繼承。1983年,趙樸初在中國佛教協會第四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上作了《中國佛教協會叁十年》的報告,明確提出應提倡人間佛教的思想,並將人間佛教的基本內容概括爲“五戒”、“十善”、“四攝”、“六度”。在趙樸初等人的努力下,這次會議將人間佛教思想放在整個中國佛教的指導地位,使人間佛教成爲中國內地佛教現代化的基本方向,極大地推動了人間佛教在內地的發展與實踐。

  趙樸初說:“我們提倡人間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淨化自己,廣修四攝、六度以利益人群。”在這一思想的指引下,趙樸初領導中國佛教協會,帶領全國佛教界,大力繼承佛教“關懷社會、回報社會”的優良傳統和人間佛教的積極人世情懷,廣興慈濟事業,在救災濟貧、扶困助學、關愛他人,服務社會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在救災赈災方面,1991年和1998年,我國兩次發生曆史罕見的特大洪災,災區人民群衆財産損失嚴重。在趙樸初會長推動下,中國佛教界緊急行動起來,捐款捐物,救濟災民。1991年,僅上海市佛教協會就捐款100余萬元,受到趙樸初的高度稱贊。1998年,據不完全統計,全國佛教界爲洪災捐助了400多萬元人民幣,70多萬元港幣和大量食品、藥品與衣物。1995年,全國部分省市先後發生地震、水、旱災害後,趙樸初不但自己帶頭捐款,還讓中國佛協通知各地佛協開展赈災活動。

  在扶殘助困方面,趙樸初是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和中華慈善總會的發起人和積極支持者。1984年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成立後,中國佛協捐贈5萬元予以支持。1985年,中國佛教協會爲了進一步贊助殘疾人福利事業,與我國各宗教界共同發起書畫募集事宜,得到廣泛響應,共收集到字畫數百幅,展出後全部捐助給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1994年,“中華慈善總會”成立時,趙樸初指示中國佛協帶頭捐款20萬元。他還對身邊工作人員說:“民政部成立中華慈善總會是很重要的,我們應盡力支持。慈善工作是民政部門的工作,也是我們佛教界的工作,佛教的教義就是提倡“扶貧濟困,爲善最樂”。現在不少寺院,尤其是南方的寺院,廟建設得比較好,經濟條件也比較好,應該多做些社會慈善工作。”

  在興學助教方面,1993年初,國家有關部門爲解決部分貧困地區兒童失學問題,發起“希望工程”活動。趙樸初對這一興邦育才的舉措十分重視,推動佛教界掀起了捐助“希望工程”的熱潮。趙樸初本人也多次爲中國佛學院和佛學院學生、地方學校捐款。

  在養老敬老方面,趙樸初提出,在扶危濟困中,要以養老敬老爲先。他爲上海寶山淨寺題寫了“老有所終、大同理想;報衆生恩,扶老爲上”的題詞。在趙樸老的倡導下,很多地方佛協組織和寺院,先後建立了“養老院”、“頤年堂”、“安養院”等機構,爲發展老年事業做了功德無量的善舉。

  趙樸初推動帶領中國佛教界從事的慈善事業,還有許許多多,我們在這裏無法一一枚舉。作爲一位著名的慈善家,趙樸初不僅僅組織和動員別人捐款,而且還以身作則,在各項慈善活動中率先垂範。據不完全統計,從1991年至2000年,僅他自己捐助單位、個人的資金總數就達到了246萬多元。

  在這裏,我們還有必要提到另一位力行人間佛教思想,熱心社會慈善事業的高僧,他就是中國佛教協會原副會長、上海市佛教協會原會長、玉佛寺第十任住持真禅法師。多年來,他積極響應中國佛教協會和趙樸初會長的要求,爲社會慈善事業做出了顯著成績。從1984年起,真禅法師就以個人名義或代表玉佛寺,向社會有關福利機構和團體捐款捐物。1988年夏,真禅法師受聘爲“上海兒童福利院名譽院長”,在該院設立了“真禅法師殘疾兒童福利基金”,年年捐贈。1991.年夏,全國不少地區發生特大洪災,真禅法師率領上海市佛教徒向災區捐款100余萬元,其中玉佛寺捐贈70余萬元。從1984至1995年的10余年間,真禅法師及玉佛寺累計捐贈達700余萬元。多年來,慈善、文化和管理,…

《重視和弘揚人間佛教的慈善思想資源,爲建構中國特色的慈善文化服務(胡紹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