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的實踐者——論真禅法師的思想及其對當代佛教的影響
上海大學社科學院哲學系 沈海燕
一、“人間佛教”思想的淵源
當代中國的“人間佛教”,以關注現實人生爲特色,而此一理念,始自太虛大師提倡的“人生佛教”。他在《人生佛學的說明》中如是說:“佛法雖普爲一切有情類,而以適應現代之文化故,當以“人類”爲中心而施設契時機之佛學;佛法雖無間生死存亡,而以適應現代之現實人生化故,當以“求人類生存發達”爲中心而施設契時機之佛學,是爲人生佛學之第一義。”這一人生佛教即是強調人的中心地位:“由人向下爲一切有情衆生,由人向上爲天及叁乘、菩薩、佛。上下總以人生爲轉移,可見人生之重要性。”
具體而言之,太虛大師以爲,學佛必須依序漸進,學和行並重,謂:“可知學佛,教、理、行、果爲應有之程序,非可躐等。今世學人,大多昧教理而妄談行證,不爲邪魔所誘,即同生盲摸象,反使真理愈晦,招世人譏謗爲迷信。”
由太虛大師“人生佛教”的理念而發展出印順法師的“人間佛教”的倡導。雖然“人間佛教”一詞是由太虛大師首先提出的,那即是他1933年發表的《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一文,其中說:“人間佛教,並非人離去世界,或做神奇鬼怪非人的事。即因世人的需要而建立人間佛教,爲人人可走的坦路,以成爲現世界轉變中的光明大道,領導世間的人類改善向上進步。”
印順法師自述“人間佛教”來曆,說他自己“讀到《增一阿含經》所說:“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深有感發:“釋尊之爲教,有十方世界而詳此土,立叁世而重現在,志度一切有情而特以人類爲本。釋尊之本教,初不與末流之圓融者同,動言十方世界、一切有情也,吾爲之喜而淚。”,
印順認爲佛教乃人的宗教,既非太虛大師反對的鬼神教,更進一步的,佛教亦非天神教,如此使佛教同時擺脫鬼神的痕迹和天神的痕迹,而把佛教真正落實在人間:“我是繼承太虛大師的思想路線(非“鬼化”的人生佛教),而想進一步的(非“天化”的)給以理論的證明。” 。
印順在論證其“人間佛教”的提法之合理性以及與“人生佛教”的區別時說:“佛不是天神、天使,是在人間修行成佛的;也只有生在人間,才能受持佛法,體悟真理“法”而得正覺的自在解脫,所以說:“人身難得”。“佛出人間”,佛的教化,是現實人間,自覺覺他的大道,所以佛法是“人間佛教”,而不應該鬼化、神化的。有鑒于此,“天神化”的對治與否,是“人間佛教”和“人生佛教”的分野。”
印順法師顯然是從佛教之對人類的利益的角度出發,而強調“人間佛教”的。其在“談人世與佛學”一文中說:“真正的佛學研究者,要有深徹的反省的勇氣,探求佛法的真實而求所以適應,使佛法有利于人類,永爲衆生作依怙。”
對于“人間佛教”這一口號的依據,印順則從佛教思想的演化中來探求:“從印度佛教的興起、發展、衰落而滅亡,我譬喻爲:“正如人的一生,自童真、少壯而衰老。童真充滿活力,是可稱贊的,但童真而進入壯年,不是更有意義嗎
壯年而不知珍攝,轉眼衰老了。老年經驗多,知識豐富,表示成熟嗎
也可能表示接近死亡。”存在于世間的,都不出“諸行無常”,我以這樣的看法,而推重“佛法”與“初期大乘”的。童真到壯年,一般是生命力強,重事實,極端的成爲唯物論,唯心論是少有的:由壯年而人老年,內心越來越空虛(所以老年的多信神教),思想也接近唯心(唯我、唯神)論。是唯心論者,而更多爲自己著想。爲自己身體的健在著想,長生不老的信行,大抵來自早衰與漸老的。老年更貪著財物,自覺年紀漸老了(“人生不滿百,常有幹歲憂”),多爲未來的生活著想。所以孔子說:老年“戒之在得”。印度“後期佛教”與“秘密大乘”,非常契合于老年心態。唯心思想的大發展,是一。觀自身是佛,進而在身體上修風、修脈、修明點,要在大歡喜中即身成佛,是二。後期的中觀派,瑜伽行派,都有圓熟的嚴密思想體系,知識經驗豐富,是叁。我在這樣的抉擇下,推重人間的佛陀,人間的佛教。”
這裏,我們暫且不論印順法師的依據之合理性,但他繼承太虛大師“人生佛教”而倡導的“人間佛教”之理念,顯然已經在當代佛教中占據了主導地位。海峽兩岸均不約而同地奉行“人間佛教”即是明證。
二、“人間佛教”的主旨
“人間佛教”的核心,乃涉及到整個佛教對人類和生態的關懷。對于人類的關懷,體現在淨土思想的終極關懷,而此關懷是與傳統佛教張揚的死後往生淨土有異,著重的是身前之當下的人間淨土。此一淨土是靠人們自己的力量創造出來的淨土,強調的是發揮主體作用去“莊嚴淨土”的理念,而非仰賴阿彌陀佛之力。印順法師說:“中國淨土宗,發展得非常特別。但知發願往生,求生淨土……而不知阿彌陀佛,並不是發願往生而得淨土的。大乘經中,處處都說莊嚴淨土,即菩薩……修無量功德,去莊嚴國土……現在只聽說往生淨土,而不聽說莊嚴淨土,豈非是偏向了。””
從這個“莊嚴淨土”流衍出來的便是其“人菩薩行”的理論。而此理論也同樣是太虛“人生佛教”的濫觞。太虛指出:“今人生佛教,側重于人生之改善,特出者即能依之發菩提心而趣于大乘之佛果。即于此上,消極的則對治佛法向來之流弊;積極的則依衆生之改善而發菩提心,行菩提道。此中自亦含攝後世勝進與生死解脫,故第二第叁,亦即融攝其中。故人生佛教雲者,即綜合全部佛法而適應時面之佛教也。”“今倡人生佛教,旨在從現實人生爲基礎,改善之,淨化之,以實踐人乘行果,而圓解佛法真理,引發大菩提心,學修菩薩勝行,而隱攝天乘二乘在菩薩中,直達法界圓明之極果。即人即菩薩而進至于成佛,是人生佛教之不共行果也。”
太虛和印順的這一于人間行菩薩道,以莊嚴淨土的宗旨也在大陸佛教界得到了積極的回應。趙樸初在中國佛教協會四屆二次理事會上作的《中國佛教協會叁十年》的報告中,提出了中國佛教應向何處去的問題,認爲“在我們信奉的教義中應提倡人間佛教思想”,“要奉行五戒十善以淨化自己,廣修四攝六度以利益人群”,“自覺地以實現人間淨土爲己任,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崇高事業貢獻自己的光和熱”。這概括起來,不外乎“自利”和“利他”,也就是淨化自己和利益人群。“自利””指的是奉行人天“五戒…“十善”(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善,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不貪欲、不嗔恚、不邪見)。“利他”則指廣修菩薩行之“四攝”、“六度”(四攝,即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六度,即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進度、禅定度、般若度。)。
印順法師的人菩薩行,是依人乘而行學菩薩法,也就是以人類的正常道德爲基礎,發心直趣大乘。由人菩薩而天菩薩,由天菩薩而二乘菩薩。人菩薩重慈悲,二乘菩薩重智慧,天菩薩重信仰。由于人菩薩之重慈悲,而對一切人類起同情心,進而施設種種利濟的事業。印順視此人菩薩行爲究竟解脫道,因爲人菩薩行即是行無我的解脫道,由此而獲得忘我爲人的最高道德。印順陳述人菩薩行的內容:“人而進修菩薩行的,正信正見以外,一定要力行十善利他事業,以護法利生。”“廣學一切,只是爲了利益衆生。不爲自己利益著想,以悲心而學而行,那所作世間的正業,就是菩薩行。”
由自利利他的宗旨,踐行人間佛教的當代佛教在現代社會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印順總結人間佛教的意義,乃體現在其爲改造人間之佛教,救濟人間之佛教,解決人間問題之佛教,超出人間之佛教。由人間佛教而圓滿成無上菩提,由圓成無上菩提而究竟人間佛教。
叁、真禅法師對“人間佛教”的诠釋和實踐
在當代佛教界中,真禅法師對于“人間佛教”的思想和內容的充實和實踐作出了自己的貢獻。真禅法師對太虛大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和“人間淨土”思想有其獨到的體悟,並進行了诠釋。以下從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1、首先,他對大師“人間佛教”的思想內容作出诠釋:“一個人覺悟了佛法原理,把佛教作爲思想信仰的中心,並以此爲出發點,去實行救世救人,建設人類的新道德和新秩序,從而使國家富強,人民安樂,這就是人間佛教思想的主要內容。”
2、其次,他將“人間佛教”與“人間淨土”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對太虛大師倡導的創造人間淨土之說作出了诠釋,認爲“人間佛教”就是要積極地投身世間,去改造世界,並進而建設一個新的世界:“作爲一個佛教徒,不應厭棄現實世界,而是要用自己的一片清淨之心,去改造和建設現實世界,使之變成淨土世界。”
3、真禅法師以禅學思想和華嚴思想豐富了人間佛教的內容,認爲禅學思想就是人間佛教思想,弘揚禅法就是弘揚人間佛教。這是因爲禅法“存在于人間,而且要利益人間。如果離開了人間,就不會有禅法,也就談不上修禅”。
禅的可貴就在于其實踐的精神,真實的修持。真禅法師主張:“真正的禅學實踐,真正的參禅,還應該繼承禅宗的優良傳統,嚴格遵照禅宗祖師所製定的禅門清規進行修持。也就是說,要嚴格遵守戒規,嚴肅道風。我們每一位僧人,在寺院中必須堅持早晚課誦、過堂用齋、修禅參禅、半月誦戒、夏季安居、冬季打七以及在佛教傳統節日舉行法會等。”“通過這些修持,使我們每一位僧人都具足正信。因此,從廣義上講,這些日常的修持,也就是參禅。”
另外,真禅法師認爲,學禅,除了真實修持以外,也要學習佛教經典,即注重佛學思想研究,把它看成是禅學實踐的一個組成部分。他引用其恩師震華法師的論述來說明他自己是如何秉承教誨,運用禅…
《“人間佛教”的實踐者——論真禅法師的思想及其對當代佛教的影響(沈海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