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簡論
滿耕(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生)
當代臺灣佛教是中國曆史上佛教發展最輝煌的時期之一,其主流思想“人間佛教”更將近兩個世紀以來的中國佛教推展至最高峰。綜觀整個臺灣佛教發展的過程,其中以開創佛光山的星雲大師最爲突出與重要。星雲大師畢生倡導與實踐人間佛教,他從大陸來到臺灣,又從臺灣作爲起點,經過五十年的弘法曆程,將佛教遍傳全球五大洲叁十多個國家,尤其是在推動人間佛教製度化、現代化、人間化、國際化的發展方面,所締造的奇迹,爲佛教寫下了光輝的曆史,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人問佛教實踐,不僅使佛光山教團成爲當今世界上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廣且活動力最強的大乘佛教教團,更成爲海內外佛教教團現代化發展與建設的具體性指標。
今年時逢星雲大師在臺弘法屆滿五十周年及佛光山叢林學院四十周年慶,爲繼承和發揚大師振興人間佛教的堅毅精神與不懈努力,研究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甚有必要,因此特撰本文求證于方家,並志紀念。
一、星雲大師弘法曆程概述
星雲大師,一九二七年生,當代人間佛教推動者與實踐家,江蘇江都人。十二歲在南京禮志開上人出家,先後參學于金山、焦山、棲霞、天甯、寶華等禅淨律學諸大叢林。
一九四九年春赴臺,主編《人生雜志》、《今日佛教》、《覺世》等刊物。一九五叁年于宜蘭雷音寺籌組“宜蘭念佛會”、學生會、青年會、兒童星期學校、弘法團等組織,奠定爾後弘法事業的方向與基礎。
一九五七年創辦佛教文化服務處,後改爲佛光出版社二九九四年增設“佛光文化事業公司”),出版各類佛教叢書和視聽教材。一九六七年創建佛光山,以人間佛教爲宗風,樹立“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四大宗旨,致力推動佛教文化、教育、慈善、弘法事業。先後在世界各地創建二百余所道場,如西來寺、南天寺、南華寺等,分別爲北美、澳洲、非洲第一大佛寺。同時又創辦多所美術館、圖書館、出版社、書局、雲水醫院、佛教學院暨創辦智光中學、普門中學,均頭完全中學及在美創辦西來大學和臺灣的南華大學、佛光大學。一九七O年、一九七五年、一九八七年相繼成立“大慈育幼院”、“佛光精舍”、“慈悲基金會”,收容撫育孤苦無依之幼童、老人及從事急難救濟等福利社會。
一九七六年《佛光學報》創刊,翌年成立“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編纂《佛光大藏經》、《佛光大辭典》。一九九七年出版《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並結合科技與佛法,出版《佛光大辭典·光碟版》,創建人問衛視叁剛佛光衛視)、佛光山網際網路中心。二〇〇〇年創辦佛教第一份日報《人間福報》,每日發行二十萬份;二〇〇一年將發行二十余年的《普門雜志》提升爲學術性質的《普門學報》雙月刊;同時又成立“法藏文庫”,收錄近百年兩岸佛學碩、博士論文及世界各地漢文論典編纂,集成《中國佛教學術論典》一百二十冊和
《中國佛教文化論叢》等。二〇〇二年出版《佛光大藏經·阿含藏》電子版,是世界佛教史上
第一片現代化電子大藏經。
星雲大師著作甚豐,撰有《釋迦牟尼佛傳》、《十大弟子傳》、《星雲禅話》、《佛教叢書》、《星雲大師講演集》、《佛光教科書》、《往事百語》、《佛光祈願文》、《佛光菜根譚》、空八祖壇經講話》、《迷悟之問》等,並翻譯成英、日、德、法、西、韓、泰、斯裏蘭卡等十余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
大師軟化宏廣,門下有來自世界各地之僧衆弟子千余人及信衆百萬:一生弘揚“人問佛教”,倡導“地球人”的思想,對于歡喜與融和、同體與共生、尊重與包容、平等與和平等理念多所發揚,于一九九一年二月叁日成立“國際佛光會”,被推舉爲世界總會長,至今,于世界五大洲成立百余協會,實踐他“佛光普照叁幹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理想。—
大師一生得獎無數,除屢獲臺灣各級政府頒獎表揚之外,一九七八年榮膺美國東方大學榮譽博士學位,二OO叁年榮膺泰國摩诃朱拉隆功佛教大學榮譽博士學位及智利的聖多瑪斯大學“博愛和平”榮譽博士學位,二OO四年榮膺韓國東國大學榮譽哲學博士學位及泰國瑪古德大學榮譽博士學位;一九九二年大師在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第十八屆大會上被推選爲永久榮譽會長,一九九五年榮獲全印度佛教大會頒發“佛寶獎”。一九九七年與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交換意見,爲促進世界和平做出了努力:同年五月榮獲臺灣內政部、外交部壹等獎章,二OOO年獲得的“國家公益獎”,對大師爲社會大衆及海內外佛教的貢獻更表示了充分肯定。
一九九八年二月星雲大師遠至印度菩提伽耶傳授國際叁壇大戒,重新恢複了南傳國家失傳一千多年的比丘尼戒,及多次傳授在家五戒、菩薩戒。同年四月八日,從印度恭迎佛牙舍利莅臺安奉,舉國歡騰。由于大師的積極推動,農曆四月八日的佛誕節終于在佛教東傳中國二千年,首度成爲臺灣地區的指定假日。
二OOO年十二月七日,星雲大師于第二十一屆世界佛教徒友誼會上,獲泰國總理乃川頒發“佛教最佳貢獻獎”。二OO一年十月,大師前往美國九一一事件發生地點爲罹難者祈福祝禱;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受邀至總統府以“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爲題,發表主題演說;二OO二年元月,與中國大陸以“星雲簽頭,聯合迎請,共同供奉,絕對安全”十六字,達成佛指舍利來臺供奉協議,隨後組成:口灣佛教界恭迎佛指舍利委員會”,至西安法門寺迎請舍利赴臺供奉叁十七日。二OO四年叁月,又與大陸佛教界攜手合辦“海峽兩岸以及中華佛教音樂展演”,由兩岸漢傳、藏傳、南傳佛教,八大名寺百余位僧人分別在北京中山音樂堂、上海大劇院、臺灣國父紀念館、美國洛杉矶柯達劇院、加拿大英女皇劇院聯合演出佛教梵隕,除了以佛教音樂讓中華優美傳統文化,在美洲寫下曆史的新紀元,同時也爲兩岸和平交流跨入新的裏程碑。
二、人間佛教的真義
關于人間佛教,談論倡議者絡繹不絕,②雖然不同的理論有著不同的風格,但是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理論的風格別樹一格,通過一系列著作、講話、開示並使用簡扼易懂的語言,星雲大師以“深入淺出”、“貼近生活”、“力求創新”、“解決實際問題”,以及突破守舊古板的佛教形象的風格來表述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論問題,而在簡潔明快、譬喻加格言式的語言中又包含著深邃的理論見解。尤其,星雲大師創辦人間文教事業,可說是實踐了這些理論。
星雲大師一直強調,“人間佛教”這個名詞並非他個人所發明或獨創,而是佛教的原始風貌。人間佛教是佛陀對人所說之法,佛陀的教法就是人間佛教,只是如今星雲大師強調佛教是對“人”所講。遠在兩幹六百多年前的印度,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叁十一歲成道之後,沿著恒河流域走遍十六個王國,每日說法不倦,所軟化的對象包括:國王大臣、販夫走卒、學者專家、乃至妓女盜賊。可見佛陀出生在人間、出家在人間,修道弘法、度化衆生、成道涅槃,都在人問。③這說明了:佛陀,是人間的佛陀,而佛陀的教法,就是“人間佛教”。基本上佛陀他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軟化在人問,他是人間的佛陀,他所弘之法主要是對人宣講法音,理所當然稱爲“人間佛教”。正因爲人問佛教是一切佛教的全部,在佛教的各種經典裏,都在強調著人間佛教的重要性。佛法無量義,以“人”爲本;人本的佛教何以能離開人間佛教呢
在這個世界裏,誰又敢言哪一樣不是人間佛教呢
在人間佛教曆史的淵源流傳過程中,星雲大師又進一步指出,佛陀時代的佛教本來就是一種“以出世胸懷做人世事業”的“人間佛教”。只是在佛陀涅槃後,佛教徒側重在義理的深入研究,而忽略了佛教的社會性、時代性。幸而主張解行並重的大乘佛教應運而生,才挽救了佛教偏槁的危機。大乘佛教的菩薩道思想,就是在實踐人間佛教。傳人中國的佛教在唐末時期曾大放異彩,後因明太祖害怕佛教力量太大而驅逐僧尼入山,此後佛教一蹶不振,形成消極避世的“山林佛教”。民國初年,由于戰亂頻仍,民生疾苦,念佛往生西方的思想遂特別發達,更加深了人們對佛教的誤解。雖說念佛法門殊勝,同時星雲大師也希望大家認識清楚,往生西方並非學佛之終極目標。可是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建設人間佛教不僅是兩岸叁地佛教界的一個基本共識,更是全球佛教發展的一股思想主流,世界各地對人間佛教的提倡和發揚,促使人間佛教成爲當今世界佛教發展的必然趨勢。
什麼是“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不是屬于哪一個個人的佛毅,甚至不是因爲六祖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
理論,就把“人間佛教”歸于六祖大師;也不是太虛大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的思想,
就把“人間佛教”推給太虛大師。人間佛教足每一個人的心、每一個人的道、每一個人的理:人
間佛教是佛陀的本懷,是每一個人生命的淨化、升華,凡能圓滿涅槃之道的毅示,都是人間佛毅。
簡單的說,就是將佛法落實在現實生活中,就是注重現世淨土的實現,而不是寄望將來的回報。
佛光山星雲大師以具體的行動落實了上述的理念,那就是:不需離開世問另外去找尋修行的方法,在現實的人問,在當下的生活中,除了講經弘法是修行,舉凡服務大衆、福國利民、五戒十善、正見正信以及布施結緣、慈悲喜舍、四弘誓願、叁皈五戒都是修行。總體來說,只要是佛說的、人要的、清淨的、善美的;凡是一切有助于幸福人生之增進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緊緊抓住了現代人的文明渴望——既要幸福美滿富貴,又要精神的開展與升華。因此,無論你是政農工商,還是影視傳播:是學術文化,還是自由事業:無論男女老少,都在重視人間佛教。因爲星雲大師…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簡論(滿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