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領導的佛光山所提倡的人間佛教,講究的是生活要過得幸福,夫妻要相親相愛,人際關系要和諧,家庭要美滿,所以人間佛教緊緊地與現代社會相呼應。星雲大師赴臺弘法五十年,弘揚人問佛教也是五十年。如今臺灣佛教界紛紛加緊步伐,也在提倡“人間佛教”,甚至從亞洲到歐、美、澳、非各洲。凡有佛教的地方,都慢慢覺醒,一致響應“人間佛教”。無形中,“人問佛教”就成了“現代”、“文明”、“進步”、“實用”的代名詞。
星雲大師之所以提倡人間佛教,“乃遵照太虛大師“人成即佛成”的理想,實踐六祖“佛法不離世間覺”的主張。人們不需離世求道,在世俗人間,講經弘法是修行,服務大衆是修行,福國利民是修行,五戒十善是修行,正見正信是修行,結緣布施是修行,慈悲喜舍是修行,四弘誓願是修行。人間的佛陀,不舍棄一個衆生;人間的佛教,不舍棄一點世法”。因此,星雲大師秉持者“以出世之心做人世事業”,所以“行住坐臥、揚眉瞬目、舉心動念、示教利喜……都是修行”,⑦這也就說明了人間佛教具有鮮明的“生活”特性。
依照星雲大師的理想,是建立一個現代化、製度化、國際化、人間化的佛教教團,包括出家衆、在家衆,要讓佛教深入家庭、社會、人心,如今佛光山教團正恰恰實踐了這些理想。“佛光普照叁幹界,法水長流五大洲”,是星雲大師弘揚人間佛教的願心,大師期望在每個國家,甚至每個都市和鄉鎮,都有佛教團體,建立彼此相安、語言尊重、心意和諧、法製平等、思想統一 、經濟均衡的祥和社會。現在的國際佛光會在全世界有近九十個協會,已經初具規模,人間佛教讀書會在全球也有兩千鄉個分會,佛光山已經率先改變佛教在社會中的角色與功能,走向城市,深入社會,關懷群衆,超越國界,弘化全球。
叁、以人爲本生活化
“人問佛教”的理念,來自于人問的佛陀,而佛陀主要是以人爲說法的對象,可見佛教是一個以人爲本的宗教。而人間的佛陀,絕不會舍棄任何一位衆生;人間的佛教,也決不會否定任何一種善法。佛陀本身就具足人間的性格,他所強調的慈悲喜舍、五戒十善、六度萬行,無一不是指導人們建立幸福人生的指南,因此以人爲本的佛教,非常重視社會化與生活化,尤其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以及現實生活的美滿與福德。扼要地說,凡是可以身體力行的真善美好事,就是人間佛教。五十多年來,星雲大師所推動的佛教,是以出世之心做人世事業,把佛教的出世法與世間法緊密地結合,成爲這種佛法與生活融和不二的人問佛教。
最爲重要的是,在星雲大師領導下的佛光山教團所提倡的人問佛教,乃遵循佛陀的本懷,以合理的經濟生活,重視家庭和諧,開創幸福人生的道德理念,把佛法落實在人間,融入于生活,進一步開發內心能源的佛法教化。星雲大師強調,人間佛教是人世重于出世,生活重于生死,利他重于自利,喜悅重于苦惱,當下重于往昔,普濟重于獨修。他堅信,“唯有讓佛教人問化、生活化,它才能深入家庭、社會、人心,才能與生活結合在一起,成爲生活需要的佛教,如此佛教才會有前途。也就是說,佛教一定要與時代結合,要對國家社會有所貢獻,它才有存在的價值,否則一定會遭到社會的淘汰”。爲此,星雲大師特別提出一個重要的觀念,就是學佛不一定要放棄現生福樂,去追求來世安樂,因爲人間佛教,就是現實生活的佛教。人間佛教生活的內涵面十分廣泛,包括五乘共法的人間佛教,五戒十善的人問佛教,四無量心的人間佛教,六度四攝的人間佛教,因緣果報的人間佛教,禅淨中道的人間佛教等。擁有了人間佛教,好比擁有了整個宇宙大地,處處都能幸福快樂。所謂人間佛教,所有的佛教數理都是人間佛教。在身體力行的實踐之後,能夠給人利益,能夠讓大家歡喜、受用的佛法,就是人間佛教。例如: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能夠讓人接受,能夠對人有用,就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並非新創,而是釋迦牟尼佛一脈相承的教法,乃從淨化心靈根本之道做起,但並不因此而偏廢物質方面的建設,而是教人以智慧來運用財富,以出世間的精神來做人世的事業,從而建立富而好禮的人問淨土。因此,“人間佛教”是一種積極奉獻人生的大乘佛教,既鼓勵人們發財致富,造福社會民生,又勸人積德行善,慈悲寬容,對經濟之繁榮,社會之穩定、進步、和睦,起了難以估量的推動和促進作用,是最爲可取之途徑。
作爲以人爲本的人問佛教,另外一個特點在于它所具備的喜樂性,(佛光山的性格)首決條件就是要具備人間的喜樂性格,我們可以看到,佛陀宣講佛法時,他是“助令歡喜”、“歡喜說法”、二不教利喜”的典範,諸弟子聞法皆“心生歡喜”、“願樂欲聞”,大衆更以“歡喜踴躍”、 “歡喜信受”、“歡喜奉行”乃至“歡喜贊歎,作禮而去”表達對佛法的信受。佛教所擁有的法喜憚悅,才是真谛寶藏。所以,因歡喜修道而體悟功德者,也有諸多例子,如《長阿含經》卷十中說:“我于喜樂念樂中,欲求五功德果。” 《華嚴經·入法界品》清楚地表示:“歡喜恭敬心,能問甚深法。” 《十地經》裏我們可以看到這麼一段話:“唯諸佛子菩薩,住于極喜地時,極多歡喜,多淨信、多愛樂、多適悅、多忻慶……。”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的普賢菩薩就是以“隨喜功德”作爲第五項修行指標。此外,彌勒菩薩也贊成在快樂修行中獲至菩薩行,在《大寶積經》卷叁中告訴我們:“以善巧方便,安樂之道,積集無上正等菩提。”
諸佛菩薩當中,以“歡喜”成就佛道的,除了有衆所熟悉的笑顔常開的彌勒佛之外,歡喜王菩薩、歡喜念菩薩、歡喜意菩薩、歡喜力菩薩、歡喜快樂佛、歡喜自在佛、歡喜莊嚴佛、歡喜藏佛、歡喜德佛、歡喜無畏佛、歡喜威德佛等,⑩都是因爲在愉快中修行,才能獲得禅悅法喜,慈悲喜舍、愛語利行等等也就是人間佛教所提倡的修行法門。
所謂“人成即佛成”,菩薩是人,人間佛教也就是遵循著菩薩道所行持。星雲大師親題的佛光會員四句偈:“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禅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說明了唯有行菩薩道,才能成就佛道。人問佛教也就是將佛法融人並落實與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使得大家“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譬如你相信因果,因果在你的生活中有受用,這就叫做人間佛教;你相信慈悲,慈悲在你的生活中有受用,慈悲就是人間佛教,叁皈、五戒、六度、十善都是人間佛教,在星雲大師看來,人間佛教就是人們的家庭、生活中去奉行,提升人生境界的開示。以人爲本的人間佛教具有平等性和普遍性,是救度大衆的佛教,舉凡著書立說、設校辦學、興建道場、素齋談禅、講經說法、掃街環保、參與活動、教育文化、施診醫療、養老育幼、共修傳戒、佛學講座、朝山活動、念佛共修、佛學會考、梵隕演唱、軍中弘法、鄉村布教、智慧靈巧、生活持戒,以及緣起的群我關系、因果的循環真理、業力的人爲善惡、滅道的現世成就、空性的包容世界、自我的圓滿真如等等,這些都是人間佛教。
筆行至此,我們非常清楚,人間佛教以人爲本、不離生活,它的意義正是“導正人心、改進生活、淨化心靈、充實生命、提升人性、美化世間,是世間與出世間圓融”。如今,人間佛教不再是高談空無的數理,也不是嚴肅拘謹的教條,而是透過生活實例,親身感受到它的貼近與妙用。人離不開生活,尤其是現代人提倡生活情趣、生活的藝術、生活的意境,要用喜樂的心情減低痛苦,要用喜樂的性格化除苦惱的悲情。
四、經典教理新诠釋
星雲大師一生當中,一直很用心地在推廣“人間佛教”。在講述佛法時,設法讓大衆聽得懂;書寫文章時,盡量讓大衆能體會;興建道場時,也是要讓大衆用得上;舉辦活動時,能夠讓大衆來參與:開辦法會時,更要讓大衆獲得法喜;海外弘法時,會提供語文翻譯。他隨時隨地顧及大衆的需要,因爲實用的佛教,才是人們所需要的佛教。民初的圓瑛法師提到佛法至今未能普及有叁個原因:
㈠佛教經書義理深奧,未易領解,由難解故,人多不看,所以不知佛教之精華與佛教之利益。
㈡佛教徒輩不事宣傳,即有一、二窮經明理之士,亦多蘊匮而藏,不行法施,所以世人少聞佛法,
………………
㈢法門廣大,龍蛇混雜,凡經交參,賢善之士,遁迹山林,韬光匿采,人多不見:不肖之流,偏
在社會,出頭露角,人多輕慢,因不信僧界,並不信佛教。有此叁種原因,故佛毅不得昌明于世
界。
有監于此,星雲大師打從一開始,他就堅持佛教要大衆化、要通俗化!最早有電影的時候是黑白的默片,當時他就覺得佛教要電影化!因爲看的人比較多。平時說法一場,只有少數人來聽,因此他有感到佛教要發展,一定要跨出去,要革新、要隨著時代進步而發展。五十多年來,大師在弘法的過程中一直不斷在創新,不斷在改革。例如,從梵暝到歌詠、從出家到信徒、從佛殿到講堂、從叢林到社會、從弟子到老師……;五十多年來,在臺灣幾乎每一所監獄他都曾經前去弘法,每一所學校,舉凡大學、中學,乃至軍中,包括海軍、空軍、陸軍……,他也一一應邀開示說法。
風格如人,觀機逗教,應機說法是星雲大師的風格,大師以平易近人、風趣幽默之說法方式,將艱深之佛法道理,用深入淺出的方式表達出來,他認爲開示的佛法,一定要讓人能聽懂、能實踐、能受益,這才是人間佛教。他經過日積月累;透過自己的身體力行,將佛理深刻體悟後融會貫通起來,他以譬喻的方式來诠釋“皈依叁寶”及“受持五戒”的意義:
皈依叁實:皈依佛,佛如光:就是點亮心靈燈光,爲自己建設了一間電力公司;皈依法,法如水:
就是儲蓄甘露法水,爲自己營建了一座自來水廠:皈依僧,僧如田:就是長養菩提…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簡論(滿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