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领导的佛光山所提倡的人间佛教,讲究的是生活要过得幸福,夫妻要相亲相爱,人际关系要和谐,家庭要美满,所以人间佛教紧紧地与现代社会相呼应。星云大师赴台弘法五十年,弘扬人问佛教也是五十年。如今台湾佛教界纷纷加紧步伐,也在提倡“人间佛教”,甚至从亚洲到欧、美、澳、非各洲。凡有佛教的地方,都慢慢觉醒,一致响应“人间佛教”。无形中,“人问佛教”就成了“现代”、“文明”、“进步”、“实用”的代名词。
星云大师之所以提倡人间佛教,“乃遵照太虚大师“人成即佛成”的理想,实践六祖“佛法不离世间觉”的主张。人们不需离世求道,在世俗人间,讲经弘法是修行,服务大众是修行,福国利民是修行,五戒十善是修行,正见正信是修行,结缘布施是修行,慈悲喜舍是修行,四弘誓愿是修行。人间的佛陀,不舍弃一个众生;人间的佛教,不舍弃一点世法”。因此,星云大师秉持者“以出世之心做人世事业”,所以“行住坐卧、扬眉瞬目、举心动念、示教利喜……都是修行”,⑦这也就说明了人间佛教具有鲜明的“生活”特性。
依照星云大师的理想,是建立一个现代化、制度化、国际化、人间化的佛教教团,包括出家众、在家众,要让佛教深入家庭、社会、人心,如今佛光山教团正恰恰实践了这些理想。“佛光普照三干界,法水长流五大洲”,是星云大师弘扬人间佛教的愿心,大师期望在每个国家,甚至每个都市和乡镇,都有佛教团体,建立彼此相安、语言尊重、心意和谐、法制平等、思想统一 、经济均衡的祥和社会。现在的国际佛光会在全世界有近九十个协会,已经初具规模,人间佛教读书会在全球也有两千乡个分会,佛光山已经率先改变佛教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功能,走向城市,深入社会,关怀群众,超越国界,弘化全球。
三、以人为本生活化
“人问佛教”的理念,来自于人问的佛陀,而佛陀主要是以人为说法的对象,可见佛教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宗教。而人间的佛陀,绝不会舍弃任何一位众生;人间的佛教,也决不会否定任何一种善法。佛陀本身就具足人间的性格,他所强调的慈悲喜舍、五戒十善、六度万行,无一不是指导人们建立幸福人生的指南,因此以人为本的佛教,非常重视社会化与生活化,尤其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现实生活的美满与福德。扼要地说,凡是可以身体力行的真善美好事,就是人间佛教。五十多年来,星云大师所推动的佛教,是以出世之心做人世事业,把佛教的出世法与世间法紧密地结合,成为这种佛法与生活融和不二的人问佛教。
最为重要的是,在星云大师领导下的佛光山教团所提倡的人问佛教,乃遵循佛陀的本怀,以合理的经济生活,重视家庭和谐,开创幸福人生的道德理念,把佛法落实在人间,融入于生活,进一步开发内心能源的佛法教化。星云大师强调,人间佛教是人世重于出世,生活重于生死,利他重于自利,喜悦重于苦恼,当下重于往昔,普济重于独修。他坚信,“唯有让佛教人问化、生活化,它才能深入家庭、社会、人心,才能与生活结合在一起,成为生活需要的佛教,如此佛教才会有前途。也就是说,佛教一定要与时代结合,要对国家社会有所贡献,它才有存在的价值,否则一定会遭到社会的淘汰”。为此,星云大师特别提出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学佛不一定要放弃现生福乐,去追求来世安乐,因为人间佛教,就是现实生活的佛教。人间佛教生活的内涵面十分广泛,包括五乘共法的人间佛教,五戒十善的人问佛教,四无量心的人间佛教,六度四摄的人间佛教,因缘果报的人间佛教,禅净中道的人间佛教等。拥有了人间佛教,好比拥有了整个宇宙大地,处处都能幸福快乐。所谓人间佛教,所有的佛教数理都是人间佛教。在身体力行的实践之后,能够给人利益,能够让大家欢喜、受用的佛法,就是人间佛教。例如: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能够让人接受,能够对人有用,就是人间佛教。人间佛教并非新创,而是释迦牟尼佛一脉相承的教法,乃从净化心灵根本之道做起,但并不因此而偏废物质方面的建设,而是教人以智慧来运用财富,以出世间的精神来做人世的事业,从而建立富而好礼的人问净土。因此,“人间佛教”是一种积极奉献人生的大乘佛教,既鼓励人们发财致富,造福社会民生,又劝人积德行善,慈悲宽容,对经济之繁荣,社会之稳定、进步、和睦,起了难以估量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是最为可取之途径。
作为以人为本的人问佛教,另外一个特点在于它所具备的喜乐性,(佛光山的性格)首决条件就是要具备人间的喜乐性格,我们可以看到,佛陀宣讲佛法时,他是“助令欢喜”、“欢喜说法”、二不教利喜”的典范,诸弟子闻法皆“心生欢喜”、“愿乐欲闻”,大众更以“欢喜踊跃”、 “欢喜信受”、“欢喜奉行”乃至“欢喜赞叹,作礼而去”表达对佛法的信受。佛教所拥有的法喜惮悦,才是真谛宝藏。所以,因欢喜修道而体悟功德者,也有诸多例子,如《长阿含经》卷十中说:“我于喜乐念乐中,欲求五功德果。” 《华严经·入法界品》清楚地表示:“欢喜恭敬心,能问甚深法。” 《十地经》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么一段话:“唯诸佛子菩萨,住于极喜地时,极多欢喜,多净信、多爱乐、多适悦、多忻庆……。”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的普贤菩萨就是以“随喜功德”作为第五项修行指标。此外,弥勒菩萨也赞成在快乐修行中获至菩萨行,在《大宝积经》卷三中告诉我们:“以善巧方便,安乐之道,积集无上正等菩提。”
诸佛菩萨当中,以“欢喜”成就佛道的,除了有众所熟悉的笑颜常开的弥勒佛之外,欢喜王菩萨、欢喜念菩萨、欢喜意菩萨、欢喜力菩萨、欢喜快乐佛、欢喜自在佛、欢喜庄严佛、欢喜藏佛、欢喜德佛、欢喜无畏佛、欢喜威德佛等,⑩都是因为在愉快中修行,才能获得禅悦法喜,慈悲喜舍、爱语利行等等也就是人间佛教所提倡的修行法门。
所谓“人成即佛成”,菩萨是人,人间佛教也就是遵循著菩萨道所行持。星云大师亲题的佛光会员四句偈:“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结缘利人天;禅净戒行平等忍,惭愧感恩大愿心。”说明了唯有行菩萨道,才能成就佛道。人问佛教也就是将佛法融人并落实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得大家“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譬如你相信因果,因果在你的生活中有受用,这就叫做人间佛教;你相信慈悲,慈悲在你的生活中有受用,慈悲就是人间佛教,三皈、五戒、六度、十善都是人间佛教,在星云大师看来,人间佛教就是人们的家庭、生活中去奉行,提升人生境界的开示。以人为本的人间佛教具有平等性和普遍性,是救度大众的佛教,举凡著书立说、设校办学、兴建道场、素斋谈禅、讲经说法、扫街环保、参与活动、教育文化、施诊医疗、养老育幼、共修传戒、佛学讲座、朝山活动、念佛共修、佛学会考、梵陨演唱、军中弘法、乡村布教、智慧灵巧、生活持戒,以及缘起的群我关系、因果的循环真理、业力的人为善恶、灭道的现世成就、空性的包容世界、自我的圆满真如等等,这些都是人间佛教。
笔行至此,我们非常清楚,人间佛教以人为本、不离生活,它的意义正是“导正人心、改进生活、净化心灵、充实生命、提升人性、美化世间,是世间与出世间圆融”。如今,人间佛教不再是高谈空无的数理,也不是严肃拘谨的教条,而是透过生活实例,亲身感受到它的贴近与妙用。人离不开生活,尤其是现代人提倡生活情趣、生活的艺术、生活的意境,要用喜乐的心情减低痛苦,要用喜乐的性格化除苦恼的悲情。
四、经典教理新诠释
星云大师一生当中,一直很用心地在推广“人间佛教”。在讲述佛法时,设法让大众听得懂;书写文章时,尽量让大众能体会;兴建道场时,也是要让大众用得上;举办活动时,能够让大众来参与:开办法会时,更要让大众获得法喜;海外弘法时,会提供语文翻译。他随时随地顾及大众的需要,因为实用的佛教,才是人们所需要的佛教。民初的圆瑛法师提到佛法至今未能普及有三个原因:
㈠佛教经书义理深奥,未易领解,由难解故,人多不看,所以不知佛教之精华与佛教之利益。
㈡佛教徒辈不事宣传,即有一、二穷经明理之士,亦多蕴匮而藏,不行法施,所以世人少闻佛法,
………………
㈢法门广大,龙蛇混杂,凡经交参,贤善之士,遁迹山林,韬光匿采,人多不见:不肖之流,偏
在社会,出头露角,人多轻慢,因不信僧界,并不信佛教。有此三种原因,故佛毅不得昌明于世
界。
有监于此,星云大师打从一开始,他就坚持佛教要大众化、要通俗化!最早有电影的时候是黑白的默片,当时他就觉得佛教要电影化!因为看的人比较多。平时说法一场,只有少数人来听,因此他有感到佛教要发展,一定要跨出去,要革新、要随著时代进步而发展。五十多年来,大师在弘法的过程中一直不断在创新,不断在改革。例如,从梵暝到歌咏、从出家到信徒、从佛殿到讲堂、从丛林到社会、从弟子到老师……;五十多年来,在台湾几乎每一所监狱他都曾经前去弘法,每一所学校,举凡大学、中学,乃至军中,包括海军、空军、陆军……,他也一一应邀开示说法。
风格如人,观机逗教,应机说法是星云大师的风格,大师以平易近人、风趣幽默之说法方式,将艰深之佛法道理,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表达出来,他认为开示的佛法,一定要让人能听懂、能实践、能受益,这才是人间佛教。他经过日积月累;透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将佛理深刻体悟后融会贯通起来,他以譬喻的方式来诠释“皈依三宝”及“受持五戒”的意义:
皈依三实:皈依佛,佛如光:就是点亮心灵灯光,为自己建设了一间电力公司;皈依法,法如水:
就是储蓄甘露法水,为自己营建了一座自来水厂:皈依僧,僧如田:就是长养菩提…
《星云大师人间佛教思想简论(满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