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花果,爲自己
開發了一畝良田土地。
受持五戒:不殺生,就是對別人的生命不侵犯:不殺生而護生,自然長壽。不偷盜,就是對別人
的財産不侵犯:不偷盜而布施,自然富貴。不邪淫,就是對別人的名節不侵犯:不邪淫而尊重,
自然和諧。不妄語,就是對別人的信譽不侵犯:不妄語而守信,自然譽好。不吸毒,就是對自己
的理智不傷害:不吸毒而正常,自然健康。⑩
去年臺灣的九一記者節,由人問衛視、人間福報、國際佛光會發起並承辦“媒體環保日·身心零汙染”系列活動,其目的主要在于杜絕社會亂象、匡正社會人心;喚起媒體自律,還給閱聽人幹淨的社會:負起社會責任,關懷弱勢族群;推動社會祥和,淨化人心;關懷地球永績經營,生命再造;提升閱讀品味,建構優質媒體。當天的“誓師大會”由主辦單位廣邀臺灣各主要報紙、電視臺、雜志等媒體代表在星雲大師的主持下,共同宣誓堅守“不色情、不暴力、不扭曲”的叁不原則,並且奉行“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的叁好運動,固定將每月一日定爲“媒體環保日”共同來推動,從每個月的第一天開始,努力著手實現媒體淨化運動。這裏,我們不難發現“叁好運動”其實就是“身、口、意叁業”的淨化運動。
在一甲子的弘法生涯中,星雲大師都是順應社會與信衆的需要而發展。例如早期孤兒很多,他創辦孤兒院;老人須要安養,他又開始辦老人院。甚至青年需要教育,他著手辦佛學院及一般大學,以及高中、小學,還有多所幼稚園。甚至在偏遠山區,有人生病了,要到都市就醫很辛苦,他又發心辦雲水醫院,堅持每天有二十多部雲水醫療車到處行醫。除此,他也在大學教書,看到很多人有心念大學,但是學費很貴,他由辦南華大學,不收學費(經過八年後,爲了維持校務長期運作,後來才開始收費)。乃至辦佛光大學、西來大學等,一切都是依據信衆需要而做。他本身也著書立說,所有稿費都用來從事弘法事業,許多佛光弟子也在各大學教書,乃至在各地服務,大家覺得用錢要用得有意義,就集中起來,所以成就了今日佛光山的慈善、教育、文化等各項弘法事業。
佛光山正式建立道場之際,星雲大師的一個作法也引起相當大的爭議,就是夫妻來到道場可以住在一起。大師認爲佛教製度裏有出家人,有在家人;出家人都是獨身,有戒律,男女有別:對于在家人,佛陀一再倡導夫唱婦隨、夫妻相愛,互相尊敬,尤其倡導人間佛教,人生佛教先重視倫理,重視家庭,重視五倫,夫妻就是夫妻,結婚相愛是神聖正當,也是爲佛陀所允許。另外,佛光山在硬體設備上,除了舒適、幹淨之外,鋪地毯、裝冷氣、使用電器設備,布置富麗堂皇等,這些點點滴滴,現在看似稀松平常,可是在當時民風還是保守的臺灣來說,均被視爲是違反佛製,沒有修行。在星雲大師看來,信仰佛教不是一定要窮苦寒酸,不是二正要貧窮受苦才叫修行,佛教其實是個富有、快樂、幸福的宗教。西方極樂世界黃金鋪地、微風吹動、八功德水,人民善良、樹木花草……現實生活把它變成極樂世界何嘗不可
當下就是淨土,是社會進步自然的現象,並沒有違背佛法,在科技騰飛的今天,使用電腦電話、網路資源、搭乘飛機,已經非常普及,是要運用得當,給大衆歡喜方便,也即是實踐佛陀的示教利行。
星雲大師除了特別重視現世,還特別強調自我建設。他認爲,人除了物質生活以外,還需要精神生活,光是文學、感情、娛樂等是不夠的,人還需要有藝術的生活,即是有美感、音樂、繪畫等。更爲重要的是,人要有宗教的生活,因爲宗教是每一個人的心,心靈升華擴大,生活才會豐富圓滿。
爲此,星雲大師一心要把叁寸院學校化”,他要將寺院建設成學校,成爲人生的加油站,讓每個人到寺院來充電、加油,精神更有動力;讓寺院如百貨公司,提供信衆購買精神的糧食;尤其讓寺院成爲每個人學習做人處事的學校。現在大師有在積極推動讀書會,提倡全民閱讀,爲每個人在不同的階段的人生課題,創造終生學習的機會,進而提升宗教信仰得到生命層次。大師認爲因爲書香化就是教育,人人都受良好的教育,人人都能明理、有智慧,世間的紛爭自然消弭于無形。目前已有兩幹多個讀書會,未來的目標是叁年中發展至一萬個,擴展到全球,從個人開始到世界,建設書香的家庭、書香的社會、書香的世界。
五\傳統現代相結合
“人問佛教”包含生活層面和精神層面,其中又包括人世思想和出世思想,同時也具有現代特色與傳統特色,所以說,“人間佛教”的性格足一切普化,兼容並蓄的。
星雲大師說過,他自己並非佛教的改良者,只是將傳統佛教與現代弘法方式進行融和,並給予製度化、現代化、國際化。也就是說,佛教的發展不能一味的保守傳統,雖然佛教的真理是永恒不變的,但傳教的方式可隨著時代發展而改變,弘法度衆的方法是應衆生根器,將前人智慧經驗的傳統,配合現代潮流的發展,彼此融和,佛教不但要傳統與現代結合,更要僧衆與信衆共有,行持與慧解並重,佛教與藝文合一。爲了使傳統與現代能更緊密的結合,星雲大師提出要以六種方法來達到佛教現代化的目的:㈠觀機逗教,㈡契理契機,㈢方便多門,㈣恒順衆生,㈤隨喜功德,㈥不舍一法。
雖然,接湧而來的譏謗、排擠、鬥爭、挫折不斷,⑩但是臺灣傳統的佛教在星雲大師力排衆議之下開始走向現代的佛教,由于自古以來的寺院僧團多半僻居山林,以致不能充分發揮佛陀慈悲濟世的本懷,有監于此,星雲大師率領弟子走入社會,辦理多種佛教事業,提倡將道場寺院建于十字街頭,便利大衆,更于各個鄉鎮設立布教所,方便信衆前往聽經禮佛。佛光山的發展和佛光會的成立,主要的目的都是希望把傳統的佛教融入到現代人的生活中。在全球遍設的國際佛光會,極力推行“檀講師”製度,成立各種講習會,讓信衆能從弟子晉升到講師,從而擁有更多的空間提升自我,奉獻佛教服務大衆。星雲大師爲教育信徒而又特別設立一個“信徒大學”,目的是讓信徒不要將自己的信仰建築在貪心上面,慢慢將信仰從拜佛、求佛、信佛、學佛,提升到“行佛”。此外、爲了解決社會層出不窮的問題,星雲大師率先提倡心靈淨化改革,重整道德倫理思想,重視親子之問、夫妻之問、親友之間、主雇之間、師生之間等人際關系,期使社會井然有序,世界沒有紛爭與距離的困擾。
在佛教製度方面,星雲大師領導的佛光山教團以法爲中心,他強調法治重于人治,並講究製度領導、集體創作、職務輪調、序列等級、僧團立法等,他突破窠臼,以製度來保障缁素二衆平等的權益。凡是入室的在家弟子,男衆稱爲“淨士”,女衆稱爲“師姑”,大師不但手擬規章,讓他們與出家弟子擁有一樣的權益,更明訂“佛光山宗務委員會”必定要有在家徒衆參與其中,共同開會擬定各種決策,上述種種無一不是星雲大師運用現代各種方法,將傳統佛教以現代化的方式呈現。過去佛陀倡導四姓平等,現在星雲大師主張僧信四衆一家,傳統與現代的融和使得六和敬僧團更爲健全穩固。
經過數十年的努力,星雲大師真正將佛教帶動至一個嶄新的高峰,並開創佛教先河的無數個第一:組織第一支佛教歌詠隊、電臺電視弘法第一人、發行第一張佛教唱片、設立第一問在都市弘法的講堂、首開國家殿堂開大座的先例、出版第一本精裝佛書、第一套佛光教科書、主持第一場佛化婚禮、策畫主辦都市佛學院、大專佛學夏令營、兒童班、星期學校、佛教音樂全球巡回展演、建立僧衆等級製度、舉辦世界佛學會考……,還有諸如信徒穿著製服、每月印經、環島布教、佛教紀念品種種,使得今日的佛教逐漸從傳統走向現代,從山林步入社會,從唯僧成爲和信,從地區邁向國際!也正是星雲大師敏銳而又果斷地把握了時代的動脈,以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方式使傳統佛教轉型成功,並繼續在現代社會中乎穩而繼續發展。
六\國際弘法重實踐
人間佛教主要是由身體力行的實踐作爲主軸,爲了國際佛教的發展,爲了促進國家的交流,增進人類一家的“地球人”理念。星雲大師總是不辭勞苦,“每年的足迹踏遍五大洲,飛行達數萬裏。雖然一九九五年的心髒手術,醫生一再囑咐不可作長途飛行,但是,只要憶及遠方有一重要法務,即使是要我徒步跋涉,萬水千山,我都心甘情願”。由于胸懷人間佛教國際化的強烈使命感,大師即使“經過兩次輕微的中風之後,深感健康已大不如前,但我仍在五大洲往來飛行,穿梭弘法”。大師曾說過,人間菩薩的精神,就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要有自我奉獻犧牲的精神,將色身交給常住,性命付予龍天。二OO一年,他“曾八次進出美洲、澳洲、臺灣的各大醫院,做色身血管的整健”。但是,爲了加強大家對于世界宏觀的認識,進一步的從自身的修行,擴大到菩薩道的利益他人,星雲大師毅然率領佛光山梵隕贊頌團一百二十人前往歐洲十個國家巡回公演,接而又支持世界佛教徒友誼會在澳洲南天寺召開大會。此外,又爲國際佛光會在德國柏林成立了歐洲總部:在美國波士頓哈佛大學的麻州大道上,成立佛光山叁佛中心,便利國際學者研究佛教:促成澳洲昆亡蘭的葛雷芙大學(GriffithUniversity),組織佛教和耶、回、猶太等宗教共建“世界宗教中心”。
除了佛教的國際化,大師特別重視各種宗教的交流,佛光山和天主教合辦世界性的“佛教與天主教對談”,羅馬教廷還派出樞機主教安澤霖與會。四月八日浴佛節,佛教教旗在世界聞名的雪梨達令港升起,這是該港首度升起澳洲國旗以外的旗幟;此舉梵蒂岡也致函表示天主教對佛誕節的祝賀,賀函中表明,願與佛教共勉奉行道德生活,期以宗教之文化深耕社會。不久後,中天寺也獲得澳洲護旗協會的頒獎肯定。當“自由宗教聯盟”齊衆匈牙利時,在國際佛教…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簡論(滿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