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學思想,以指導自己的修行實踐的:“修禅的人,一定要把禅的精神貫徹到學習、研究、工作和待人接物的各個方面,貫徹到日常威儀和自我修持的生活之中。這樣,就能將禅與我、我與禅融爲一體,達到我空、法空的境界。”
作爲“自利”之淨化自己的主要內容,真禅法師以爲不僅只是奉行五戒、十善,在理解上範圍應該更寬廣一些。所謂五戒、十善,實際上應該包括禅宗祖師們所製訂的一切戒規和所樹立的一切道風。它除了要求每個禅僧都嚴格遵守所有的戒律和各種禅門規定外,還應該堅持早晚課誦、過堂用齋、修禅學禅、講經說法、半月誦戒、夏季安居、冬季打七以及在佛教傳統節日舉行法會等。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淨化自己,具足正信,成爲一個真正的禅僧,一個名副其實的佛教徒。
對于“利他”的人菩薩行之四攝、六度,真禅法師認爲,從廣義上講,包括了利益人群的一切善事、好事。諸如曆代禅宗祖師所踐行的植樹造林、造橋修路、保護文物以及救濟貧病等慈善事業;近代高僧大德所推行的扶助傷殘、救濟災荒、敬老慈幼、施舍醫藥等等偉業。都應該屬于四攝、六度的範圍之內。只有這樣,才是實踐佛陀遺教,真正地利益人群,使自己成爲一個真正的禅僧,一個名副其實的佛教徒。
對于“利他”的內容,真禅法師不僅用禅法來概括,還用普賢精神來發揚。認爲“利他”的精髓就體現在“恒順衆生”這一行願上,因爲“這也就是利樂有情、普利人群的意思”。作爲近代華嚴宗大德應慈法師的人室弟子,真禅法師以弘揚《華嚴》、發揚普賢精神爲自己的職責,每年在上海玉佛寺和靜安寺等處開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一至二遍,有時還應各地之請,到一些寺院講演。聽過他講演《普賢行願品》的僧俗弟子及善信,不計其數。
同時,真禅法師還將普賢十大行願的精神落實到實踐中。把“恒順衆生”即普利人群的這一宏大誓願,化作爲關心和贊助社會福利事業和公益事業方面,不遺余力地捐款資助殘疾人基金會、兒童福利院、赈濟災民等等。
4、真禅法師資生福利的事業是他實踐人間佛教思想的具體産物。他反複強調資生福利事業的重要性,認爲是自利利他理念適應現代社會的途徑。“資生福利事業,不僅直接利樂衆生,而且有助于道德的提高和完善。我們佛教徒救濟傷殘、衰老、孤兒、寡母等不幸者的義舉,不僅是佛教慈悲情懷的流露,也體現出崇高的人道主義精神和舍己爲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展現了人性的美好與尊嚴。所以,資生福利事業,是內益于己、外益于人、生益于時、死益于後的偉大事業。它既體現了佛法的根本精神,也適應了新時代的道德要求。因爲,通過這一利生實踐,有助于形成有難共當、有苦共擔的社會風尚,有助于創造和樂共處、相親相愛的社會氛圍,可以引導人們向善、向上,從而使整個社會變得更文明、更美好”。
5、除了熱心社會公益事業外,真禅法師還非常注重佛教本身的素質和內涵,他認爲,“佛教是一種文化現象,佛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我們要講中國傳統文化,就應該把佛教文化也包括在內”。(u在文中,他從兩大方面論證了佛教之爲文化現象:首先是佛典的翻譯、佛教藝術、繪畫、音樂等方面,其次是佛教教義反映出來的佛教哲學思想和佛教道德觀念等方面。並澄清了佛教信徒去寺院燒香磕頭祈禱等現象,乃屬于較低層次的佛教表面現象的一個側面,不能將之看成就是整個佛教。換言之,高層次的佛教應該是在文化內涵上來提升自己,以使佛教流傳千古,即“不僅僅是開放寺廟,供信徒瞻禮和供遊客遊覽。主要還是要繼承和發揚佛教文化,要撰寫佛學著作,整理佛教經典,發揮佛教義理”。因爲,“只有撰寫一些佛學著述,可以傳之後世,代表著這一時期佛教發展的水平”。e
6、“人間佛教”的核心顯然是佛法與人生的緊密聯系,真禅法師對此深有體會,並在《佛法與人生》一文中詳加論證,顯示了他對“人間佛教”思想創造性的發揮,使傳統的佛教教義以“人間佛教”的思想而得到了新的诠釋。“首先,佛法要求我們正確地對待自己的國家,正確地對待人民群衆,因而提出了“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基本教義。其次,佛法要求我們正確地對待自己,正確地對待人民群衆,因而提出了“奉行五戒、十善以淨化自己,廣修四攝、六度以利益人群”的教義。第叁,佛法要求我們以自己的努力,去創造人間樂土,因而提出了“農禅並重”的教義。第四,佛法要求我們發揚大乘佛教慈悲衆生的精神,因而提出了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教義。第五,佛法要求我們廣作資生福利事業,因而提出了“上報四重恩,下濟叁塗苦”的教義”。
四、真禅法師對當代佛教的影響
真禅法師對人間佛教的诠釋和實踐,對當代佛教具有相當的影響。這從玉佛寺佛教事業的蓬勃發展即可見一斑。覺醒大和尚繼承了真禅法師的遺志,堅持“內抓素質,外樹形象”的治寺方針,以創建“模範叢林”爲寺院的發展方向,對發揚佛教文化極爲重視,大力開展各類佛教文化活動,頗多創新的理念。這包括整理佛教文化遺産,研究佛學理論,舉辦佛學研討會等等。正如覺醒大和尚所言,玉佛寺基本形成了音聲佛事與佛法講演緊密結合、僧伽教育與居士培訓互爲補充、通俗弘法與專門研究齊頭並進的良性發展的文化態勢。玉佛寺的各類文化活動包括《覺群》雜志、弘一圖書館、星期佛學講座、梵樂團、覺群學院、玉佛寺網站、覺群編譯館、覺群沙龍、以及最近剛剛成立的首家佛教書店“覺群慈善書店”等弘法文化教育形式,並通過選送多位法師到上海外國語大學學習四年來培養高層次人才。這些文化活動和創舉,使玉佛寺充滿了生氣,生機勃勃地活躍于當代佛教界。
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開始的一年一期的《覺群·學術論文集》,廣集高質量的佛學研究論文,每年定期出版,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在國內寺院主辦的學術期刊中堪稱魁首,聲譽日隆。另外,《覺群·學術論文集》中,不但有英文目錄,而且自始至終都有每一篇文章的英文論文提要,爲國際佛教學者了解中國佛學研究的現狀提供了方便。每篇論文皆配以英文提要這一做法,在國內學術雜志中也是鶴立雞群的,顯示了覺醒大和尚國際性的眼光和氣魄。相信玉佛寺一定會在創新發展中,不斷地爲當代佛教界樹立與時俱進的楷模。
《“人間佛教”的實踐者——論真禅法師的思想及其對當代佛教的影響(沈海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