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学思想,以指导自己的修行实践的:“修禅的人,一定要把禅的精神贯彻到学习、研究、工作和待人接物的各个方面,贯彻到日常威仪和自我修持的生活之中。这样,就能将禅与我、我与禅融为一体,达到我空、法空的境界。”
作为“自利”之净化自己的主要内容,真禅法师以为不仅只是奉行五戒、十善,在理解上范围应该更宽广一些。所谓五戒、十善,实际上应该包括禅宗祖师们所制订的一切戒规和所树立的一切道风。它除了要求每个禅僧都严格遵守所有的戒律和各种禅门规定外,还应该坚持早晚课诵、过堂用斋、修禅学禅、讲经说法、半月诵戒、夏季安居、冬季打七以及在佛教传统节日举行法会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净化自己,具足正信,成为一个真正的禅僧,一个名副其实的佛教徒。
对于“利他”的人菩萨行之四摄、六度,真禅法师认为,从广义上讲,包括了利益人群的一切善事、好事。诸如历代禅宗祖师所践行的植树造林、造桥修路、保护文物以及救济贫病等慈善事业;近代高僧大德所推行的扶助伤残、救济灾荒、敬老慈幼、施舍医药等等伟业。都应该属于四摄、六度的范围之内。只有这样,才是实践佛陀遗教,真正地利益人群,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禅僧,一个名副其实的佛教徒。
对于“利他”的内容,真禅法师不仅用禅法来概括,还用普贤精神来发扬。认为“利他”的精髓就体现在“恒顺众生”这一行愿上,因为“这也就是利乐有情、普利人群的意思”。作为近代华严宗大德应慈法师的人室弟子,真禅法师以弘扬《华严》、发扬普贤精神为自己的职责,每年在上海玉佛寺和静安寺等处开讲《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一至二遍,有时还应各地之请,到一些寺院讲演。听过他讲演《普贤行愿品》的僧俗弟子及善信,不计其数。
同时,真禅法师还将普贤十大行愿的精神落实到实践中。把“恒顺众生”即普利人群的这一宏大誓愿,化作为关心和赞助社会福利事业和公益事业方面,不遗余力地捐款资助残疾人基金会、儿童福利院、赈济灾民等等。
4、真禅法师资生福利的事业是他实践人间佛教思想的具体产物。他反复强调资生福利事业的重要性,认为是自利利他理念适应现代社会的途径。“资生福利事业,不仅直接利乐众生,而且有助于道德的提高和完善。我们佛教徒救济伤残、衰老、孤儿、寡母等不幸者的义举,不仅是佛教慈悲情怀的流露,也体现出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舍己为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展现了人性的美好与尊严。所以,资生福利事业,是内益于己、外益于人、生益于时、死益于后的伟大事业。它既体现了佛法的根本精神,也适应了新时代的道德要求。因为,通过这一利生实践,有助于形成有难共当、有苦共担的社会风尚,有助于创造和乐共处、相亲相爱的社会氛围,可以引导人们向善、向上,从而使整个社会变得更文明、更美好”。
5、除了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外,真禅法师还非常注重佛教本身的素质和内涵,他认为,“佛教是一种文化现象,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要讲中国传统文化,就应该把佛教文化也包括在内”。(u在文中,他从两大方面论证了佛教之为文化现象:首先是佛典的翻译、佛教艺术、绘画、音乐等方面,其次是佛教教义反映出来的佛教哲学思想和佛教道德观念等方面。并澄清了佛教信徒去寺院烧香磕头祈祷等现象,乃属于较低层次的佛教表面现象的一个侧面,不能将之看成就是整个佛教。换言之,高层次的佛教应该是在文化内涵上来提升自己,以使佛教流传千古,即“不仅仅是开放寺庙,供信徒瞻礼和供游客游览。主要还是要继承和发扬佛教文化,要撰写佛学著作,整理佛教经典,发挥佛教义理”。因为,“只有撰写一些佛学著述,可以传之后世,代表着这一时期佛教发展的水平”。e
6、“人间佛教”的核心显然是佛法与人生的紧密联系,真禅法师对此深有体会,并在《佛法与人生》一文中详加论证,显示了他对“人间佛教”思想创造性的发挥,使传统的佛教教义以“人间佛教”的思想而得到了新的诠释。“首先,佛法要求我们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国家,正确地对待人民群众,因而提出了“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基本教义。其次,佛法要求我们正确地对待自己,正确地对待人民群众,因而提出了“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的教义。第三,佛法要求我们以自己的努力,去创造人间乐土,因而提出了“农禅并重”的教义。第四,佛法要求我们发扬大乘佛教慈悲众生的精神,因而提出了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教义。第五,佛法要求我们广作资生福利事业,因而提出了“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的教义”。
四、真禅法师对当代佛教的影响
真禅法师对人间佛教的诠释和实践,对当代佛教具有相当的影响。这从玉佛寺佛教事业的蓬勃发展即可见一斑。觉醒大和尚继承了真禅法师的遗志,坚持“内抓素质,外树形象”的治寺方针,以创建“模范丛林”为寺院的发展方向,对发扬佛教文化极为重视,大力开展各类佛教文化活动,颇多创新的理念。这包括整理佛教文化遗产,研究佛学理论,举办佛学研讨会等等。正如觉醒大和尚所言,玉佛寺基本形成了音声佛事与佛法讲演紧密结合、僧伽教育与居士培训互为补充、通俗弘法与专门研究齐头并进的良性发展的文化态势。玉佛寺的各类文化活动包括《觉群》杂志、弘一图书馆、星期佛学讲座、梵乐团、觉群学院、玉佛寺网站、觉群编译馆、觉群沙龙、以及最近刚刚成立的首家佛教书店“觉群慈善书店”等弘法文化教育形式,并通过选送多位法师到上海外国语大学学习四年来培养高层次人才。这些文化活动和创举,使玉佛寺充满了生气,生机勃勃地活跃于当代佛教界。
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开始的一年一期的《觉群·学术论文集》,广集高质量的佛学研究论文,每年定期出版,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在国内寺院主办的学术期刊中堪称魁首,声誉日隆。另外,《觉群·学术论文集》中,不但有英文目录,而且自始至终都有每一篇文章的英文论文提要,为国际佛教学者了解中国佛学研究的现状提供了方便。每篇论文皆配以英文提要这一做法,在国内学术杂志中也是鹤立鸡群的,显示了觉醒大和尚国际性的眼光和气魄。相信玉佛寺一定会在创新发展中,不断地为当代佛教界树立与时俱进的楷模。
《“人间佛教”的实践者——论真禅法师的思想及其对当代佛教的影响(沈海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