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的回顧與前瞻——讀星雲大師(山林寺院和都市寺院)有感(古仁)▪P3

  ..續本文上一頁以來,曆代的祖師大德、名山大寺都是本著「行解並重”的方針來度化衆生。

  現代人處于科技發達、一口幹裏、知識爆炸的時代裏,往往爲追求新知而心外求法。其實,從資訊到知識有一定的過程,而一般人白以爲求得了很多的資訊,其實不過是一堆未經思考整理的資料,遑論實踐于日常而成爲真知。臺灣積體電路公司董事長張忠謀即認爲,一位經營管理者終身所追求的應該是:觀察、學習、思考、嘗試,他更強調:知識的累積,應該足先將“資料”轉爲有用的“資訊”,再進一步內化,形成自己的“知識”。一個在工商界叱吒風雲的龍頭老大發出如此恺切的指陳,正是在點破今人對知識的迷思,要大家從實踐中領略知識的涵義,而佛家強調要去除所知障,在實踐上突破盲點,回歸自性,與前者在意義上似乎行異曲同工之妙,而在意境上實則更進一層。

  其實,今天以專業爲導向的教育所出現的瓶頸困境,更有甚于網路資料所帶來的弊害,可以說是當今教育的病根所在,但看培養出來的我輩青年徒具專業知識而道德人格式微,因此也就難怪社會亂象叢生了。當今一些有志之士莫不主張以“全人教育”的理念予以改革·所謂的一全人教育”,根據知名學者Ran Miller的說法,全人的觀點在本質上,是靈性勝于物質陸,因此就廣義而言,意味著發揮人之所以爲人的內在特質,諸如情感、頭腦、創造力、想像力、憐憫心、好奇心及尊重情感,特別是強調身而爲人能否真正達到自我實現與社會和諧互動。由此看來,一全人教育”的宗旨不正與佛教在二千六百年來所奉行的“行解並重”理念是一致而相通的嗎

  質言之,佛教“行解並重”的理念,不但兼顧知識的吸收、專業的培養、人際的和諧、社會的安樂,更關照到各人資質的不同與性向的差異,重視觀念的導正與潛能(佛性)的開發,是一種最符合人間社會的教育方式。

  二、與時俱進。大師這篇文章雖然不是在講佛教的現代化,卻可以看到許多佛教現代的軌迹,諸如兩千六百年前,佛陀時代的道場,就已經有經行處、溫室、食堂、廚房、浴舍、病室、蓮池、房舍等現代化的施設,而且排水系統與通風設備在當時都是一流的,可以想見沸陀是“佛教現代化”的鼻祖。

  佛教傳到中國之後,隨著時代的變遷,民衆的根機及社會的需求不同,佛教不但建有藏經閣、殿堂、塔院,還有劇院、谷倉、碾坊、旅舍;不但開辦義學、譯經、印經等文教事業,而且施貧、施棺、施診、施食等慈善事業也做得有聲有色。此外,從小參開示到大座講經、從梵隕贊頌到法會共修,從俗講變文到寶卷變相,從幻燈電視到網路弘法,乃至星雲大師在臺灣首創的星期兒童班、佛教歌詠隊、都市佛學院、信徒大學、人間佛教讀書會……,可以說無論從寺院施設、度衆方式、弘法工具、佛教事業等各方面來看,具有人間特性的佛教永遠部是走在時代的前端,引領著大衆邁向離苦得樂的境地。

  在此,我必須要提的是,星雲大師早在一九九一年針對“佛教的前途在哪裏”所作的講演中就已經提到不少現代化的理念(《星雲大師講演集㈣》),雖然事隔十五年,但仍可以作爲今日“人間佛教”現代化的南針。例如他指出:佛法“現代語文化”、佛教“現代科技化”、修行“現代生活化”、寺院“現代學校化”,凡此內容,大師部不僅是口書筆說,而且除了自己付諸實踐之外,還傳授給其他佛教團體。我們深深感到,佛光僧團住世弘法的意義不僅在于它的人員多、教區廣,更在于它在大師的睿智領導下,具有深邃的眼光與遠大的願景。

  叁、理事圓融。世間事要講求情理兼顧,佛教是一個發揚真理的宗教,更應該強調理事圓融,因爲理以事顯,事以理明,理與事不能截然分開,偏廢一方,都足以造成不良的後果。從都市寺院與山林寺院均發源于蘭若,到佛教的發展順應當地的民情習俗並予以淨化;從佛陀爲父擔棺、爲母說法,到南齊·道濟、隋朝·敬脫、唐朝·監宗、宋朝·宗頤的一面弘法,一面照顧雙親:從佛陀以“七不退法”善巧勸阻摩羯陀國對跋耆的征伐,到佛圖澄、玄奘、玄琬、悟達、黃檗以佛法的慈悲詳和導王于善,乃至少林寺僧助唐太宗枚定亂事、荷澤神會號召軟界發度牒籌募軍資、棲霞寂然成立收容所護衛難民、民國太虛組團宣揚國風,讓國民政府獲得各國支持,共同抗日製暴;從佛陀曾言“小小戒可舍”,到佛教傳來中國之後,道宣大師的圓攝戒學,融小歸大;百丈大師的避開戒律,製定清規……,凡此都讓我們深切了解到祖師大德發揮“理事圓融”特色的苦心詣旨。或許正因爲如此,佛教無論流布到何處,不僅沒有發生過流血戰爭,而且都能和當地文化結合,作出很好的貢獻。

  反觀今天的社會,之所以沖突不斷,理事不能圓融往往是主因之一,且看多少人因爲執持一個理想、堅守一個信仰而默守成規,不知變通,卻沒有顧慮到周遭環境的變化、客觀條件的良窳、其他群衆的想法、整個大局的利益,結果導致人我紛爭頻仍尚屬事小,民衆安危受損才是最爲嚴重的事情。人問佛教所具有的“理事圓融”特色叮以說是補救時弊的一帖良方。

  四、尊重包容。所謂“有容乃大”,唯有尊重他人,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唯有包容異己,才能促進本身的發展。從佛世時十人弟子中,蘭若比丘與人間比丘各占一半,平分秋色,到曆代全局僧傳》中十種不同類型的祖師大德在各個時代裏攜手弘法,利益衆生;從隋唐時代諸宗紛起並止,盛極一時,到永明延壽主張禅淨雙修,巾興法脈:從佛陀與弟子座談交流的實例,到鸠摩羅什與盤頭達多大小乘互爲師的故事,乃至禅門僧徒彼此棒喝的公案……,我們都可以發現:佛教不曾因爲尊重包容而削弱力量,減損影響,反而由于尊重包容而更能融人人間,裨益深廣。

  在今天講求“集體創作”的時代裏,佛教尤其應如星雲大師常說的,要做到南傅與北傳融和、顯教與密敦融和、僧衆與信衆融和、男衆與女衆融籼,方能發展更廣。就吾等市井小民而言,我們更期望佛教好好地發揮此一特色,也爲這個爾虞我詐、處處對立的社會樹立—個良好的榜樣。

  拜讀大師(山林寺院和都市寺院——兼論蘭若比丘和人間比丘)的同時,我們可以發現,佛教因爲具有上述四項特色,故而無論 哪一個時空裏都稗益群生,反之,不具有這四項特色的佛教則趨于衰微,甚至誤導衆生,印度末期的天乘佛教、明清時代的山林佛教都足以引爲吾人之殷鑒。幸好後起的高僧大德奔走呼籲,以“人間佛教”的作爲扒轉逆勢,方足以續佛慧命。如今,隨著佛教的發展,佛教團體林立,以“人問佛教”爲號召者比比皆是,然其問良莠不齊,真僞難分,個人以爲這四項特色或可作爲我們判別的豐臬,准此而導正數界一些不如法的現象,並前瞻未來人間佛教的方針原則。

  總之,星雲大師在這篇文章裏將理論面與實踐面作丫良好的結合,不但闡述廠“人間佛教”的曆史淵源與發展過程,也提點廠“人間佛教”㈠前遭遇的問題及未來應有的走向;不但爲佛教界一些似是而非的現象或問題給予了明確的答案,也爲今天擾攘動亂的社會帶來清新的活力。我們期待佛教界及學術界能有更多類此兼顧現世、前瞻未來的佳作出現!

  

《人間佛教的回顧與前瞻——讀星雲大師(山林寺院和都市寺院)有感(古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