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间佛教的回顾与前瞻——读星云大师(山林寺院和都市寺院)有感(古仁)▪P3

  ..续本文上一页以来,历代的祖师大德、名山大寺都是本著「行解并重”的方针来度化众生。

  现代人处于科技发达、一口干里、知识爆炸的时代里,往往为追求新知而心外求法。其实,从资讯到知识有一定的过程,而一般人白以为求得了很多的资讯,其实不过是一堆未经思考整理的资料,遑论实践于日常而成为真知。台湾积体电路公司董事长张忠谋即认为,一位经营管理者终身所追求的应该是:观察、学习、思考、尝试,他更强调:知识的累积,应该足先将“资料”转为有用的“资讯”,再进一步内化,形成自己的“知识”。一个在工商界叱吒风云的龙头老大发出如此恺切的指陈,正是在点破今人对知识的迷思,要大家从实践中领略知识的涵义,而佛家强调要去除所知障,在实践上突破盲点,回归自性,与前者在意义上似乎行异曲同工之妙,而在意境上实则更进一层。

  其实,今天以专业为导向的教育所出现的瓶颈困境,更有甚于网路资料所带来的弊害,可以说是当今教育的病根所在,但看培养出来的我辈青年徒具专业知识而道德人格式微,因此也就难怪社会乱象丛生了。当今一些有志之士莫不主张以“全人教育”的理念予以改革·所谓的一全人教育”,根据知名学者Ran Miller的说法,全人的观点在本质上,是灵性胜于物质陆,因此就广义而言,意味著发挥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特质,诸如情感、头脑、创造力、想像力、怜悯心、好奇心及尊重情感,特别是强调身而为人能否真正达到自我实现与社会和谐互动。由此看来,一全人教育”的宗旨不正与佛教在二千六百年来所奉行的“行解并重”理念是一致而相通的吗

  质言之,佛教“行解并重”的理念,不但兼顾知识的吸收、专业的培养、人际的和谐、社会的安乐,更关照到各人资质的不同与性向的差异,重视观念的导正与潜能(佛性)的开发,是一种最符合人间社会的教育方式。

  二、与时俱进。大师这篇文章虽然不是在讲佛教的现代化,却可以看到许多佛教现代的轨迹,诸如两千六百年前,佛陀时代的道场,就已经有经行处、温室、食堂、厨房、浴舍、病室、莲池、房舍等现代化的施设,而且排水系统与通风设备在当时都是一流的,可以想见沸陀是“佛教现代化”的鼻祖。

  佛教传到中国之后,随著时代的变迁,民众的根机及社会的需求不同,佛教不但建有藏经阁、殿堂、塔院,还有剧院、谷仓、碾坊、旅舍;不但开办义学、译经、印经等文教事业,而且施贫、施棺、施诊、施食等慈善事业也做得有声有色。此外,从小参开示到大座讲经、从梵陨赞颂到法会共修,从俗讲变文到宝卷变相,从幻灯电视到网路弘法,乃至星云大师在台湾首创的星期儿童班、佛教歌咏队、都市佛学院、信徒大学、人间佛教读书会……,可以说无论从寺院施设、度众方式、弘法工具、佛教事业等各方面来看,具有人间特性的佛教永远部是走在时代的前端,引领著大众迈向离苦得乐的境地。

  在此,我必须要提的是,星云大师早在一九九一年针对“佛教的前途在哪里”所作的讲演中就已经提到不少现代化的理念(《星云大师讲演集㈣》),虽然事隔十五年,但仍可以作为今日“人间佛教”现代化的南针。例如他指出:佛法“现代语文化”、佛教“现代科技化”、修行“现代生活化”、寺院“现代学校化”,凡此内容,大师部不仅是口书笔说,而且除了自己付诸实践之外,还传授给其他佛教团体。我们深深感到,佛光僧团住世弘法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的人员多、教区广,更在于它在大师的睿智领导下,具有深邃的眼光与远大的愿景。

  三、理事圆融。世间事要讲求情理兼顾,佛教是一个发扬真理的宗教,更应该强调理事圆融,因为理以事显,事以理明,理与事不能截然分开,偏废一方,都足以造成不良的后果。从都市寺院与山林寺院均发源于兰若,到佛教的发展顺应当地的民情习俗并予以净化;从佛陀为父担棺、为母说法,到南齐·道济、隋朝·敬脱、唐朝·监宗、宋朝·宗颐的一面弘法,一面照顾双亲:从佛陀以“七不退法”善巧劝阻摩羯陀国对跋耆的征伐,到佛图澄、玄奘、玄琬、悟达、黄檗以佛法的慈悲详和导王于善,乃至少林寺僧助唐太宗枚定乱事、荷泽神会号召软界发度牒筹募军资、栖霞寂然成立收容所护卫难民、民国太虚组团宣扬国风,让国民政府获得各国支持,共同抗日制暴;从佛陀曾言“小小戒可舍”,到佛教传来中国之后,道宣大师的圆摄戒学,融小归大;百丈大师的避开戒律,制定清规……,凡此都让我们深切了解到祖师大德发挥“理事圆融”特色的苦心诣旨。或许正因为如此,佛教无论流布到何处,不仅没有发生过流血战争,而且都能和当地文化结合,作出很好的贡献。

  反观今天的社会,之所以冲突不断,理事不能圆融往往是主因之一,且看多少人因为执持一个理想、坚守一个信仰而默守成规,不知变通,却没有顾虑到周遭环境的变化、客观条件的良窳、其他群众的想法、整个大局的利益,结果导致人我纷争频仍尚属事小,民众安危受损才是最为严重的事情。人问佛教所具有的“理事圆融”特色叮以说是补救时弊的一帖良方。

  四、尊重包容。所谓“有容乃大”,唯有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唯有包容异己,才能促进本身的发展。从佛世时十人弟子中,兰若比丘与人间比丘各占一半,平分秋色,到历代全局僧传》中十种不同类型的祖师大德在各个时代里携手弘法,利益众生;从隋唐时代诸宗纷起并止,盛极一时,到永明延寿主张禅净双修,巾兴法脉:从佛陀与弟子座谈交流的实例,到鸠摩罗什与盘头达多大小乘互为师的故事,乃至禅门僧徒彼此棒喝的公案……,我们都可以发现:佛教不曾因为尊重包容而削弱力量,减损影响,反而由于尊重包容而更能融人人间,裨益深广。

  在今天讲求“集体创作”的时代里,佛教尤其应如星云大师常说的,要做到南傅与北传融和、显教与密敦融和、僧众与信众融和、男众与女众融籼,方能发展更广。就吾等市井小民而言,我们更期望佛教好好地发挥此一特色,也为这个尔虞我诈、处处对立的社会树立—个良好的榜样。

  拜读大师(山林寺院和都市寺院——兼论兰若比丘和人间比丘)的同时,我们可以发现,佛教因为具有上述四项特色,故而无论 哪一个时空里都稗益群生,反之,不具有这四项特色的佛教则趋于衰微,甚至误导众生,印度末期的天乘佛教、明清时代的山林佛教都足以引为吾人之殷鉴。幸好后起的高僧大德奔走呼吁,以“人间佛教”的作为扒转逆势,方足以续佛慧命。如今,随著佛教的发展,佛教团体林立,以“人问佛教”为号召者比比皆是,然其问良莠不齐,真伪难分,个人以为这四项特色或可作为我们判别的丰臬,准此而导正数界一些不如法的现象,并前瞻未来人间佛教的方针原则。

  总之,星云大师在这篇文章里将理论面与实践面作丫良好的结合,不但阐述厂“人间佛教”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过程,也提点厂“人间佛教”㈠前遭遇的问题及未来应有的走向;不但为佛教界一些似是而非的现象或问题给予了明确的答案,也为今天扰攘动乱的社会带来清新的活力。我们期待佛教界及学术界能有更多类此兼顾现世、前瞻未来的佳作出现!

  

《人间佛教的回顾与前瞻——读星云大师(山林寺院和都市寺院)有感(古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