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比丘”经常在外弘法,必须不断进修,方能普利群萌。 (第二七三页)
祖师大德们在“阿兰若处”闭关住山期间,不仅修持精进,著述不断,而且关心民膜,利生不懈,
并非自修自了,不管余事。(第二七三页)
最后大师以自己实践“人间佛教”多年的体验,告诉大家:
“兰若”,是熏习佛法:安排讲习的最佳处所,能够设在“山林寺院”内,远离尘嚣,固然更好:
而在今天益行普遍的“都市寺院”里,如果事先结界,将僧人的修道区与信众的参访区分隔开来,
一样也是寂静的“兰若”,甚至基于地利之便,或能享有更好的师资。 (第二七四页)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山林寺院”与“都市寺院”各有优点:土持者须依其特性,并与时俱进,作
合理的设计:“兰若比丘”与“人间比丘”则不妨视为学习的不同阶段,而不必强分彼此,最好能
经常调整自己的角色:在静修的时候,要具备“兰若比丘”远离愤闹的理念:在弘法的时候,要具
备“人间比丘”奋迅勇猛的精神。 (第二七四页)
这些过去闻所未闻之新论,实则部是继承了佛陀的“人间佛教”理念及祖师大德的“人问佛教”作为而加以闽扬,说明了大师的思想宏阔,圆融通达,更重要的是,星云大师并不是徒托空言,而是经由自己的消化整理、确切实践过之后,把宝藏精华奉献给世人。这一点可以说是弥足珍贵。
在第四个单元——“依性安居,各得其所”里,大师以性格的差异来分析自佛世以来之所以有“兰若比丘”籼“人间比丘”这两种僧人的分类,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各人的个性不同有以致之。佛陀虽然是“人间比丘”的典范,但他并不因此而排斥“兰若比丘”的存在,或者强行矫正,而让大家适性而修,各得其所。例如大迦叶是典型的兰若比丘,但由于他实践苦行并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而是为了“现法得安乐住义,复为未来众生,而作大明” (《佛光藏·阿含藏·杂阿含经三》第二“O四页),冈此佛陀不但公开子以嘉勉,而U在说法时分半座给他:但佛陀却不曾制戒,要求所有弟子部得修持头陀苦行,大师说,这是因为“心念正确的苦行固然可以砥砺身心,有助修持,却非达到解脱的必要途径” (第二七九页)。这一点,从佛陀命大迦叶长住山中,直至交付法衣给出世成佛的弥勒之后方得入灭的例证可以得知:“以人间为本怀的佛法才是菩提正道” (第二八O页)。
大师为了让大家不要因为人间比丘的卓著贡献《::忽略了兰若比丘的重要性,特别以云门禅师及惟正禅师的例子来说明:
尽管“兰若比丘”性喜寂静,不串毅化,甚至经常拒人于千里之外,看起来好像有点不通人情,但
如同《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所说:“应以何身得度者,即为何身而为说法”,世间上有些人正需要
“兰若比丘”才能度化,尤其“蔺若比丘”少欲知足的精神更足奢华浮夸的世俗社奋。所需要提倡
的。(第二七五页)
最精彩之处,还足大师以“一心中含有十法界”为例来说明““人间比丘”和“兰若比丘”之间也不是截然分开,无法相容的”,继而举出东晋道恒因秦王姚兴逼迫还俗,一念之间,遁隐山林,由人问比丘转为兰若比丘(第—一七六页);而慧远却在听闻道安大师说法之后,一念之问,“由“兰若比丘”的性格转而成为“人间比丘”的表率” (第二七七页)等两则相反的佳例,来阐述““人间比丘”和气兰若比丘”之问有互相转换的时候,好比世间的学业或事业,有升有降” (第二七六页);并以佛陀的佳言,为慧远“身在山林,/心怀众生一的懿行高德写下一行十分发人深省的注解:
“人间比丘”住在僻静处,既不是为了躲避现实,也不是为了护惜身命,而定为了救度众生,使能
摄受正法,因此必须审时度势,远瞻未来。 (第二七八页)
有了这么众多的例证与说明,大师在此一单元之最后,顺理成章地作下结论:
千百年来,佛教之所以屡经劫鸡而能历久弥新,盛行不辍,也正是因为后世许许多多的“兰若比
丘”舆“人间比丘”各依其性,弘法利生。所以,我们要礼敬“人间比丘”的不辞辛劳,为法忘
身,也要歌颂“兰若比丘”的少欲知足:安于清贫:我们要赞美“山林寺院”的无言说法,也要称
道“都市寺院”的应机设毅。 (第二八三页)
在这四个单元里,大师除了从各个方面说明了山林寺院与都市寺院、兰若比丘与人间比丘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为“人间佛教”的历史作了一个很好的回顾之外,更抛出许多目前佛教发展所面临的迫切问题,诸如:
时至今日,常见三五人等,或住都市,或居山林,以清修为名,自建精舍。我们不禁想问:他们师
承于谁
他们的常住在哪里
我们进而担忧:他们的修持,谁来指导
他们的生活,谁去闻问
(第二五二页)随著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达,都市益加繁兴,不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加紧密,国与国之间、宗教与宗教之间的交流也益形频繁,社会型态的多元化已定时势所趋,因此所有的寺院,不仅“都市寺院”须随时调整脚步以符时需,“山林寺院”也应积极筹昼未来的方向,重新评估弘法的方式、经济的来源、人员的配置、道场的规画等等问题。 (第二六四页)今日的社奋。,工商发达,资讯日新,交流频繁,弘法度众所需要的学养技能已非昔日所能想像,恭敬利养的诱惑又何止过去千倍!然而“山林”久居已不可能, “兰若”修持亦不可行, “都市寺院”之弘法型态乃时势所趋,“人间比丘”的办道方式是否必须重新评估
基本的“兰若比丘一训练又应该何去何从呢
(第二七三页)烦恼是成就道业的肥料, “人间比丘”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但一些心志不坚者,或许奋。有“化俗不成,反被俗化”的可能;尤其在这个科技一日千里,世事瞬息万变的时代里,如何培养应变能力以作好内修外弘的本分事,亦乃当务之急。 (第二八四页)一兰若比丘”励身自洁,令人敬佩,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尤其显得可贵。但在现代工商发达、重视交流的社会中,人不可能不事土产,离群索居,所以应当思考如何在清修自了和现实人生中取得一个平衡点。(第二八四页)
都市建地取得不易,且地价不斐,造价昂贵,因此“都市寺院”往往只能选择高楼中的部分楼层作
为寺址,在空间的规画上就必须留意如何善于利用。 (第二八五页)
在现代休闲娱乐场所林立的社会里,“山林寺院”应如何配合信徒香客的性质与及假期安排朝山的
内容,以达到最大的毅化效果,也是值得重视的课题。 (第二八五页)
对于这些问题,星云大师也作了许多很好的总结,足以为前瞻未来人间佛教走向的南针,诸如:
最好制定考核制度与进修办法,举行各种讲习,让“人间比丘”在出世弘法之余,还能有机会过
“兰若比丘”的进修生活。(第二八四页)
“兰若比丘”最好也能像佛世时一样,纳入僧囤的管理,并且仿效现代的制度,要定期提出报告,
例如,掩关阅藏的,多少时间内必须要提出论文著作:卑意修持的,多少时间内要提出心得报告。
……僧团最好也能量力为“兰若比丘”设置关房,并派专人访视,当然如果能将审核通过的论述或
报告,公诸于众,那就是再好不过了。 (第二八四—二八五页)
一都市寺院”……最好能弹性设计,一室多用:而在弘法课程或活动的规画上,应趋于多元化,让
不同根器、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都能欢喜参与,进而深入佛法之堂奥。(第二八五
页)
不管是一都市寺院”或“山林寺院”,在寺院的建筑上,应该重视社合·大众的需要,设立教室、讲
堂、会堂、会议室等,让大家都能够广为利用:在寺院的功能上,应举办各种佛化的人间事业。从
弘法的角度来看,佛化的人间事业不仅可以度众、毅众,而且也是寺院和社会联系的一条重要管
道:从毅育的角度来看,佛化的人间事业不仅可以留才、培才,同时也定佛学院教育的延伸。因
此,无论是一山林寺院”或“都市寺院”,均应重视如何让佛化的人间事业能够与时俱进,而无社
会一般的流弊,除了建立良好的制度之外,更要时常思考育才之道,最好能做到“传统与现代融
和,僧众与信众共有,修持与慧解并重,佛教与艺文合一”。(第二八五页)
读罢掩卷,深思良久。我想,唯有—生奉行“人间佛教”,将“人问佛教”溶人身心血液中的星云大师才能发出如此之至言吧!
在文章最后,大师强调:“人问比丘”与“兰若比丘”,“都市寺院”与“山林寺院”,殊途同归,同样都是“人问佛教”的一部分,并呼吁大家要团结合作,共同完成利生大业。不禁感叹今天的台湾,不论政界也好,敦界也好,社会也好,团体也好,总有一些人为了拥有权力、争取资源,而刻意以各种名目行分化之实,结果搅得民心大乱。在一片乌烟障气的连日阴霾中,看到大师这样的言论,真有如拨云见日,欣喜有加。“人间佛教”真乃五浊恶世的一盏明灯!
从大师这篇文章里面,我们还可以很清楚地领略到“人间佛敦”具有下列四项特色:
一、行解并重。慧解如目、行持如足,佛教唯行保持“行解并重”的一贯立场,才能引领众生将人间建设成佛国净土。从三学增上到六度四摄,佛教的德目哪一项不都是行解并重::从那烂陀寺每日举行寺讲百场,万人聚集研习经论,每日礼诵则动辄数千人参与:提婆菩萨、道冬尼师不仅内学深厚,说法不辍,而且临死无惧,以德报怨;道安大师聚众讲学,制定僧尼轨范;慧远大师延请高僧译经讲学,组织白莲社提倡念佛法门;佛寺丛林将搬柴运水、吃饭穿衣等生活事务纳入正式课程中,赢得末儒的赞赏:“三代礼乐,尽在是矣!”……,凡此都说明了自佛陀…
《人间佛教的回顾与前瞻——读星云大师(山林寺院和都市寺院)有感(古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