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的回顧與前瞻——讀星雲大師(山林寺院和都市寺院)有感(古仁)▪P2

  ..續本文上一頁

  “人間比丘”經常在外弘法,必須不斷進修,方能普利群萌。 (第二七叁頁)

  祖師大德們在“阿蘭若處”閉關住山期間,不僅修持精進,著述不斷,而且關心民膜,利生不懈,

  並非自修自了,不管余事。(第二七叁頁)

  最後大師以自己實踐“人間佛教”多年的體驗,告訴大家:

  “蘭若”,是熏習佛法:安排講習的最佳處所,能夠設在“山林寺院”內,遠離塵囂,固然更好:

  而在今天益行普遍的“都市寺院”裏,如果事先結界,將僧人的修道區與信衆的參訪區分隔開來,

  一樣也是寂靜的“蘭若”,甚至基于地利之便,或能享有更好的師資。 (第二七四頁)

  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山林寺院”與“都市寺院”各有優點:土持者須依其特性,並與時俱進,作

  合理的設計:“蘭若比丘”與“人間比丘”則不妨視爲學習的不同階段,而不必強分彼此,最好能

  經常調整自己的角色:在靜修的時候,要具備“蘭若比丘”遠離憤鬧的理念:在弘法的時候,要具

  備“人間比丘”奮迅勇猛的精神。 (第二七四頁)

  這些過去聞所未聞之新論,實則部是繼承了佛陀的“人間佛教”理念及祖師大德的“人問佛教”作爲而加以閩揚,說明了大師的思想宏闊,圓融通達,更重要的是,星雲大師並不是徒托空言,而是經由自己的消化整理、確切實踐過之後,把寶藏精華奉獻給世人。這一點可以說是彌足珍貴。

  在第四個單元——“依性安居,各得其所”裏,大師以性格的差異來分析自佛世以來之所以有“蘭若比丘”籼“人間比丘”這兩種僧人的分類,最主要的還是因爲各人的個性不同有以致之。佛陀雖然是“人間比丘”的典範,但他並不因此而排斥“蘭若比丘”的存在,或者強行矯正,而讓大家適性而修,各得其所。例如大迦葉是典型的蘭若比丘,但由于他實踐苦行並不是爲了沽名釣譽,而是爲了“現法得安樂住義,複爲未來衆生,而作大明” (《佛光藏·阿含藏·雜阿含經叁》第二“O四頁),岡此佛陀不但公開子以嘉勉,而U在說法時分半座給他:但佛陀卻不曾製戒,要求所有弟子部得修持頭陀苦行,大師說,這是因爲“心念正確的苦行固然可以砥砺身心,有助修持,卻非達到解脫的必要途徑” (第二七九頁)。這一點,從佛陀命大迦葉長住山中,直至交付法衣給出世成佛的彌勒之後方得入滅的例證可以得知:“以人間爲本懷的佛法才是菩提正道” (第二八O頁)。

  大師爲了讓大家不要因爲人間比丘的卓著貢獻《::忽略了蘭若比丘的重要性,特別以雲門禅師及惟正禅師的例子來說明:

  盡管“蘭若比丘”性喜寂靜,不串毅化,甚至經常拒人于千裏之外,看起來好像有點不通人情,但

  如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所說:“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爲何身而爲說法”,世間上有些人正需要

  “蘭若比丘”才能度化,尤其“蔺若比丘”少欲知足的精神更足奢華浮誇的世俗社奮。所需要提倡

  的。(第二七五頁)

  最精彩之處,還足大師以“一心中含有十法界”爲例來說明““人間比丘”和“蘭若比丘”之間也不是截然分開,無法相容的”,繼而舉出東晉道恒因秦王姚興逼迫還俗,一念之間,遁隱山林,由人問比丘轉爲蘭若比丘(第—一七六頁);而慧遠卻在聽聞道安大師說法之後,一念之問,“由“蘭若比丘”的性格轉而成爲“人間比丘”的表率” (第二七七頁)等兩則相反的佳例,來闡述““人間比丘”和氣蘭若比丘”之問有互相轉換的時候,好比世間的學業或事業,有升有降” (第二七六頁);並以佛陀的佳言,爲慧遠“身在山林,/心懷衆生一的懿行高德寫下一行十分發人深省的注解:

  “人間比丘”住在僻靜處,既不是爲了躲避現實,也不是爲了護惜身命,而定爲了救度衆生,使能

  攝受正法,因此必須審時度勢,遠瞻未來。 (第二七八頁)

  有了這麼衆多的例證與說明,大師在此一單元之最後,順理成章地作下結論:

  千百年來,佛教之所以屢經劫雞而能曆久彌新,盛行不辍,也正是因爲後世許許多多的“蘭若比

  丘”輿“人間比丘”各依其性,弘法利生。所以,我們要禮敬“人間比丘”的不辭辛勞,爲法忘

  身,也要歌頌“蘭若比丘”的少欲知足:安于清貧:我們要贊美“山林寺院”的無言說法,也要稱

  道“都市寺院”的應機設毅。 (第二八叁頁)

  在這四個單元裏,大師除了從各個方面說明了山林寺院與都市寺院、蘭若比丘與人間比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爲“人間佛教”的曆史作了一個很好的回顧之外,更抛出許多目前佛教發展所面臨的迫切問題,諸如:

  時至今日,常見叁五人等,或住都市,或居山林,以清修爲名,自建精舍。我們不禁想問:他們師

  承于誰

  他們的常住在哪裏

  我們進而擔憂:他們的修持,誰來指導

  他們的生活,誰去聞問

  (第二五二頁)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達,都市益加繁興,不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越加緊密,國與國之間、宗教與宗教之間的交流也益形頻繁,社會型態的多元化已定時勢所趨,因此所有的寺院,不僅“都市寺院”須隨時調整腳步以符時需,“山林寺院”也應積極籌晝未來的方向,重新評估弘法的方式、經濟的來源、人員的配置、道場的規畫等等問題。 (第二六四頁)今日的社奮。,工商發達,資訊日新,交流頻繁,弘法度衆所需要的學養技能已非昔日所能想像,恭敬利養的誘惑又何止過去千倍!然而“山林”久居已不可能, “蘭若”修持亦不可行, “都市寺院”之弘法型態乃時勢所趨,“人間比丘”的辦道方式是否必須重新評估

  基本的“蘭若比丘一訓練又應該何去何從呢

  (第二七叁頁)煩惱是成就道業的肥料, “人間比丘”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但一些心志不堅者,或許奮。有“化俗不成,反被俗化”的可能;尤其在這個科技一日千裏,世事瞬息萬變的時代裏,如何培養應變能力以作好內修外弘的本分事,亦乃當務之急。 (第二八四頁)一蘭若比丘”勵身自潔,令人敬佩,在物欲橫流的世界裏尤其顯得可貴。但在現代工商發達、重視交流的社會中,人不可能不事土産,離群索居,所以應當思考如何在清修自了和現實人生中取得一個平衡點。(第二八四頁)

  都市建地取得不易,且地價不斐,造價昂貴,因此“都市寺院”往往只能選擇高樓中的部分樓層作

  爲寺址,在空間的規畫上就必須留意如何善于利用。 (第二八五頁)

  在現代休閑娛樂場所林立的社會裏,“山林寺院”應如何配合信徒香客的性質與及假期安排朝山的

  內容,以達到最大的毅化效果,也是值得重視的課題。 (第二八五頁)

  對于這些問題,星雲大師也作了許多很好的總結,足以爲前瞻未來人間佛教走向的南針,諸如:

  最好製定考核製度與進修辦法,舉行各種講習,讓“人間比丘”在出世弘法之余,還能有機會過

  “蘭若比丘”的進修生活。(第二八四頁)

  “蘭若比丘”最好也能像佛世時一樣,納入僧囤的管理,並且仿效現代的製度,要定期提出報告,

  例如,掩關閱藏的,多少時間內必須要提出論文著作:卑意修持的,多少時間內要提出心得報告。

  ……僧團最好也能量力爲“蘭若比丘”設置關房,並派專人訪視,當然如果能將審核通過的論述或

  報告,公諸于衆,那就是再好不過了。 (第二八四—二八五頁)

  一都市寺院”……最好能彈性設計,一室多用:而在弘法課程或活動的規畫上,應趨于多元化,讓

  不同根器、不同性別、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人都能歡喜參與,進而深入佛法之堂奧。(第二八五

  頁)

  不管是一都市寺院”或“山林寺院”,在寺院的建築上,應該重視社合·大衆的需要,設立教室、講

  堂、會堂、會議室等,讓大家都能夠廣爲利用:在寺院的功能上,應舉辦各種佛化的人間事業。從

  弘法的角度來看,佛化的人間事業不僅可以度衆、毅衆,而且也是寺院和社會聯系的一條重要管

  道:從毅育的角度來看,佛化的人間事業不僅可以留才、培才,同時也定佛學院教育的延伸。因

  此,無論是一山林寺院”或“都市寺院”,均應重視如何讓佛化的人間事業能夠與時俱進,而無社

  會一般的流弊,除了建立良好的製度之外,更要時常思考育才之道,最好能做到“傳統與現代融

  和,僧衆與信衆共有,修持與慧解並重,佛教與藝文合一”。(第二八五頁)

  讀罷掩卷,深思良久。我想,唯有—生奉行“人間佛教”,將“人問佛教”溶人身心血液中的星雲大師才能發出如此之至言吧!

  在文章最後,大師強調:“人問比丘”與“蘭若比丘”,“都市寺院”與“山林寺院”,殊途同歸,同樣都是“人問佛教”的一部分,並呼籲大家要團結合作,共同完成利生大業。不禁感歎今天的臺灣,不論政界也好,敦界也好,社會也好,團體也好,總有一些人爲了擁有權力、爭取資源,而刻意以各種名目行分化之實,結果攪得民心大亂。在一片烏煙障氣的連日陰霾中,看到大師這樣的言論,真有如撥雲見日,欣喜有加。“人間佛教”真乃五濁惡世的一盞明燈!

  從大師這篇文章裏面,我們還可以很清楚地領略到“人間佛敦”具有下列四項特色:

  一、行解並重。慧解如目、行持如足,佛教唯行保持“行解並重”的一貫立場,才能引領衆生將人間建設成佛國淨土。從叁學增上到六度四攝,佛教的德目哪一項不都是行解並重::從那爛陀寺每日舉行寺講百場,萬人聚集研習經論,每日禮誦則動辄數千人參與:提婆菩薩、道冬尼師不僅內學深厚,說法不辍,而且臨死無懼,以德報怨;道安大師聚衆講學,製定僧尼軌範;慧遠大師延請高僧譯經講學,組織白蓮社提倡念佛法門;佛寺叢林將搬柴運水、吃飯穿衣等生活事務納入正式課程中,贏得末儒的贊賞:“叁代禮樂,盡在是矣!”……,凡此都說明了自佛陀…

《人間佛教的回顧與前瞻——讀星雲大師(山林寺院和都市寺院)有感(古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