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轉型與禅宗在中國近現代佛教中的地位和作用(印順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之中。

   太虛把他的“人生佛教”理論推向世界。1928年,太虛開始了他的西行,經西貢、新加坡、埃及抵達法國,發表了《西來講學之意趣》,“佛學與科學哲學及宗教之宗同”、“佛學之源流及其新運動”等演講。他在巴黎發起創辦世界佛學院,並任院長,其辦院的宗旨是:“昌明佛學,陶鑄文化,增進人生之福慧,達成世界之安樂。”太虛在歐洲期間,還到英國、比利時、德國講學,後又赴美講學,在曆時8個多月的佛旅中,在向歐美傳播中國佛學的同時,也使中國佛學走向了世界。

   太虛倡導的“人生佛教”,在當時就引起了強烈反響,雖然在他那個時代難以建設人間淨土,但這對近現代中國佛教卻産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太虛以後的佛教可以說正是一步步走上了“人間佛教”的道路。當代海外推行的人生佛教、國內提倡的人間佛教,皆與太虛大師的現代佛教理論有不可分割的聯系。

   叁、“人間佛教”理論的完善與實踐

   印順(1906---2005),浙江海甯人,俗名張鹿芹,20歲時讀馮夢桢《莊子序》:“然則莊人,郭注,其佛法之先驅耶

  ”由此引起探索佛法的興趣。1930年出家,受具足戒于圓瑛長老。先後在廈門南普陀寺、閩南佛學院、武昌佛學院、漢藏教理院求法,並用大量的時間、精力閱讀《大藏經》,爲日後的佛學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

   1947年,太虛大師圓寂,印順被推舉擔任《太虛大師全書》主編。1952年,接任《海潮音》雜志社社長,太虛創立並發行了30多年的《海潮音》雜志,得以重振以往重要功能。1965年,印順接受中國文化院聘請,出任哲學系教授,成爲有史以來第一位進人大學任教的出家法師。1971年,出版《中國禅宗史》一書,受到日本佛教界的高度重視,被日本大正大學授予博士學位。

   印順法師學優行粹,著名學者郭朋先生把他與東晉著名高僧道安相提並論,說他是“佛教思想史上一位劃時代的偉人”。印順精研叁藏,著眼于佛法之全體,推其原始以察其終要,孜孜不倦,實踐著學佛的初衷,“對佛法真義來說,我不是順應的,是自發的去尋求,去了解,去發見,去貫通,化爲自己不可分的部分……隨自己夙緣所可能的,盡著所能盡的努力”,爲佛弟子樹立實踐菩薩行的典範。先後在臺灣創立妙雲叁若、福嚴精舍、慧日講堂等弘法道場,組成了“國際文教獎學基金會”,並在菲律賓、馬尼拉、日本等地弘法。

   印順曾追隨太虛辦學,又系統地讀過太虛的著作,所以他的佛學思想深受太虛影響,積極宣傳“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繼承太虛的“非鬼化”的人生佛教,進一步非天化的給以理論的證明,其從經論所得來的佛法,從利他中所完成自利的菩薩行,是糾正鬼化、神化的“人間佛教”。其基本思想與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一致,同樣強調“從人而發心修菩薩行,由學菩薩行圓滿而成佛”。只是在探求人間佛教的依據方面,太虛著重于大乘教義,而印順則從全部佛教思想的演化中去加以考察,認爲佛教本來就是在人間。他從《增一阿含經》文中所言“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受到啓發,深入挖掘印度原始佛教的思想精神,最終發現“佛”的教化,是現實人間,自覺覺他的大道,所以佛法是“人間佛教”,而不應該是鬼化、神化的。p,印順法師廓請了重重障蔽,佛法才重顯它的本義,而“人間佛教”的提法也因此而得以建立在可信的理論基礎上。顯然,印順法師把“人生佛教”進一步推進到“人間佛教”的境界,從而在更高的層次上完善了“人間佛教”的理論。

   1994年,印順以89歲的高齡巡走當年出家、學習、教書、受戒之地。到雪窦寺,以一束鮮花向太虛舍利獻上最誠摯的禮敬,到普陀山前寺普濟寺頂禮祖庭。

   20世紀50年代,印順的佛學思想逐漸對臺灣佛教界産生影響,80年代達到高峰。80年代中期,印順著作開始進入大陸,隨著對傳統佛教的反思和對當代佛教的重新建構,印順的思想,不僅在學理上而且在實踐上已越來越對當代中國佛教産生現實觀照和積極影響。

   從佛教思想的發展曆史來看,“人間佛教”本是佛陀時代就有的原始佛教的根本思想。“人間佛教”所主張的“學佛做人”,所提倡的“服務社會”、“替社會謀利益”等思想,是具有普遍意義。從現代佛教發展的趨勢看,一些國家、地區和佛教組織團體,都把積極人世和參與社會作爲其佛教活動的基本原則和明確追求。“人佛教”思想是由禅宗大師爲適應社會發展之需要而首先舉起的一面大旗,從學佛不忘救國的寄禅,太虛“人生佛教”的提出,到印順“人間佛教”理論的完善和今天“人間佛教”的實踐,不僅是禅宗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又一次創新,而且也有力地推動了中國近現代佛教的社會化發展,在客觀上起到了振興佛教的作用。宗六祖慧能創造性地發揚了達摩祖師之禅,在經曆了一次創造性轉換的佛教——南宗禅之後,又經過宋元明清的充實和曆練,遂成爲中國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佛教宗派。它的發展、改革決定了中國佛教的走向;它的出現,是佛教中國化的開端,使中國佛教擺脫了印度佛教的束縛,形成了符合中國文化特色,吸引並接納中國文人、勞動大衆參與的新興佛教體系,從而使其有條件成爲具有中國人文情懷的新興宗教。近代佛教的改革,是以禅宗爲代表的印度佛教中國化、人世化趨向的進一步發展。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佛教終于完成了由出世到人世、由宗教到現實、由佛國到人間的重大改革,徹底改變了佛教的禅迷觀念和理論導向。特別是寄禅、太虛、印順及其理論與實踐,更是構成了近現代佛教改革的叁個時代,對推進我國佛教的轉型,以適應現代社會的科學發展、現代人的生活實際和心裏狀態,均具有積極意義。“人間佛教”,是佛教爲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海峽兩岸廣大佛教缁素的共識。

《“人間佛教”轉型與禅宗在中國近現代佛教中的地位和作用(印順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