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之中。
太虚把他的“人生佛教”理论推向世界。1928年,太虚开始了他的西行,经西贡、新加坡、埃及抵达法国,发表了《西来讲学之意趣》,“佛学与科学哲学及宗教之宗同”、“佛学之源流及其新运动”等演讲。他在巴黎发起创办世界佛学院,并任院长,其办院的宗旨是:“昌明佛学,陶铸文化,增进人生之福慧,达成世界之安乐。”太虚在欧洲期间,还到英国、比利时、德国讲学,后又赴美讲学,在历时8个多月的佛旅中,在向欧美传播中国佛学的同时,也使中国佛学走向了世界。
太虚倡导的“人生佛教”,在当时就引起了强烈反响,虽然在他那个时代难以建设人间净土,但这对近现代中国佛教却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太虚以后的佛教可以说正是一步步走上了“人间佛教”的道路。当代海外推行的人生佛教、国内提倡的人间佛教,皆与太虚大师的现代佛教理论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三、“人间佛教”理论的完善与实践
印顺(1906---2005),浙江海宁人,俗名张鹿芹,20岁时读冯梦桢《庄子序》:“然则庄人,郭注,其佛法之先驱耶
”由此引起探索佛法的兴趣。1930年出家,受具足戒于圆瑛长老。先后在厦门南普陀寺、闽南佛学院、武昌佛学院、汉藏教理院求法,并用大量的时间、精力阅读《大藏经》,为日后的佛学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1947年,太虚大师圆寂,印顺被推举担任《太虚大师全书》主编。1952年,接任《海潮音》杂志社社长,太虚创立并发行了30多年的《海潮音》杂志,得以重振以往重要功能。1965年,印顺接受中国文化院聘请,出任哲学系教授,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进人大学任教的出家法师。1971年,出版《中国禅宗史》一书,受到日本佛教界的高度重视,被日本大正大学授予博士学位。
印顺法师学优行粹,著名学者郭朋先生把他与东晋著名高僧道安相提并论,说他是“佛教思想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伟人”。印顺精研三藏,着眼于佛法之全体,推其原始以察其终要,孜孜不倦,实践着学佛的初衷,“对佛法真义来说,我不是顺应的,是自发的去寻求,去了解,去发见,去贯通,化为自己不可分的部分……随自己夙缘所可能的,尽著所能尽的努力”,为佛弟子树立实践菩萨行的典范。先后在台湾创立妙云三若、福严精舍、慧日讲堂等弘法道场,组成了“国际文教奖学基金会”,并在菲律宾、马尼拉、日本等地弘法。
印顺曾追随太虚办学,又系统地读过太虚的著作,所以他的佛学思想深受太虚影响,积极宣传“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继承太虚的“非鬼化”的人生佛教,进一步非天化的给以理论的证明,其从经论所得来的佛法,从利他中所完成自利的菩萨行,是纠正鬼化、神化的“人间佛教”。其基本思想与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一致,同样强调“从人而发心修菩萨行,由学菩萨行圆满而成佛”。只是在探求人间佛教的依据方面,太虚着重于大乘教义,而印顺则从全部佛教思想的演化中去加以考察,认为佛教本来就是在人间。他从《增一阿含经》文中所言“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受到启发,深入挖掘印度原始佛教的思想精神,最终发现“佛”的教化,是现实人间,自觉觉他的大道,所以佛法是“人间佛教”,而不应该是鬼化、神化的。p,印顺法师廓请了重重障蔽,佛法才重显它的本义,而“人间佛教”的提法也因此而得以建立在可信的理论基础上。显然,印顺法师把“人生佛教”进一步推进到“人间佛教”的境界,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完善了“人间佛教”的理论。
1994年,印顺以89岁的高龄巡走当年出家、学习、教书、受戒之地。到雪窦寺,以一束鲜花向太虚舍利献上最诚挚的礼敬,到普陀山前寺普济寺顶礼祖庭。
20世纪50年代,印顺的佛学思想逐渐对台湾佛教界产生影响,80年代达到高峰。80年代中期,印顺著作开始进入大陆,随着对传统佛教的反思和对当代佛教的重新建构,印顺的思想,不仅在学理上而且在实践上已越来越对当代中国佛教产生现实观照和积极影响。
从佛教思想的发展历史来看,“人间佛教”本是佛陀时代就有的原始佛教的根本思想。“人间佛教”所主张的“学佛做人”,所提倡的“服务社会”、“替社会谋利益”等思想,是具有普遍意义。从现代佛教发展的趋势看,一些国家、地区和佛教组织团体,都把积极人世和参与社会作为其佛教活动的基本原则和明确追求。“人佛教”思想是由禅宗大师为适应社会发展之需要而首先举起的一面大旗,从学佛不忘救国的寄禅,太虚“人生佛教”的提出,到印顺“人间佛教”理论的完善和今天“人间佛教”的实践,不仅是禅宗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又一次创新,而且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现代佛教的社会化发展,在客观上起到了振兴佛教的作用。宗六祖慧能创造性地发扬了达摩祖师之禅,在经历了一次创造性转换的佛教——南宗禅之后,又经过宋元明清的充实和历练,遂成为中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佛教宗派。它的发展、改革决定了中国佛教的走向;它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开端,使中国佛教摆脱了印度佛教的束缚,形成了符合中国文化特色,吸引并接纳中国文人、劳动大众参与的新兴佛教体系,从而使其有条件成为具有中国人文情怀的新兴宗教。近代佛教的改革,是以禅宗为代表的印度佛教中国化、人世化趋向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佛教终于完成了由出世到人世、由宗教到现实、由佛国到人间的重大改革,彻底改变了佛教的禅迷观念和理论导向。特别是寄禅、太虚、印顺及其理论与实践,更是构成了近现代佛教改革的三个时代,对推进我国佛教的转型,以适应现代社会的科学发展、现代人的生活实际和心里状态,均具有积极意义。“人间佛教”,是佛教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海峡两岸广大佛教缁素的共识。
《“人间佛教”转型与禅宗在中国近现代佛教中的地位和作用(印顺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