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多元信仰對人間佛教的挑戰(吳妙琴)▪P2

  ..續本文上一頁教神互存共容,實際上不少民俗神已進入當地的佛教神系。

  佛教雖是外來宗教,但是進入中國後,很快開始其本土化進程,從傳統民間信仰中吸收養料。這樣以來,民間信仰增加了佛教的功利性和世俗性的色彩,如民間信仰不太關注彼岸世界而更關注現世功利。爲了滿足信衆的要求,佛教精英們不僅把民間的神祗編入自己的靈譜系,還竭力把本派神靈的功能無限擴大,並努力宣傳其“靈驗”性,像觀音,因其有慈悲之心,能觀世間一切不平之音,且化身極多,能同時滿足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的人們的各種需要而受到人們的普遍崇拜。

  由此可見,民間信仰對人間佛教的影響不可小觑,人間佛教在發展的過程中適應社會做出必要調整固然無可厚非,但是要注重保持人間佛教的本色,積極發展自身理論與時間以最積極的姿態“化人間”。

  (叁)、發展強勢的基督教的挑戰

  根據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的趙鼎新教授找到的統計資料,中國基督教信仰人士的增長在解放初期爲85萬。建國後,特別是經過“文化大革命”對宗教生活得破壞,到八十年代初,中國基督教信仰人士還是到達了300萬,這一數據相對于解放初期已經翻了叁倍以上。目前,即使是“中國基督教叁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下的教會的信衆已經達到2000多萬,根據網上估計,中國基督教信仰人士更是達到了8000—13000萬之衆,更有甚者,基督教在中國的發展形勢更是方興未艾、如火如荼。更需要警醒的是,基督教信仰不同于傳統中國的儒家思想,它是一種零和宗教,具有極強的排他性,即一個人如果信仰了基督教,就不可能接受其他文化作爲自己的精神依托,更令人擔心的是,當代在中國傳播基督教的宗教人士,越來越多是在西方接受過專業的神學教育的人,他們對于《聖經》的讀解及其傳道的方式、方法所達到的水平,很容易使一般大衆接受基督信仰,並沈潛其中而“不能自拔”。

  當然,佛耶之爭由來已久,特別是自明朝末年基督教傳教士入華開始,這場爭論似乎未曾平息過,基督教借助西方列強擴張勢力作爲後盾。向衰退中的中國佛教大肆傳播福音,引領人們皈依基督教,以顯示其強勢的宗教文化。盡管因此激起現代佛教複興運動,但是仍然對以佛教爲代表的中國本土宗教文化産生極大沖擊,在全球化得背景下,西方基督教對中國的社會生活和宗教文化影響力仍然在與日俱增,因此,佛教和基督教之間的對抗和沖突也很可能會與日俱增,人間佛教必須有充分的應戰准備。

  叁、來自佛教內部的挑戰

  近年來,人間佛教獲得較快的發展。不但爲禅宗、淨土宗所持,也爲天臺、華嚴等其他漢傳佛教的教派認同,雖然人間佛教既非一個新的宗教,也非佛教的一個派別,但已是被整個中國佛教界所認同的一種發展取向,而且呈現多樣化繁榮發展的趨勢。這種多樣化一方面固然是體現了人間佛教锲理锲機的原則,展現了人間佛教在當代中國的繁榮。但另一方面又不免魚龍混染、泥沙俱下,出現了一些背離人間佛教本旨的不良取向,如從佛教神秘主義倒退到鬼神佛教、政治化、慈善化的片面發展等等,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人間佛教的正常發展。

  (一)、佛教原教旨主義、神秘主義,倒退到鬼神佛教

  印度佛教是在與婆羅門教及沙門思想作鬥爭中發展起來的,當時許多佛門弟子是由婆羅門教信仰轉過來,婆羅門教的天神觀念及其思維品質難以根除,加上對佛陀的強烈崇拜,便習慣于將佛陀理解爲神。佛陀形象的天神化,使人間對佛的智慧、言行的信仰在佛滅後便以婆羅門教的信仰形式代替並流行起來,典型表現爲對祭祀、咒術、苦行方式的信仰。這樣以來,雖然沒有完全背離佛陀的教導,但從此佛教就帶上神化和巫化的因素,在佛教史上逐漸蔓延開來。

  傳入中國之後,中國的封建統治者以佛教爲神道設教的一部分,以愚化百姓,加強政府的統治,使得神化、出世化的佛教成爲統治者的意旨而獲得合法性。再加上科學技術水平的限製,許多基本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得不到理性的解釋,從而使鬼神化的佛教成爲現實,使經忏佛事成爲佛教政治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于此,人問佛教的發展更應該遵循太虛大師的教誨,力求擺脫鬼神之教、死人之教的汙名,倡導以改善現實人生爲基本宗旨的人生佛教,在佛教界繼續推動教理、教製、教産“叁大革命”,爲推動中國佛教走出低谷,實現適應時代進步的轉型指明方向。

  (二)、對人間佛教的片面發展

  星雲大師在《如何建設人間佛教》的演講中將人間佛教的思想綱要概括爲六點:一是建設生活樂趣的人間佛教;二是建設財富豐足的人間佛教;叁是建設慈悲道德的人間佛教;四是建設眷屬和敬的人間佛教:五是建設大乘普濟的人間佛教;六是建設佛國淨土的人間佛教。可見,人問佛教的建設應該是全面的、寬泛的,可以囊括財富、家庭、道德、事業等多方面,最終獲得圓滿的收益。然而,現今人間佛教的發展卻有偏重于政治化、強化慈善功能等傾向。

  佛教自創立之日起,就以遠避塵囂、厭棄人生爲標志。佛陀此一遠離政治、脫離塵世的原則,後來一直爲其弟子所繼承,成爲印度佛教的一大傳統。佛教傳入中國之後,由于中國的社會曆史條件與古代印度多有差別,因此,印度佛教超脫、清靜的傳統也逐漸發生了變化。以王道政治爲核心的社會製度是中國佛教世俗化、政治化的一個重要因素。

  到了當代,中國佛教組織雖初現“社會團體”特征,但仍殘留著很濃厚的行政性,強調了國家對宗教的“指導”功能。宗教組織的行政性正是體現了國家的監控,各級佛協和寺廟進行“屬地化管理”,實際上要受同級宗教行政部門的領導。佛協與寺廟也有某種上下屬的行政關系,實際上是由當地佛協委派寺院主持的。在這樣的體製下,人間佛教的發展中不可避免會出現一些過度政治化的傾向並又表現在組織體製上的行政化,作風上的官僚化等等。

  佛教的慈善功能亦然。佛教的慈善傳統由來以久,且有較完備的形式和成熟的製度支撐,比如早期的僧祗粟、寺庫、解典庫、無盡藏院,後來的悲田院、養病坊、施藥院等等,都在中國的慈善史上起過重要的作用。在人問佛教應對現代化的過程中,重視使佛教事業化,將入世的普濟宗旨落實于具體的濟世事業中,在濟世的事業中深入大衆,進一步使得佛教流向社會,使佛教人間化。佛教界常用的“我佛慈悲”“善哉善哉”等都有明顯的慈善導向,很容易讓人誤解爲佛教就是從事慈善事業的宗教。熱心社會慈善事業,既是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也是人間佛教的重要內容,但我們也應該明確,人間佛教要做的不僅僅是這些。換言之,人間佛教對社會的關懷,不僅僅是物質和金錢方面的慈善救助,而應在佛學理論的創新、佛學如何實現與科學知識的結合等方面的探討。

  (叁)、人間佛教自身發展中的庸俗化、拜金主義等不良傾向

  伴隨著西方個人主義思潮和市場經濟浪潮的發展,人間佛教在其面向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也難免受到市場化、商業化趨勢的影響而變形變質,崇高、莊嚴、純淨的佛教就免不了受汙染,自身發展中出現庸俗化、拜金主義等不良傾向。

  對于人間佛教的庸俗化發展現狀,很多學者已經進行大量闡述。如宏印就對臺灣佛教的庸俗化發展現象進行較爲透徹的闡述,他指出現今的不同派別,演變到彼此門戶森嚴,山頭色彩,各擁地盤,互不往來,道場子孫化私有化,喪失佛製十方道場的精神,道場寺院功利商業氣息越來越濃。如果寺院道場沒有修道的氣氛與情操,宗教精神迷失,走入商業氣息,完全“俗化”,佛教前途真是堪憂!宏印身爲佛門中人都發出如此慨歎,人間佛教發展的各中問題可見一斑。

  當然,人問佛教自身發展中存在的一個局限是僧衆的文化素質水平的低下,除了偶有高僧大德之外,許多僧尼的文化素質偏低,爲衣食之計而投靠佛門,沒有能力去研究佛教典籍,使佛教典籍在很大程度上成爲寺院的供奉品和擺設品。20世紀以來,僧侶佛教知識貧乏,戒律松弛,僧尼的道德素質整體水平令人擔憂。當今社會,物欲橫流,僧侶是踐行佛教教義的主體,他們的素質總體水平不高,修養不夠,也使他們更容易受世俗的“金錢萬能”、“唯金是圖”等取向影響,進而走上與佛國淨土的根本宗旨完全背道而馳的拜金主義道路。

  四、結語

  在全球化浪潮影響下,人間佛教必然會遇到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這種機遇一方面可以增強人間佛教與其它宗教、非宗教的交流和對話,取長補短,朝著更完善的方向發展,但另一方面也會帶來衆多複雜的問題,給人問佛教的發展帶來嚴峻的考驗。無論是來自非宗教信仰還是其它宗教信仰抑或是佛教內部的挑戰,人問佛教若應對不當,都可能變成沈重的負擔,威脅其自身的健康發展。爲求穩步前進,人間佛教著實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第四屆宗教社會科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大學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2007年版。

  《佛教人間關懷的向度》,高雄淨心文教基金會1996年版。

  《遊心法海六十年》,臺北:正聞出版社1985年版。

  德裏達、瓦蒂莫編:《宗教》,杜小真譯,香港道風書社2005年版。

  方立天、學愚主編:《佛教傳統與當代文化》,中華書局2006年版。

  佛源主編:《大乘佛教與當代社會》,東方出版社2003年版。

  覺繼、學愚主編:《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中華書局2007年版。

  覺醒主編:《佛教與現代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

  賴永海:《中國佛教文化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梁漱溟:《唯識述義·初版序言》,《梁漱溟全集》第一卷。

  林國平:“關于中國民間信仰研究的幾個問題”,《民俗研究》,2007年第1期。

  路遙等:“民問信仰與中國社會研究的若幹學術視角”,《山東社會科學》,2006年第5期。

  麻天祥:《20世紀中國佛學問題》,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深圳大學國學研究所主編:《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東方出版社1986年版。

  王宏剛:“新時期民間信仰研究的宗教學價值”,《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

  王樹人:“後現代話語和視野下的宗教問題”,《世界哲學》,2007年第3期。

  王燕琴:“民問信仰對中國宗教發展的影響”,《宗教學研究》,2006年第3期。

  韋伯:《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人民日報出版社2007年版。

  吳言生等主編:《佛教與基督教對話》,中華書局2005年版。

  楊朝明:《儒家文化面面觀》,齊魯書局2000年版。

  楊慶壟:《中國社會中的宗教》,上海人民出版2007年版。

  姚南強:《宗教社會學》,東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印順:《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

  印順:《中國佛教史略》

  袁辛奮、胡子林:“邪教:新興宗教的極端表現”,《學術交流》,2004年第10期。

  袁益娟:“馬克思主義宗教觀與馬克思主義無神論關系刍議”,《新疆師範大學學報》,2008年第l期。

  張傳開等:《宗教·科學·迷信》,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趙鼎新:“強勢基督教文化下儒家文化及中國宗教的困境和出路”,該文爲趙鼎新教授在華東師範大學的講座論文。

  廚鴻主編:《科學無神論教育研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論多元信仰對人間佛教的挑戰(吳妙琴)》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