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多元信仰对人间佛教的挑战(吴妙琴)▪P2

  ..续本文上一页教神互存共容,实际上不少民俗神已进入当地的佛教神系。

  佛教虽是外来宗教,但是进入中国后,很快开始其本土化进程,从传统民间信仰中吸收养料。这样以来,民间信仰增加了佛教的功利性和世俗性的色彩,如民间信仰不太关注彼岸世界而更关注现世功利。为了满足信众的要求,佛教精英们不仅把民间的神祗编入自己的灵谱系,还竭力把本派神灵的功能无限扩大,并努力宣传其“灵验”性,像观音,因其有慈悲之心,能观世间一切不平之音,且化身极多,能同时满足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人们的各种需要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崇拜。

  由此可见,民间信仰对人间佛教的影响不可小觑,人间佛教在发展的过程中适应社会做出必要调整固然无可厚非,但是要注重保持人间佛教的本色,积极发展自身理论与时间以最积极的姿态“化人间”。

  (三)、发展强势的基督教的挑战

  根据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赵鼎新教授找到的统计资料,中国基督教信仰人士的增长在解放初期为85万。建国后,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对宗教生活得破坏,到八十年代初,中国基督教信仰人士还是到达了300万,这一数据相对于解放初期已经翻了三倍以上。目前,即使是“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下的教会的信众已经达到2000多万,根据网上估计,中国基督教信仰人士更是达到了8000—13000万之众,更有甚者,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形势更是方兴未艾、如火如荼。更需要警醒的是,基督教信仰不同于传统中国的儒家思想,它是一种零和宗教,具有极强的排他性,即一个人如果信仰了基督教,就不可能接受其他文化作为自己的精神依托,更令人担心的是,当代在中国传播基督教的宗教人士,越来越多是在西方接受过专业的神学教育的人,他们对于《圣经》的读解及其传道的方式、方法所达到的水平,很容易使一般大众接受基督信仰,并沉潜其中而“不能自拔”。

  当然,佛耶之争由来已久,特别是自明朝末年基督教传教士入华开始,这场争论似乎未曾平息过,基督教借助西方列强扩张势力作为后盾。向衰退中的中国佛教大肆传播福音,引领人们皈依基督教,以显示其强势的宗教文化。尽管因此激起现代佛教复兴运动,但是仍然对以佛教为代表的中国本土宗教文化产生极大冲击,在全球化得背景下,西方基督教对中国的社会生活和宗教文化影响力仍然在与日俱增,因此,佛教和基督教之间的对抗和冲突也很可能会与日俱增,人间佛教必须有充分的应战准备。

  三、来自佛教内部的挑战

  近年来,人间佛教获得较快的发展。不但为禅宗、净土宗所持,也为天台、华严等其他汉传佛教的教派认同,虽然人间佛教既非一个新的宗教,也非佛教的一个派别,但已是被整个中国佛教界所认同的一种发展取向,而且呈现多样化繁荣发展的趋势。这种多样化一方面固然是体现了人间佛教锲理锲机的原则,展现了人间佛教在当代中国的繁荣。但另一方面又不免鱼龙混染、泥沙俱下,出现了一些背离人间佛教本旨的不良取向,如从佛教神秘主义倒退到鬼神佛教、政治化、慈善化的片面发展等等,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人间佛教的正常发展。

  (一)、佛教原教旨主义、神秘主义,倒退到鬼神佛教

  印度佛教是在与婆罗门教及沙门思想作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当时许多佛门弟子是由婆罗门教信仰转过来,婆罗门教的天神观念及其思维品质难以根除,加上对佛陀的强烈崇拜,便习惯于将佛陀理解为神。佛陀形象的天神化,使人间对佛的智慧、言行的信仰在佛灭后便以婆罗门教的信仰形式代替并流行起来,典型表现为对祭祀、咒术、苦行方式的信仰。这样以来,虽然没有完全背离佛陀的教导,但从此佛教就带上神化和巫化的因素,在佛教史上逐渐蔓延开来。

  传入中国之后,中国的封建统治者以佛教为神道设教的一部分,以愚化百姓,加强政府的统治,使得神化、出世化的佛教成为统治者的意旨而获得合法性。再加上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许多基本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得不到理性的解释,从而使鬼神化的佛教成为现实,使经忏佛事成为佛教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此,人问佛教的发展更应该遵循太虚大师的教诲,力求摆脱鬼神之教、死人之教的污名,倡导以改善现实人生为基本宗旨的人生佛教,在佛教界继续推动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为推动中国佛教走出低谷,实现适应时代进步的转型指明方向。

  (二)、对人间佛教的片面发展

  星云大师在《如何建设人间佛教》的演讲中将人间佛教的思想纲要概括为六点:一是建设生活乐趣的人间佛教;二是建设财富丰足的人间佛教;三是建设慈悲道德的人间佛教;四是建设眷属和敬的人间佛教:五是建设大乘普济的人间佛教;六是建设佛国净土的人间佛教。可见,人问佛教的建设应该是全面的、宽泛的,可以囊括财富、家庭、道德、事业等多方面,最终获得圆满的收益。然而,现今人间佛教的发展却有偏重于政治化、强化慈善功能等倾向。

  佛教自创立之日起,就以远避尘嚣、厌弃人生为标志。佛陀此一远离政治、脱离尘世的原则,后来一直为其弟子所继承,成为印度佛教的一大传统。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由于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与古代印度多有差别,因此,印度佛教超脱、清静的传统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以王道政治为核心的社会制度是中国佛教世俗化、政治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到了当代,中国佛教组织虽初现“社会团体”特征,但仍残留着很浓厚的行政性,强调了国家对宗教的“指导”功能。宗教组织的行政性正是体现了国家的监控,各级佛协和寺庙进行“属地化管理”,实际上要受同级宗教行政部门的领导。佛协与寺庙也有某种上下属的行政关系,实际上是由当地佛协委派寺院主持的。在这样的体制下,人间佛教的发展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过度政治化的倾向并又表现在组织体制上的行政化,作风上的官僚化等等。

  佛教的慈善功能亦然。佛教的慈善传统由来以久,且有较完备的形式和成熟的制度支撑,比如早期的僧祗粟、寺库、解典库、无尽藏院,后来的悲田院、养病坊、施药院等等,都在中国的慈善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在人问佛教应对现代化的过程中,重视使佛教事业化,将入世的普济宗旨落实于具体的济世事业中,在济世的事业中深入大众,进一步使得佛教流向社会,使佛教人间化。佛教界常用的“我佛慈悲”“善哉善哉”等都有明显的慈善导向,很容易让人误解为佛教就是从事慈善事业的宗教。热心社会慈善事业,既是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也是人间佛教的重要内容,但我们也应该明确,人间佛教要做的不仅仅是这些。换言之,人间佛教对社会的关怀,不仅仅是物质和金钱方面的慈善救助,而应在佛学理论的创新、佛学如何实现与科学知识的结合等方面的探讨。

  (三)、人间佛教自身发展中的庸俗化、拜金主义等不良倾向

  伴随着西方个人主义思潮和市场经济浪潮的发展,人间佛教在其面向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也难免受到市场化、商业化趋势的影响而变形变质,崇高、庄严、纯净的佛教就免不了受污染,自身发展中出现庸俗化、拜金主义等不良倾向。

  对于人间佛教的庸俗化发展现状,很多学者已经进行大量阐述。如宏印就对台湾佛教的庸俗化发展现象进行较为透彻的阐述,他指出现今的不同派别,演变到彼此门户森严,山头色彩,各拥地盘,互不往来,道场子孙化私有化,丧失佛制十方道场的精神,道场寺院功利商业气息越来越浓。如果寺院道场没有修道的气氛与情操,宗教精神迷失,走入商业气息,完全“俗化”,佛教前途真是堪忧!宏印身为佛门中人都发出如此慨叹,人间佛教发展的各中问题可见一斑。

  当然,人问佛教自身发展中存在的一个局限是僧众的文化素质水平的低下,除了偶有高僧大德之外,许多僧尼的文化素质偏低,为衣食之计而投靠佛门,没有能力去研究佛教典籍,使佛教典籍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寺院的供奉品和摆设品。20世纪以来,僧侣佛教知识贫乏,戒律松弛,僧尼的道德素质整体水平令人担忧。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僧侣是践行佛教教义的主体,他们的素质总体水平不高,修养不够,也使他们更容易受世俗的“金钱万能”、“唯金是图”等取向影响,进而走上与佛国净土的根本宗旨完全背道而驰的拜金主义道路。

  四、结语

  在全球化浪潮影响下,人间佛教必然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种机遇一方面可以增强人间佛教与其它宗教、非宗教的交流和对话,取长补短,朝着更完善的方向发展,但另一方面也会带来众多复杂的问题,给人问佛教的发展带来严峻的考验。无论是来自非宗教信仰还是其它宗教信仰抑或是佛教内部的挑战,人问佛教若应对不当,都可能变成沉重的负担,威胁其自身的健康发展。为求稳步前进,人间佛教着实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第四届宗教社会科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2007年版。

  《佛教人间关怀的向度》,高雄净心文教基金会1996年版。

  《游心法海六十年》,台北:正闻出版社1985年版。

  德里达、瓦蒂莫编:《宗教》,杜小真译,香港道风书社2005年版。

  方立天、学愚主编:《佛教传统与当代文化》,中华书局2006年版。

  佛源主编:《大乘佛教与当代社会》,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

  觉继、学愚主编:《人间佛教的理论与实践》,中华书局2007年版。

  觉醒主编:《佛教与现代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

  赖永海:《中国佛教文化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梁漱溟:《唯识述义·初版序言》,《梁漱溟全集》第一卷。

  林国平:“关于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几个问题”,《民俗研究》,2007年第1期。

  路遥等:“民问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的若干学术视角”,《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麻天祥:《20世纪中国佛学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主编:《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

  王宏刚:“新时期民间信仰研究的宗教学价值”,《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王树人:“后现代话语和视野下的宗教问题”,《世界哲学》,2007年第3期。

  王燕琴:“民问信仰对中国宗教发展的影响”,《宗教学研究》,2006年第3期。

  韦伯:《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吴言生等主编:《佛教与基督教对话》,中华书局2005年版。

  杨朝明:《儒家文化面面观》,齐鲁书局2000年版。

  杨庆垄:《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上海人民出版2007年版。

  姚南强:《宗教社会学》,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印顺:《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

  印顺:《中国佛教史略》

  袁辛奋、胡子林:“邪教:新兴宗教的极端表现”,《学术交流》,2004年第10期。

  袁益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关系刍议”,《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l期。

  张传开等:《宗教·科学·迷信》,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赵鼎新:“强势基督教文化下儒家文化及中国宗教的困境和出路”,该文为赵鼎新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的讲座论文。

  厨鸿主编:《科学无神论教育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论多元信仰对人间佛教的挑战(吴妙琴)》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