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間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在不同性格、不同專業背景下的群體中共事。在活動中即可以發揮自己所長,又可以鍛煉個人的交際能力,團隊的配合能力。並且這種活動是可持續的長期的共事。這對于大多數的獨生子女的當代大學生來講無疑是難得的機會。
所以,針對當代大學生最繼續解決的心理問題或者說個性完善問題,且以“四攝”爲主要形式的在校公益活動是極爲可行的。
五、以“四攝”爲形式的在校公益活動的具體設計嘗試
上面論述了活動面向的受衆和活動意義的;下面筆者簡單地爲活動做一些具體的設計來嘗試規劃在校公益活動的具體實施內容。
在校公益社團的主要負責人應該是佛教界人士采取與校方合作的方式展開。主旨在于“完善在校大學生個性,提升生命價值”。整個在校公益社團的活動由佛教界人士策劃。但具體活動和細則是由社團團員進行設計和討論産生的。這樣即貼近了學生的現實生活,又是學生們切實可行的活動。這類活動避免刻板的填鴨概念教育和被動教育。又可以用行動來感知和體認生命,用行動來充實在校生活。在每個活動的主旨上有諸位負責人進行闡述和指導。
在時間上,主要針對大學生在校的近八個月生活時間。一年中除去寒、暑假和考試前的複習時間,恰好分成八個月,共四個主題內容,每個活動主題維持兩個月。(恰好是“四攝”四個主題,每個主題實施兩個月,共八個月份。活動多爲周六周日,但也可以進行每天都可進行的小型活動。具體活動時間由活動主題來限製。)兩個月實施一個主題的目的是爲了更好地將“四攝”的根本含義深入人心。並且將活動的持久性增強。每學年過後,繼而從第一個主題月繼續展開活動。如此循環。
例如:九月、十月的活動主題是“愛語”。學生入校,大家相互使用愛語,讓同學體認:尊重老師,尊重同學更是尊重自己。十一、十二月主題是“同事”。大家發揮專長,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活動任務。一月份活動停止,以便學生複習考試。至二月份寒假,在假期間將“愛語”和“同事”實施在家中。又如,向父母長輩踐行“愛語”,和同學長輩“同事”共同設計和開展春節活動。叁月、四月的主題活動爲“布施”,將寒假的經驗進行分享,將所得的收入進行有意義的投資。五月、六月主題爲“利他”。深入社會,開展更廣泛的活動。有了“愛語”、“同事”和“布施”的經驗體會,更好的完成社會性的“利他”。七月學生准備考試,至八月放假。九月重新開始“愛語”活動。如此循環。
具體的活動內容可以設計爲以下形式:
“愛語”,明確使用“愛語”的重要性。在生活中主動使用“愛語”活動。以影響他人習慣使用“愛語”爲標准。再有如“教師節”主動用“愛語”感謝老師,使用“愛語”,尊重所有勞動的付出者。讓自己不光成爲“愛語”的行動者,爭取做到成爲“愛語”的受益者。
“同事”,組織主題公益活動,由學生設計具體的活動細則。既要使活動有意義,而且要使活動切實可行。在活動中分工明確,各負其責。活動後進行必要的反思,以便更好地完勝公益活動。這些公益活動不一定要去社會中實踐,而應更多重視在校的公益活動。比如主動開展清潔校園等一些學生身邊的公益活動。活動成功的標准是活動的口碑好,切合學生實際,以學生爲主體,至而帶動身邊的同學主動參加到校內的公益活動。
“布施”,布施有財布施和法布施。財布施講求的是自覺自願,設計活動時應以金額單位小而起效快的活動。比如每日善捐“一毛錢”來解決學生身邊的問題。例如用善款來購買學習必須的資料等等。活動更要注重法布施,知識和智慧的共享。知識和智慧只有在共享的時候才是進步最快的時候。所以鼓勵同學進行內容豐富的法布施,比如“英語法布施”活動,進行智慧布施、知識布施。當然,活動更多地需要學生自主討論,自主設定。這樣才更貼近于學生實際生活。
“利他”,組織校外的主題活動。這個活動最需要佛教界人士的參與,設計和組織高質量的“利他”活動。比如到加護病房進行“義工”活動,到社區進行知識或者法律的普及活動。總之,“利他”活動要注重對學生生命價值的指導。讓學生在活動中反思生命,尋找社會價值體現。
假期中的“四攝”活動。每次開學進行假期“四攝”活動的交流。此交流即是對過去活動的總結,又是對新社員的一次實際教育。讓學生過更有意義的暑期生活。交流會有社團的負責人員組織策劃。
六、結語
由于時間的倉促,行文有些雜亂。下面筆者進行簡單的總結,以便大家對筆者觀點有一個清晰的了解。
由于在校大學生活是人生的重要轉折。所以針對當下大學生主要的心理問題和投射出來的大學生活分析,建立一種生命教育和輔助大學生完善個性的活動是當下急急所需。而現有的大學活動或者公益活動缺乏核心的成功的價值觀念,所以人間佛教的“仰止爲佛陀,完成在人格”思想完全可以承擔重則。而活動的內容可以從人間佛教中的“四攝”修行進行形式的設計。這種在校的公益社團活動可以簡單有效地彌補“後生活禅夏令營時間”的空缺,且能更深入有效的指導輔助在校大學生的個性完善和價值觀指導。所以,筆者試圖以“人間佛教”中的“仰止爲佛陀,完成在人格”爲思想核心,以“四攝”修行的形式爲設計的在校大學生公益社團活動來彌補這個空缺。並試圖解決在校大學生的生命教育和個性完善課程。啓文過于倉促,行文過于冗雜,勉爲投石問路之磚。希望能夠引起佛教界諸大明師善知識的注意,以期能夠早日實現這一重在輔導祖國未來人才人格個性的宏大工程。筆者力有不逮,行文潦草,還望諸大菩薩善知識海涵。
《以人間佛教中“四攝”爲指導(董家豪)》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