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荒谬的。再者,每个人都需要有群体归属感。个人价值的实现往往更多的部分体现在人的社会价值中。没有目标的选择不是可行的选择。
这些漠然或者放纵的选择无疑是要出偏差的。现实往往不是想象中那样美好。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人之八苦是每个人都要经历和感受的。于是,出现了学子中普遍的一个心理感受:郁闷!即一种普遍的挫败感!失落以及衍生出对真、善的怀疑。对于这种挫败感和衍生出来的心理状态分析如下:
1.无奈。过多的结果无法改变。过多的结果偏离预期。无论有没有主观的努力,结果是铁一般的冰冷。无奈地接受。
2.无聊。既然改变不了结果,主动性开始消磨。什么都不愿去做,做之前就预设了否定。生活变得越来越无聊。
由此衍生出来的心理问题和生活投射表现为:
1.学生离开家庭,开始社会生活。脱离了骄纵个我的家庭,无法面对社会中的不平等对待。现实和期待相差太远。许多事情往往不会按照自己的想象发展。以及社会阴暗面的接触。于是开始对社会公正进行怀疑。开始了对“真”的怀疑。
2.由于社会现实生活中交际的目的性增强,人在交往中渐渐迷失纯真。人人都需要掩饰。难以进行纯粹的交流。或者因为过于坚持自我,往往成为特立独行的人,与团体格格不入。对“善”的怀疑。
3.既然没有了真和善的标准就无从谈“美”,追求外在的美,忽视甚至诋毁内在的美。
不可否认以上的分析都很浅显。并且没有量化的数据。但是,这都是学生中最主流的心生(这些分析也来自笔者自身的学生生活和对周遭学友的生活反思,姑且算作第一手的分析对象)。分析是无止境的,但是这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模式,而只能在这些普遍的现象中找到共同的问题所在。所以,分析问题不能解决问题,分析问题是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提供可能。这里的分析只是为了更加凸显当代大学生急需的生命辅导。并且讨论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来帮助广大青年学子完成人格健全人格。
三、以“人间佛教”为思想指导,以“四摄”为形式指导的公益社团活动的可能性探讨
目从进入21世纪,公益活动亦然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公盖组织的数量也从过去的个位数发展到今天近千家。深入学校的公益活动也是数不胜数。但是,这些公益活动都有一些共同缺憾——即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思想指导。比如,按照各月都有国际公益活动:国际爱牙宣传日,国际电信日,爱心献血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在时间上都是流动性的,更重要的是彼此之间没有内容的关联。这样就没有一个突出的主导思想。最重要的是不能成为生命教育的思想指导。和完善学子人格个性的活动。
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是学佛必须从做人开始,立足点是实现人生,从人生的改善以至实现佛化的人间净土。其核心患想是:“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所以,无论是否是佛教徒,是否信奉佛教,首先的一步是先要做好“人”。即“人圆佛即成”。
人间佛教也是破除迷信,破除封建,破除避世的服务社会、人群的现代佛教。“人间佛教的意思,是表明并非人类去做神做鬼,或皆出家到寺院山林里去做和尚的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
赵朴初先生在回答“当今的时代,中国佛教向何处去?什么是需要我们发扬的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时指出“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以为在我们信奉的教义中应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等自利利他的广大行愿。《增一阿含经》说:“诸佛世尊,皆出人间”,揭示了佛陀重视人间的根本精神。《六祖坛经》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阐明了佛法与世间的关系。佛陀出生在人间,说法度生在人间,佛法是源出人间并要利益人间的。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就会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为社会主意现代化建设这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崇高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人间佛教的基本理路很难一言以蔽之,但是它主要的精神无疑就是“完成在人格”和“人圆佛即成”以及大乘佛法中的“自利利他”。这些主旨无疑都是可以为青年学子完善人格,确立人生目标,作为明晰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认可的思想指导。特为是可以为更广泛的非信众的青年佛子提供人生的种种可能和人格塑造。
所以,如果以人间佛教作为在校公益社团活动的思想指导无疑是有主线性和连贯性的。这就能够解决当下的诸多公益活动的那种主题散乱、活动时间不连续的缺点。更重要的是为青年学子提供生命教育的可能。这是以往任何一种公益活动都不能产生的作用。
四、以“四摄”为指导的公益活动与生活禅夏令营的区别
净慧法师提出的生活禅的宗旨是:“继承传统(契理),适应时代(契机),立足正法,弘扬禅学,开发智慧,提升道德,觉悟人生,祥和社会。”简单说就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而生活禅夏令营是活动时间是每年一届,时长大约是半个月左右。面向的是广大的青年佛子,或对禅文化感兴趣的青年群众(年龄多限制在40岁以下)。生活禅夏令营开展的项目大多围绕佛教生活而开展,地点多是在各大寺院。这样对于青年人群来讲接受面是有限的,并且对于青年人群来讲也不是人人都呵以接受佛教教理之内容。再者,许多年轻人是无法全盘接受佛教生活中的克己克欲原则。这无疑为参加生活禅夏令营设置了一定的门槛。而作为活动的时间来讲也太过短暂。许多参加过夏令营的营员在离开夏令营之后很难继续坚持清凉的生活。渐渐地也淡出了“不离世间觉”的生活状态。活动没有了连续性,效果自然就会大打折扣。最后,作为生活禅所设计的活动大多针对佛教思想的启迪,对无常无我的体认,缺少入世涉世的指导。或者总体来说生活禅夏令营的佛教色彩过于浓重而不能全面影响广大的学生群体。
针对以上的不足,大致总结为三点:1,受众过于狭窄,不能普世。2,内容过于专业,不够入世。3,时间过于短暂,不能保持连续性,势必减轻影响。
针对这三点笔者认为如果以人间佛教思想中主导,以“四摄”作为活动的主要形式来开展“在校大学生公益社团活动”则可以尽可能的降低这些不足。
首先面向的受众是广大的在校大学生。尢论受众是否接受佛教,首先活动提倡的是“个性完善”和“生命教育”。这两个广泛的人间意义即是人间佛教的主旨,也是当代大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立意无疑要广阔一些。
其次在活动的设计上开展的四摄内容中四个主题都是入世性极强的活动内容。四摄的内容是“布施,爱语,利他,同事”。针对四摄的修行内容来开展在校大学生公益活动的内容设计。这样设计活动无疑可以影响更广泛的青年学子,而不仅仅局限于青年佛子之间。以下加以论证:
“布施”即是奉献。现代青年学生多重视个我的所得,过于专注所得便忽视了对他人的奉献。没有奉献也就缺少了相互的交流,个性空间必然狭窄。个性必然缺憾。过于关注个我的所得也会变得欲壑难填。烦恼必然与日俱增。然而,奉献并不意味着失去,如果人人都讲奉献,无疑是一件互惠互利的事情,亦即“共赢”。“布施”亦是同情的开始,是人性之本。是善之本。设计关于“布施”内容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人格个性完善。拓宽学生的生活范围。增强学生交际的能力。是非常具有普世意义的活动。
“爱语”即是谦虚更是智慧。现代青年学生越来越多地使用自己的语言(例如网络上大量使用的“火星文”),然而这些语言除了凸显个我之外,都缺乏普遍的责任感和道德感。比如“人至贱则无敌”,“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等等。这些用语的大量使用只能增加青年学生相互之间的攻击和矛盾,并不能帮助个我来有益生活。所以使用“爱语”无疑是减少生活矛盾,净化心灵的必要条件。再者,“爱语”也是生活智慧的一种体现。真正智慧的人是不会自己给自己设置障碍的人。恶语伤人,损人损己。更不利于生活;由此可见,“爱语”不仅仅是种形式,更是需要施语者心地的一种良好“发心”。有如何的心灵就有如何的语言。“爱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恭谦自我,体谅他人。所以设计“爱语”活动无疑是培养青年学子恭谦心和智慧心的必要内容。
“利他”即是人的社会价值的体现。人的价值不简单的只是个我价值或者说个我的认同所构成的。更广意义上来说,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所以人更多的价值是社会认可赋予的。所以,完善个人价值就需要完善人的社会价值。作为青年学子来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长和天赋,这种个人价值比较是没有切实的可比性的。所以只比较个我价值或者只作自我价值肯定是不全面和苦恼的。所以作为青年学子要重视人的社会价值意义。并且在完善社会价值意义上来进而完善个我价值意义。所以“利他”活动也是公益活动的核心内容。更是完善人格个性的重要内容。
“同事”即是共事。共同处事是社会生活的特点。由于大学生活的特点,学生越来越远离集体生活,除去短短的上课时间,许多大学生都只生活在狭小的社交空间。甚至一个宿舍的同学都不能推心置腹的交往。如此以往,当这些学生进入社会后,很难想象他们将如何和公司单位的同事相处共事。更重要的是,没有这种集体意识的培养,更多的大学生很难在共事中为同伴着想,或者说很难配合共事。这对于广大学生进入社会工作来说无疑又是一个重大的阻碍。公益活动正是将不同专业、不同学院、不同性格的同学整合的一种共事活动。在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自己的特长来发挥作用,并且在这期…
《以人间佛教中“四摄”为指导(董家豪)》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