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以人間佛教中“四攝”爲指導(董家豪)▪P2

  ..續本文上一頁荒謬的。再者,每個人都需要有群體歸屬感。個人價值的實現往往更多的部分體現在人的社會價值中。沒有目標的選擇不是可行的選擇。

  這些漠然或者放縱的選擇無疑是要出偏差的。現實往往不是想象中那樣美好。無論時代如何發展,科技如何進步,人之八苦是每個人都要經曆和感受的。于是,出現了學子中普遍的一個心理感受:郁悶!即一種普遍的挫敗感!失落以及衍生出對真、善的懷疑。對于這種挫敗感和衍生出來的心理狀態分析如下:

  1.無奈。過多的結果無法改變。過多的結果偏離預期。無論有沒有主觀的努力,結果是鐵一般的冰冷。無奈地接受。

  2.無聊。既然改變不了結果,主動性開始消磨。什麼都不願去做,做之前就預設了否定。生活變得越來越無聊。

  由此衍生出來的心理問題和生活投射表現爲:

  1.學生離開家庭,開始社會生活。脫離了驕縱個我的家庭,無法面對社會中的不平等對待。現實和期待相差太遠。許多事情往往不會按照自己的想象發展。以及社會陰暗面的接觸。于是開始對社會公正進行懷疑。開始了對“真”的懷疑。

  2.由于社會現實生活中交際的目的性增強,人在交往中漸漸迷失純真。人人都需要掩飾。難以進行純粹的交流。或者因爲過于堅持自我,往往成爲特立獨行的人,與團體格格不入。對“善”的懷疑。

  3.既然沒有了真和善的標准就無從談“美”,追求外在的美,忽視甚至诋毀內在的美。

  不可否認以上的分析都很淺顯。並且沒有量化的數據。但是,這都是學生中最主流的心生(這些分析也來自筆者自身的學生生活和對周遭學友的生活反思,姑且算作第一手的分析對象)。分析是無止境的,但是這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問題沒有一個絕對的模式,而只能在這些普遍的現象中找到共同的問題所在。所以,分析問題不能解決問題,分析問題是爲了更好的解決問題提供可能。這裏的分析只是爲了更加凸顯當代大學生急需的生命輔導。並且討論一種切實可行的辦法來幫助廣大青年學子完成人格健全人格。

  叁、以“人間佛教”爲思想指導,以“四攝”爲形式指導的公益社團活動的可能性探討

  目從進入21世紀,公益活動亦然成爲一個熱門話題。公蓋組織的數量也從過去的個位數發展到今天近千家。深入學校的公益活動也是數不勝數。但是,這些公益活動都有一些共同缺憾——即沒有一個貫穿始終的思想指導。比如,按照各月都有國際公益活動:國際愛牙宣傳日,國際電信日,愛心獻血活動等等。這些活動在時間上都是流動性的,更重要的是彼此之間沒有內容的關聯。這樣就沒有一個突出的主導思想。最重要的是不能成爲生命教育的思想指導。和完善學子人格個性的活動。

  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是學佛必須從做人開始,立足點是實現人生,從人生的改善以至實現佛化的人間淨土。其核心患想是:“從人而學習菩薩行,由菩薩行修學圓滿而成佛。所以,無論是否是佛教徒,是否信奉佛教,首先的一步是先要做好“人”。即“人圓佛即成”。

  人間佛教也是破除迷信,破除封建,破除避世的服務社會、人群的現代佛教。“人間佛教的意思,是表明並非人類去做神做鬼,或皆出家到寺院山林裏去做和尚的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來改良社會,使人類進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

  趙樸初先生在回答“當今的時代,中國佛教向何處去?什麼是需要我們發揚的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時指出“對于第一個問題,我以爲在我們信奉的教義中應提倡人間佛教思想。它的基本內容包括五戒、十善,四攝、六度等自利利他的廣大行願。《增一阿含經》說:“諸佛世尊,皆出人間”,揭示了佛陀重視人間的根本精神。《六祖壇經》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如覓兔角”,闡明了佛法與世間的關系。佛陀出生在人間,說法度生在人間,佛法是源出人間並要利益人間的。我們提倡人間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淨化自己,廣修四攝、六度以利益人群,就會自覺地以實現人間淨土爲己任,爲社會主意現代化建設這一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崇高事業貢獻自己的光和熱。

  人間佛教的基本理路很難一言以蔽之,但是它主要的精神無疑就是“完成在人格”和“人圓佛即成”以及大乘佛法中的“自利利他”。這些主旨無疑都是可以爲青年學子完善人格,確立人生目標,作爲明晰個我價值和社會價值認可的思想指導。特爲是可以爲更廣泛的非信衆的青年佛子提供人生的種種可能和人格塑造。

  所以,如果以人間佛教作爲在校公益社團活動的思想指導無疑是有主線性和連貫性的。這就能夠解決當下的諸多公益活動的那種主題散亂、活動時間不連續的缺點。更重要的是爲青年學子提供生命教育的可能。這是以往任何一種公益活動都不能産生的作用。

  四、以“四攝”爲指導的公益活動與生活禅夏令營的區別

  淨慧法師提出的生活禅的宗旨是:“繼承傳統(契理),適應時代(契機),立足正法,弘揚禅學,開發智慧,提升道德,覺悟人生,祥和社會。”簡單說就是“覺悟人生、奉獻人生”。而生活禅夏令營是活動時間是每年一屆,時長大約是半個月左右。面向的是廣大的青年佛子,或對禅文化感興趣的青年群衆(年齡多限製在40歲以下)。生活禅夏令營開展的項目大多圍繞佛教生活而開展,地點多是在各大寺院。這樣對于青年人群來講接受面是有限的,並且對于青年人群來講也不是人人都呵以接受佛教教理之內容。再者,許多年輕人是無法全盤接受佛教生活中的克己克欲原則。這無疑爲參加生活禅夏令營設置了一定的門檻。而作爲活動的時間來講也太過短暫。許多參加過夏令營的營員在離開夏令營之後很難繼續堅持清涼的生活。漸漸地也淡出了“不離世間覺”的生活狀態。活動沒有了連續性,效果自然就會大打折扣。最後,作爲生活禅所設計的活動大多針對佛教思想的啓迪,對無常無我的體認,缺少入世涉世的指導。或者總體來說生活禅夏令營的佛教色彩過于濃重而不能全面影響廣大的學生群體。

  針對以上的不足,大致總結爲叁點:1,受衆過于狹窄,不能普世。2,內容過于專業,不夠入世。3,時間過于短暫,不能保持連續性,勢必減輕影響。

  針對這叁點筆者認爲如果以人間佛教思想中主導,以“四攝”作爲活動的主要形式來開展“在校大學生公益社團活動”則可以盡可能的降低這些不足。

  首先面向的受衆是廣大的在校大學生。尢論受衆是否接受佛教,首先活動提倡的是“個性完善”和“生命教育”。這兩個廣泛的人間意義即是人間佛教的主旨,也是當代大學生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立意無疑要廣闊一些。

  其次在活動的設計上開展的四攝內容中四個主題都是入世性極強的活動內容。四攝的內容是“布施,愛語,利他,同事”。針對四攝的修行內容來開展在校大學生公益活動的內容設計。這樣設計活動無疑可以影響更廣泛的青年學子,而不僅僅局限于青年佛子之間。以下加以論證:

  “布施”即是奉獻。現代青年學生多重視個我的所得,過于專注所得便忽視了對他人的奉獻。沒有奉獻也就缺少了相互的交流,個性空間必然狹窄。個性必然缺憾。過于關注個我的所得也會變得欲壑難填。煩惱必然與日俱增。然而,奉獻並不意味著失去,如果人人都講奉獻,無疑是一件互惠互利的事情,亦即“共贏”。“布施”亦是同情的開始,是人性之本。是善之本。設計關于“布施”內容的活動可以增強學生的人格個性完善。拓寬學生的生活範圍。增強學生交際的能力。是非常具有普世意義的活動。

  “愛語”即是謙虛更是智慧。現代青年學生越來越多地使用自己的語言(例如網絡上大量使用的“火星文”),然而這些語言除了凸顯個我之外,都缺乏普遍的責任感和道德感。比如“人至賤則無敵”,“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等等。這些用語的大量使用只能增加青年學生相互之間的攻擊和矛盾,並不能幫助個我來有益生活。所以使用“愛語”無疑是減少生活矛盾,淨化心靈的必要條件。再者,“愛語”也是生活智慧的一種體現。真正智慧的人是不會自己給自己設置障礙的人。惡語傷人,損人損己。更不利于生活;由此可見,“愛語”不僅僅是種形式,更是需要施語者心地的一種良好“發心”。有如何的心靈就有如何的語言。“愛語”的最終目的是爲了恭謙自我,體諒他人。所以設計“愛語”活動無疑是培養青年學子恭謙心和智慧心的必要內容。

  “利他”即是人的社會價值的體現。人的價值不簡單的只是個我價值或者說個我的認同所構成的。更廣意義上來說,人是具有社會屬性的。所以人更多的價值是社會認可賦予的。所以,完善個人價值就需要完善人的社會價值。作爲青年學子來說,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特長和天賦,這種個人價值比較是沒有切實的可比性的。所以只比較個我價值或者只作自我價值肯定是不全面和苦惱的。所以作爲青年學子要重視人的社會價值意義。並且在完善社會價值意義上來進而完善個我價值意義。所以“利他”活動也是公益活動的核心內容。更是完善人格個性的重要內容。

  “同事”即是共事。共同處事是社會生活的特點。由于大學生活的特點,學生越來越遠離集體生活,除去短短的上課時間,許多大學生都只生活在狹小的社交空間。甚至一個宿舍的同學都不能推心置腹的交往。如此以往,當這些學生進入社會後,很難想象他們將如何和公司單位的同事相處共事。更重要的是,沒有這種集體意識的培養,更多的大學生很難在共事中爲同伴著想,或者說很難配合共事。這對于廣大學生進入社會工作來說無疑又是一個重大的阻礙。公益活動正是將不同專業、不同學院、不同性格的同學整合的一種共事活動。在活動中,每個學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和自己的特長來發揮作用,並且在這期…

《以人間佛教中“四攝”爲指導(董家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