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師經法與人間佛教——程思
佛教本爲了生死之學,“從上古人出家。本爲生死大事。即佛祖出世。亦特爲開示此事而已。非于生死外別有佛法。非于佛法外別有生死。”藥師法正是一種立足于現前,解脫生死之大法。《藥師經》是佛教的基本經典之一,自古以來在民間的流傳就是非常廣泛的。而藥師經法在所有佛教的經典和法門當中又是比較特別的一種。釋迦牟尼佛爲解脫末法時代的衆生,特別開示了兩大法門:一爲度亡之門,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淨土;另一則是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利生之門,它特別注重衆生現生的利益和解脫,對于現代社會以及人類的發展狀態而言,藥師法門可以說是非常當機的一個法門。宏揚藥師經法,不論對于佛教本身(如構建人間佛教等)還是社會大衆(如養生保鍵,提升智慧等)皆有極大的利益。
一、藥師經法的相關問題
1、《藥師經》簡介
《藥師經》全稱《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亦稱《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藥師本願功德經》、《藥師本願經》等,屬于佛教中淨土宗的重要典籍之一。曆史上翻譯成漢文的《藥師經》共有5種,其中南北朝慧簡法師所譯的《藥師琉璃光經》已失傳,僅在古大藏經目錄中載有篇名。因此,實際傳下來的《藥師經》漢譯本只有4種:1、東晉帛屍梨蜜多羅譯的《佛說灌頂拔除罪過生死得度經》;2、隋達摩笈多譯的《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3、唐玄奘法師譯的《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4、唐義淨法師譯的《藥師琉璃光七佛如來本願功德經》。其中以玄奘法師所譯的《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最爲流行,以義淨法師所譯的《藥師琉璃光七佛如來本願功德經》最爲完整。而有關《藥師經》的注疏,有唐窺基撰的《藥師經疏》一卷;靖邁撰的《藥師經疏》一卷;神泰撰的《藥師經疏》一卷;遁倫撰的《藥師經疏》一卷;憬與撰的《藥師經疏》一卷;淨挺撰的《藥師經燈焰》一卷;靈耀撰的《藥師經直解》一卷;附梵文神咒;善珠撰的《藥師經鈔》二卷;亮汰撰的《藥師經纂解》四卷;新羅太賢撰的《藥師經古迹》二卷等。到了近代,1934年太虛法師在浙江甯波阿育王寺曾講過一次《藥師經》;1954年印順法師在臺灣省善導寺也講過一次;1981年演培法師又于新加坡佛教學院講過一次。他們3人各有弟子記錄成的《講記》出版。此外,1934年上海佛學書局出版了何培著的《藥師經旁解》。1990年11月,上海市佛教協會印出了金兆年、吳秋琴的《藥師經白話解釋》。1995年南懷瑾先生的講記《藥師經的濟世觀》出版。
2、近代佛教高僧大德對藥師經法的評價
對于藥師經法的偉大價值和深刻內含,近當代佛教界的高僧大德都是無比贊歎的。南懷瑾先生認爲:““藥師經”和“法華經”一樣,屬于大乘佛法中最上乘的秘密,是一切佛的秘密之教,不是普通密宗,是一切佛的最高秘密。”近代淨土宗大師印光法師在《藥師如來本願經重刻跋》亦寫到:“藥師如來本願經者,乃我釋迦世尊,憨念此界一切罪苦衆生,爲說藥師如來因中果上,利生之事實,爲究竟離苦得樂之無上妙法也。衆生果能發慈悲喜舍之大菩提心,受持此經此咒及此佛名號,推其功效,尚可以豁破無明,圓成佛道,況其余種種果位,種種福樂乎哉。”“須知藥師一經及與佛號,並其神咒,即釋迦藥師所得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凡至誠受持者,即是以佛莊嚴而自莊嚴也。故玉琳繡國師常持此經,及此佛號,以是禅教律淨之總持法門。故受持者或生淨琉璃世界或生極樂世界,待至豁破凡情,圓成聖智,則直契寂光,東西俱泯,而複東西曆然。隨願往生,則與彌陀、藥師同歸秘藏,是名諸,佛甚深行處。”近代律宗的弘一大師舉出了它的四大利益:“一、維持世法;二、輔助戒律;叁、決定生西;四、速得成佛”,並認爲“藥師法門甚爲廣大,上所述者(四大利益),不過是我常對人講的幾樣意思。”“藥師法門,惟是一乘速得成佛的法門。”筆者認爲從這些評價當中可以概括出兩點:一是藥師經法利益之廣,功德之大難以言說,惟證者可知;二是藥師經法內義甚深,直指成佛,非行者不能曉。
3、藥師佛法門與阿彌陀佛法門興衰之分析
從佛經上所指出的方位來看,藥師佛是屬于東方淨琉璃廿士界,而阿彌陀佛是屬于西方極樂世界,正好是兩個相反的方向。從《易經》的道理來看,東方主生長,而西方主消亡。藥師法門正爲利生之法門,注重衆生的現生利益;而阿彌陀佛的法門正是度亡之門,注重的是衆生死後的超脫。兩者本是生死平等,應該同樣的爲人們所重視。且藥師法門更重現實民生,由此理推之,藥師法門應該更加流行才是。但事實上,彌陀法門在民間的流行程度卻遠勝于藥師佛的法門。世人有不知藥師佛之名號者,但大多知道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那麼,何以會形成如此現狀呢
筆者曾就此疑問請教過一位修習淨土宗的出家人,彼以阿彌陀佛與此土衆生更加有緣答複于我。然此種答複並不能讓筆者完全滿意。
筆者認爲現代藥師法門不如淨土法門興盛主要有以下幾個重要原因:
首先,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重死而輕生”的觀念。“生者爲過客,死者爲歸人。”生只是人們在這個世界上的一個寄宿,死後才是人們最終的歸宿。因此人們更重視死後的世界而忽略了現世的修行。
其次,藥師法門主張現世修持既得到佛法的利益,而由于人們修持的程度不夠,很多人沒有得到他們所希望得到的,于是便反過來將這種怨恨,失望發泄在藥師經法上,認爲它不靈驗;而阿彌陀佛的法門是主張人們死後往升西方極樂世界,亡後之事少有人知道,人們便覺得很神秘,更易相信。南懷瑾先生亦認爲:“大家對這本經典,對這位佛(藥師佛),都沒有很誠懇的念,不像西方淨土的阿彌陀佛那麼誠懇。因爲阿彌陀佛究竟怎麼樣,搞不清楚,越搞不清楚的事,越有興趣相信。已經告訴你是“消災延壽”,稍微了解一點意思,你就難以相信了。”再次,對于一般大衆來說,小說,電視,電影也許是他們接觸最多的文化傳播方式了。現在的一些文藝作品,包括小說,電影等等對藥師佛佛號很少提及。而人們對阿彌陀佛的佛號早已經是耳熟能詳了。此亦是一大原因。
通過以上幾點的分析,我們就不難得出藥師,彌陀這兩大法門在當今社會盛衰的原因了。其實不論藥師彌陀,東方西方,一切平等,我們不用妄加分別,更不要強立高下。然而我們需要反思的是,西方淨土的弘揚,一向爲教界所重視,相關典籍可謂汗牛充棟;而東方藥師法門卻鮮少有人提倡,這方面的著述更寥寥無幾。這一現象會使得社會對佛教産生了越來越多的誤會,“認爲信佛但求來世快樂而不重視現世的人生,甚至認爲佛教乃逃避現實的宗教。近代佛教領袖太虛大師爲改變人們這種錯誤認識,曾大力提倡人間佛教,並親自講解過《藥師經》,認爲可以依藥師法門創建人間淨土。所以說,藥師法門的弘揚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二、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十二大願
佛教認爲,學佛之人,想要修行證果,了脫生死,必須發大願,行難行。發願時要把自己的身心投入進去,才能與法界相感應。“如果沒有行願,見地是不會徹底的;沒有真正的行願,修證功夫是不會進步的。但我們最易忽略的,就是行願這方面,”所以要真正從藥師經法中求得生死解脫,首先必須要認真體悟實踐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十二大願。這十二大願是: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耀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以叁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好,莊嚴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網莊嚴,過于日月。幽冥衆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
第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衆生有所乏少。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五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無量無邊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叁聚戒。設有毀犯,聞我名己,還得清淨,不墮惡趣。
第六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其身下劣,諸根不具,醜陋頑愚,盲聾喑啞,攣蹙背偻,白癞癫狂,種種病苦。聞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諸根完具,無諸疾苦。
第七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衆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我之名號,一經其耳,衆病悉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八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女人,爲女百惡之所逼惱,極生厭離,願舍女身。聞我名已,一切皆得轉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九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令諸有情,出魔胃網,解脫一切外道纏縛。若墮種種惡見稠林,皆當引攝置于正見,漸令修習諸菩薩行,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第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王法所錄,繩縛鞭撻,系閉牢獄,或當刑戮,及余無量災難陵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聞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
第十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饑渴所惱,爲求食故,造諸惡業。得聞我名,專念受持。我當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
第十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貧無衣服,蚊虻寒熱,晝夜逼惱。若聞我名,專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種種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寶莊嚴具、華鬓塗香、鼓樂衆伎,隨心所玩,皆令滿足。”
以上十二大願,每願皆有甚爲深廣之含義,限于篇幅,本文不展…
《藥師經法與人間佛教(程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