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間佛教中“四攝”爲指導——董家豪
一、大學生活——人生的重要轉折點
現當代的大學生活無疑是青年學子進入社會之前的生命緩沖區,3—4年的自主學習生活以及接近社會形態的集體生活,都是這一時期生活的主題。在完成將近10年的義務教育之後,學生們將進入一個不同與以往的學習生活。學習的目標從僅僅只是升學轉變成由自我爲主導的多重選擇。而個人的生活空間則突然被放大,脫離了家庭的管理和中學時期的學校的監督,生活突然有了更多可以選擇的方式。而作爲後青春期時代,學生開始更加注重對個體生命感受的關注,以及對人生價值的探索。在生活方式的選擇上開始凸顯自主性,從而在人格個性上開始成長。許多人在大學時期養成了終身難以改掉的習慣。這些習慣幾近成爲個體人格個性的標志。而不同人格個性的個體組成了一個個不同的集體,學生在校期間進行更多的跨交際圈的交際開始形成。個人的社交能力以及自我生活的創造力恰恰成爲學生人格個性舒展的可能。3—4年的時間打造出了學生個體人格的雛形。所以,大學生活無疑是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但是,正是由于環境的突變,以及作爲監督和管理學生角色的家長、老師漸漸淡出大學生生活,在學生個性成長以及人格完善的道路上缺少了必要的輔導和幫助。而社會形形色色的問題也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判斷和選擇。九年的義務教育也沒能塑造一個成功成熟的人生價值觀念。這些因素導致了學生們在心理成長上出現了諸多的問題,學生的人格個性良莠不齊,學生的人格個性無法完善。由此,作爲以解決人的生命問題特別是人的心理問題的佛教,更應當關注當下青年學子的心理成長問題。畢竟“仰止爲佛陀,完成在人格”,幫助青年學子健全人格是人間佛教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90年代以來,佛教在內地開始複興,越來越多的佛教活動開始出現。白1993年以來,主要面對大學生的河北趙縣柏林禅寺開展了生活禅夏令營活動,至今已經舉辦了15界。這引起了佛教界、學術界以及政界的普遍關注,尤其在京城學子中産生了廣泛的影響。內地許多寺院競相效仿。如2003年長安叁大寺院舉辦了“佛子夏令營”。2004年廣東南雄市蓮開淨寺舉辦了“菩提樹”夏令營。同年湖北黃梅四祖寺舉辦了首屆“禅文化夏令營”;05年各種“夏令營”、“清涼之旅”以及“無我茶會”等主要面對青年的現代弘法形式幾近二十家之多。“生活禅”夏令營充分利用媒體、積極參與社會的方式專門針對青年佛子進行“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的生活禅教育。筆者也有幸參加了2005年無錫靈山祥符禅寺舉辦的清涼之旅生活禅夏令營。
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這種啓蒙似的佛教教育形式雖然對青年佛子的思想是一種震撼和啓迪,但是由于活動的周期和針對的受衆範圍等等因素也産生了很多的不足和弊端。或者說,生活禅夏令營僅僅只是一個佛教的思想啓蒙教育,並不能徹底解決更多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和生命成長(當然,成長的主體是自我)。但即便是作爲青年佛子的道次第成長,夏令營也僅僅只能是一個開始,而不是貫穿始終的生命輔導。如何將這種有意又有益的佛教生活進行到底呢?或者說“後生活禅夏令營”的時間,我們如何繼續用佛教思想來幫助更多的青年學子“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呢?
本文希望通過探討現代大學生心理成長中出現的主要問題和對其生活狀態的分析,進而考察“人間佛教”通過組織大學校園內的公益社團活動,來輔導在校大學生(以及研究生)的心理成長和人格完善以及價值觀成長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二、現代大學生心理成長中出現的主要問題和其生活狀態分析
在經曆過九年義務教育之後,所有的大學生都被抽離了一個共同維系近九年的人生目標——升學。這對于習慣于聽從長輩安排的青年學子無疑要面對一個建構人生目標的問題。無論是短期還是長期的目標,青年學子都要自我獨立地選擇。但是這對生活經驗並不豐富的大學學子來說並不是件輕松容易的事情(其實,即便是普通人想爲自己的人生找到合適恰當的目標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即便不去設定自己整個生命的目標,也要爲自己叁、四年後進入社會作~個短期的人生建設目標。可惜的是,學校並沒有這方面的確切課程,而學生學習的所有學科也不會涉及這種指導。這是生命教育的缺失,亦是對人格個性教育的缺失。
面對人生目標選擇問題上,當代的大學生心理上大致出現了正面和負面的兩種心理狀態。需要注意的是,這兩種心態並不是指那種作爲學生的主體心理過程結果的確定性,而只是討論他們遇到問題時心理呈現的狀態,以及他們在生活中這些心理狀態的投射。
首先我們看看占比重比較大的負面心理狀態。人生失去目標,學生最明顯的負面心理反應就是“茫然”。中國的教育更注重的是知識性的教育,而非啓發式的教育;學生多是被動接受知識而非主動體認智慧。習慣填鴨式教育的中國大學生,創造力匮乏,變通性滯後。所以,當領路人突然消失的時候,學生往往迷失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這種心理狀態大致可以描述爲“茫然”。
茫然即生命沒有目標,人生道路失去了目的地。出現這種心理的原因大致是:
1.高考已經結束,經過一個放松的假期。而開學後發現距離畢業需要叁、四年時間。一時失去了一直慣有的目標感。投射出的生活狀態便是不知需要學什麼,不知需要做什麼。
2.基礎學科的學習脫離了實際生活。大學學習的初期多是學科的基礎學科。枯燥乏味,概念繁多。很多都是學習本專業的發展史,或者貌似和本專業內容無關的基礎學科。而整個社會低就業率也導致學生對所學專業的懷疑。“讀書無用論”業已許多學生的共識。投射出的生活狀態便是忽視基礎學科的學習,甚至不屑于學習。
3.社交生活開始多元化。但是自身並不能合理地做出選擇。投射在生活上表現爲兩種生活狀態:一種是沒有計劃和目標性地盲從于各種活動(包括校園生活內和社會上的社交活動)。
另外一種就是,不知如何選擇,幹脆選擇逃避集體生活,比如利用網絡來隔離現實生活。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許多青年學子由于自身素質和知識面的不同。面對學校生活和人生規劃問題的時候有更加積極的正面態度。這些正面的心理反應大致可以描述爲對于生命的積極的活躍思考,對于未來職業的計劃性。對于社會生活的主動地、適度地選擇。然而苦于沒有確切的指導,常常流于脫離現實可行性的計劃。甚至對理想的放棄。
職業不是生命的全部,生命的一部分叫做事業。僅僅設計了自己的職業是不夠的。生命有著更廣闊的空間,所以僅僅發展一個線性的生命是單調的。生命中應該有個貫穿始終的事業。這種廣義上的生命路線設計是需要有確定性的價值取向決定的。其中特別是社會價值意義的指導。易經有雲:“…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任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也就是說,人生不僅僅需要有生活質量的保證。更需要追求生命的社會價值並且將其推而廣之。這樣的人生才是“覺悟的人生”。
當然,人生沒有固定的模式。任何關于構建人生目標的輔佐都不能是僅僅設計出某種套路,這無疑拒斥了作爲問題主題的學生思考的主動性。也許應該爲青年學子提供種種社會人生的某種切身感受,更加明晰個我在社會價值意義上的體現,然後進行各種人生目標的分析,最後讓學子自己來選擇如何鎖定切合自己人生的目標。
正因爲人生失去了目標。人生的價值意義也開始變得模糊不清。面對這個問題,當代大學生同樣充滿了困惑。下面再分爲正負兩個方面來探討當代大學生心理成長中的一個主要的問題:價值觀的混亂。
茫然之久便是漠然。生命沒有了坐標,價值世界開始變得的恍惚。精神世界開始荒蕪,生活沒有了主題。學生被動地生活,使生命漸漸失去了明確的意義。不知如何改變或者幹脆順從這種茫然的狀態,心理漸漸開始疲憊。于是茫然變成了漠然的接納。這種負面的心理狀態大致分爲以下叁點:
1.漠然。既然生活沒有目標,並且沒有指導目標的開導和幫助。甚至沒有一個合理的可參考的目標。那麼就默默的接受這種無序。或者說是漠然面對生命價值意義整個問題的思考。于是投射到生活中久變成了混亂的、碌碌無爲的過活。生活變得得過且過。反正大家都是如此地活著。即便這樣的生活,自我也沒有感覺到生活的異樣。
2.放縱。人生得意需盡歡。今日有酒今朝醉。人生既然沒有固定的目標。生命的價值的表現又是多種多樣。那麼對于各種價值體驗與嘗試就是最好的方式。趁著年輕,我們無所謂犯錯誤。年輕是犯錯的本錢。于是,失去了標准,道德感淡漠,進而放縱自我的心理占據了絕大多數學生的心理模式。以上二者姑且作爲學生對個我價值問題的反映。
3. 無畏。自我。人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價值的個我性上,還有社會價值意義的反應。許多青年學子忽視社會價值的認同,封閉和無知的自我放縱。面對社會斑斓的生活,無所顧忌無所畏懼地嘗試各種社交活動。但是,太多的選擇等于沒有選擇。沒有人生觀的定位,沒有價值觀的指導,接納任何可能就是他們唯一的選擇。于是生活放蕩不堪。
學生價值取向的正面心態則是對各種價值的重估和體驗,勇于懷疑主流的被動的生活狀態,學會自我體認所有的生活形式。從中創造自我,完善個性。但是前面說過,沒有人生觀的定位和價值觀的指導,一切的選擇都會迷失,一切的心理反應都會扭曲。個體是群體的一部分,自由固然重要,但是自由是有相對性的。個我固然重要,但是遵守規則是自由的前提和實現自我的必要條件。沒有建立價值觀念就解構它是…
《以人間佛教中“四攝”爲指導(董家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