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現代性視野中的人間佛教(劉成有)▪P2

  ..續本文上一頁始出現。我們可以把它簡稱爲軸心期……在軸心期,首次出現了後來所謂的理智和個性……人們殚精竭慮地尋求人類能最和睦地共同生活、實行最佳統治管理的方法。”換言之,在那個時代人類開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來面對自己所生活的世界,超越和突破原始文化,並由此決定了今天世界上不同的文化形態。因此,不論地域、民族、時代等具體情況如何,理智的方法和道德的方式揭示著人類文明的康莊大道。這兩個方面不僅是文明初創時期現代性的核心要素,也是當今時代現代性的核心要素。理智的方法標志著人類主體追求自由過程中目的性與自主性的合一,道德的方式則標志著人類主體追求自由過程中個體性與群體性的合一。前者求“真”,要解決人生中死亡的迷茫;後者求“善”,要解決人類孤獨的困境。每個人都是他生活那個時代的“現代人”,一旦他思索生命的終極意義,就必然會涉及上述兩大問題。以此來考察佛教思想或佛教的人間關懷,會得到許多新的啓示。

  (一)佛教“理智的方法”。佛教運用理智的方法來面對我們生活世界的集中表現,主要在兩個方面:自由與自主。從曆史上看,佛教並不是消極避世的逃跑主義,反而始終體現著積極人世以實現生命超越的價值關懷。佛教倡導“以出世的心態,做人世的事業”,通過生命主體自身的努力思考與實踐,來實現生命主體的自由與解放。佛教的涅槃、解脫、得大自在等理論,實際上主要還是圍繞著生命超越而展開的分析。大致說來,佛教理智的方法包括自由的境界與實現自由的方法兩個方面。

  自由境界,佛教表述爲“得大自在”:遠離煩惱,身心自由,所作所爲,進退無礙。由于“自在”是諸佛及上位菩薩所具有的功德,所以佛也叫“自在人”。 《法華經·弟子授記晶》中說: “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 但是,要達到這樣的解脫境界,並非易事。佛教一直主張生命的解脫要依靠自己的力量,這就是佛教的自主觀。佛教的叁寶信仰,並不是相信佛陀有救贖的神力,而是相信佛陀以人身的形式完成了生命的超越,相信自己按照佛陀的教導也能夠實現生命的超越。佛陀的一生,也無非是實踐五戒、十善、四攝、六度的一生;僧尼的生活,也正是建立在“向佛陀學習”的人生實踐之上。沒有生命主體自身的正信、正知、正見、正行,不可能實現“得大自在”的人生解脫。這種思想體現在佛教發展的始終。佛教的生命觀,不是外因論,不是無因論,也不是偶因論,而是“自作業自受果”的生命承擔理論。自己的現在源自于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爲,自己的未來也完全取決于自己過去和當下的身、口、意叁業。這樣的目標,這樣的途徑,不正是一種理智的方法嗎

  

  (二)佛教“道德的方式”。佛教的根本特征在于對生命苦難的深刻體會。佛教基本理論中,不僅有對生老病死等生理方面痛苦的認知,也有對于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等人際關系方面無奈的觀察,更有對于生命所依賴的自然環境等各個方面因緣和合的深層分析。這些分析,由于涉及彼此不同的關系而彰顯出鮮明的道德特征。佛教道德的方式大致也包括兩個方面:和平與平等。前者體現爲慈悲爲懷、反對戰爭,後者則表現爲六道輪回、衆生平等。

  佛教的和平觀很可能源自于佛教初創時期佛陀對戰爭的反省, “戒殺”的戒條明確地把和平的訴求上升到了更爲全面的理性高度。面對當時印度社會的列強混戰與婆羅門信仰,釋迦牟尼深刻思考了生命的存在與意義,唱響了尊重生命的理性贊歌!貫穿在尊重生命之中的慈悲爲懷(慈悲心),幾乎成了佛教之爲佛教的標簽!在佛教看來,只要是戰爭,都是對于生命的蔑視與摧殘。有矛盾,有沖突,可以坐下來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解決。只要每一個生命主體認識到萬物的本質,淨化自己的內心以消除煩惱,爭鬥自然就會遠離生命。當然,爲了徹底實現人類的和平,消除人類唯我獨尊、以自我爲中心的執著,還需要確立更具理性的智慧心,把慈悲心和對生命價值的尊重推廣到一切生命當中,彰顯衆生平等的深刻含義。時時刻刻把衆生的幸福、自由放在心中,個體心性方面的道德超越又有何難

  因此,佛教悲智雙運體現出來的道德含義,說明佛教不是消極出世的空洞說教,而是引導衆生利人求善、追求世界和諧發展的指路明燈。

  借助軸心時代的概念而不是從啓蒙的角度理解現代性,進一步把握佛教乃至其他宗教中內在蘊藏的普遍價值,應該具有更爲現實的意義。每個人都是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的現代人,都要面對個體與群體、生存與死亡等諸多矛盾,但理性的方法和道德的方式卻具有永恒的文明特征。就此而言,具有“契理契機”雙重特征的人間佛教,無疑具有現代性的內涵。

  (本文爲國家杜科基金項目“我國少數民族中的佛道教在中國來來文化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爲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

  

  

《現代性視野中的人間佛教(劉成有)》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