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始出现。我们可以把它简称为轴心期……在轴心期,首次出现了后来所谓的理智和个性……人们殚精竭虑地寻求人类能最和睦地共同生活、实行最佳统治管理的方法。”换言之,在那个时代人类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自己所生活的世界,超越和突破原始文化,并由此决定了今天世界上不同的文化形态。因此,不论地域、民族、时代等具体情况如何,理智的方法和道德的方式揭示着人类文明的康庄大道。这两个方面不仅是文明初创时期现代性的核心要素,也是当今时代现代性的核心要素。理智的方法标志着人类主体追求自由过程中目的性与自主性的合一,道德的方式则标志着人类主体追求自由过程中个体性与群体性的合一。前者求“真”,要解决人生中死亡的迷茫;后者求“善”,要解决人类孤独的困境。每个人都是他生活那个时代的“现代人”,一旦他思索生命的终极意义,就必然会涉及上述两大问题。以此来考察佛教思想或佛教的人间关怀,会得到许多新的启示。
(一)佛教“理智的方法”。佛教运用理智的方法来面对我们生活世界的集中表现,主要在两个方面:自由与自主。从历史上看,佛教并不是消极避世的逃跑主义,反而始终体现着积极人世以实现生命超越的价值关怀。佛教倡导“以出世的心态,做人世的事业”,通过生命主体自身的努力思考与实践,来实现生命主体的自由与解放。佛教的涅槃、解脱、得大自在等理论,实际上主要还是围绕着生命超越而展开的分析。大致说来,佛教理智的方法包括自由的境界与实现自由的方法两个方面。
自由境界,佛教表述为“得大自在”:远离烦恼,身心自由,所作所为,进退无碍。由于“自在”是诸佛及上位菩萨所具有的功德,所以佛也叫“自在人”。 《法华经·弟子授记晶》中说: “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 但是,要达到这样的解脱境界,并非易事。佛教一直主张生命的解脱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这就是佛教的自主观。佛教的三宝信仰,并不是相信佛陀有救赎的神力,而是相信佛陀以人身的形式完成了生命的超越,相信自己按照佛陀的教导也能够实现生命的超越。佛陀的一生,也无非是实践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的一生;僧尼的生活,也正是建立在“向佛陀学习”的人生实践之上。没有生命主体自身的正信、正知、正见、正行,不可能实现“得大自在”的人生解脱。这种思想体现在佛教发展的始终。佛教的生命观,不是外因论,不是无因论,也不是偶因论,而是“自作业自受果”的生命承担理论。自己的现在源自于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自己的未来也完全取决于自己过去和当下的身、口、意三业。这样的目标,这样的途径,不正是一种理智的方法吗
(二)佛教“道德的方式”。佛教的根本特征在于对生命苦难的深刻体会。佛教基本理论中,不仅有对生老病死等生理方面痛苦的认知,也有对于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等人际关系方面无奈的观察,更有对于生命所依赖的自然环境等各个方面因缘和合的深层分析。这些分析,由于涉及彼此不同的关系而彰显出鲜明的道德特征。佛教道德的方式大致也包括两个方面:和平与平等。前者体现为慈悲为怀、反对战争,后者则表现为六道轮回、众生平等。
佛教的和平观很可能源自于佛教初创时期佛陀对战争的反省, “戒杀”的戒条明确地把和平的诉求上升到了更为全面的理性高度。面对当时印度社会的列强混战与婆罗门信仰,释迦牟尼深刻思考了生命的存在与意义,唱响了尊重生命的理性赞歌!贯穿在尊重生命之中的慈悲为怀(慈悲心),几乎成了佛教之为佛教的标签!在佛教看来,只要是战争,都是对于生命的蔑视与摧残。有矛盾,有冲突,可以坐下来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解决。只要每一个生命主体认识到万物的本质,净化自己的内心以消除烦恼,争斗自然就会远离生命。当然,为了彻底实现人类的和平,消除人类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的执著,还需要确立更具理性的智慧心,把慈悲心和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推广到一切生命当中,彰显众生平等的深刻含义。时时刻刻把众生的幸福、自由放在心中,个体心性方面的道德超越又有何难
因此,佛教悲智双运体现出来的道德含义,说明佛教不是消极出世的空洞说教,而是引导众生利人求善、追求世界和谐发展的指路明灯。
借助轴心时代的概念而不是从启蒙的角度理解现代性,进一步把握佛教乃至其他宗教中内在蕴藏的普遍价值,应该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每个人都是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现代人,都要面对个体与群体、生存与死亡等诸多矛盾,但理性的方法和道德的方式却具有永恒的文明特征。就此而言,具有“契理契机”双重特征的人间佛教,无疑具有现代性的内涵。
(本文为国家杜科基金项目“我国少数民族中的佛道教在中国来来文化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为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
《现代性视野中的人间佛教(刘成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