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怎麼樣學佛?

  

怎麼樣學佛?

  

思考題

  1、在學佛的過程中,我們應具足哪幾個要素?各自起到什麼作用?請一一說明。

  2、有些人認爲:“佛法自學就可以,沒必要去依止善知識。”這種觀點正確嗎?爲什麼?你是如何依止善知識的?

  3、爲什麼說發大心利他的話,自己也很容易成就?你對此有哪些體會?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前面從兩方面闡述了什麼是佛、什麼是法。尤其是佛法,指釋迦牟尼佛的八萬四千法門,它可攝于九乘法門、叁乘法門,或者分爲顯宗、密宗法要。這樣的佛法,大家一定要認識,不然,有些人趨入顯宗而不了解密宗,就認爲密宗的法不殊勝、不究竟,對此産生各種誹謗,這是非常不合理的。我們對任何一個事物,不了解之前絕不能輕易誹謗,否則,且不論佛教的因果如何可怕,單單是世間倫理也說不過去。英國文學家莎士比亞就講過:“千萬不可妄自評論你所不知道的道理,否則,你可能會用生命的代價,來補償你所犯過的錯誤。”

  佛法包括顯宗和密宗,只有將這二者圓融無違地修學,學佛才會很全面。不然,你只學習密宗,卻不了解顯宗;或者,只喜歡顯宗,而排斥密宗;又或,只接受顯宗的小乘法門,對大乘教法一概否定,這樣的學佛都不完美。因此,你如果自稱爲一個佛教徒,就要圓滿地修學佛法。就好比學習世間的知識,讀完小學、中學之後,只有再讀上去,才算是學業完整。所以,我們一定要全面地了解佛教。

  假如你想诋毀某個法門,至少也應先親自研究一番,看它的教義是否不合理。倘若真是如此,到時再誹謗也不遲。打個比方說,你看我錢包裏有些東西,但根本沒翻過,就斷言“錢包裏的錢全是假的”,這讓別人怎麼相信?如果你說“我是聽別人講的”,或者“我估計是假的”,那就極爲愚蠢可笑了。同樣的道理,不論是藏傳佛教、北傳佛教、南傳佛教,大家不要在不了解的情況下隨意诋毀,否則,除了有很大過失以外,只能說明你不認識佛教。

  那什麼是佛教呢?昨天也講了,佛教的教義歸納起來,是“諸惡莫作,諸善奉行”,在此基礎上再“自淨其意”,這就是所謂的佛教。以前我給很多有緣道友發過一張釋迦佛的唐卡,下面就附有這個偈頌。此偈雖然看似簡單,但涵蓋了佛教的全部教義,所以,你們千萬不要覺得它很好懂而輕忽了。

  今天我們繼續講,這樣的佛法怎麼樣修學。此問題從叁方面來闡述:一、依止善知識;二、發菩提心;叁、次第聞思修行。這叁個內容,可以說是修學佛法的叁個要訣。

  

(一)依止善知識

  大家要明白,學佛必須依止一位具有智慧、悲心、經驗豐富的善知識,否則,依靠自力想通達佛教的教義相當困難。世間人接觸不了知的領域,尚且需要一個引路人,如學知識要找老師,治病要找醫生,開車要找司機……那我們修學佛法時,善知識更是必不可少了。《法華經》也說:“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當然,在依止善知識之前,首先務必要觀察,要尋找一位有德行的人。如果你特別著急,剛聽到某人的名字,剛剛見到他,就認定他是善知識,馬上特別激動地去依止,這樣會比較草率。《事師五十頌釋》中講過,依止上師之前,師徒間要互相觀察六年或十二年。以前元帝忽必烈依止八思巴爲上師時,就很有智慧,他觀察六年後對上師說:“我觀察您六年了,現在確信您是一位具德上師,請收我爲徒吧!”八思巴回答:“你觀察了我六年,我也要觀察你六年。”

  可見,若要了解一位善知識,並不是一天兩天就夠了,必須要經過長期觀察。而且,你在觀察善知識時,不能以神通強、長相好、口才棒、財富多、威望高、名氣大爲衡量標准,關鍵要看他能否引導衆生斷惡行善。《大般涅槃經》中雲:“善知識者,能教衆生遠離十惡,修行十善。以是義故,名善知識。”若具足這個法相,這樣的善知識就可以依止。可是有些人並非如此,遇到一個上師就隨便依止,過兩天看他有許多過失,又開始極力誹謗,這種行爲非常不合理。不過,這就是末法時代的標志。

  有人或許認爲:“依止善知識是多此一舉,我自學佛經就可以了。”這種想法不正確。佛法不可能以自力來通達,自古以來的佛教曆史上,沒有一個人能以自力證悟。佛陀在《華嚴經》中亦雲:“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譬如漆黑暗室中的寶物,沒有燈光則無法照見,同樣,佛法中的甚深教義,若沒有具證善知識的開示,縱然你才華橫溢、智慧超群,也不可能通達,更無法趨入解脫正道。因此,有些人不要以爲自己很有智慧、很了不起,你若想修學真正的佛法,必須要依止一位善知識。

  在我的一生中,最幸運的有兩件事:一是遇到了佛法;二是依止了法王如意寶等很多具修證的善知識。錢財、名聲等虛幻不實的東西,自己雖然也得過很多,但這些都沒什麼意義,最有意義的就是這兩者。所以,大家在修行過程中,千萬不能舍棄善知識。《大寶積經》說過:“能舍惡知識,親近善知識,菩提道增長,猶月漸圓滿。”只有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我們相續中的菩提心、大悲心、信心、智慧,才會如初一到十五的上弦月般,越來越增上、越來越圓滿。因此,道友們有機會依止善知識時,一定要好好珍惜!

  

(二)發菩提心

  學習佛法最根本的就是發心。所謂發心,其實就是製定目標,比如你想前往拉薩,方向和目的地一定不能弄錯。佛法就像個超級市場,內容十分豐富、應有盡有,無論你是要發財、要治病、要解脫,在裏面都可以得到,而每個人最後所得的之所以不同,就是因爲各自的目標不一樣。我們作爲大乘行人,學佛時一定要利益衆生,千萬不能困于自利的發心。只要你把方向搞對了,有了大乘的發心,那麼成就一定很快。

  大乘的發菩提心,其實不僅爲藏傳佛教所重視,漢傳佛教也有許多這方面的教言。如印光大師言:“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發,如器受電,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業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中也說:“言多善,則莫若發廣大心……發大心,超過修行曆劫。”

  所以,以自利心修學佛法,即使有成就也不大,而只有發心爲利益一切衆生成佛,這種力量才不可思議。如今學佛的人有很多,但以利他心攝持的卻很少,正因爲他們最初的發心錯了,以致最後的果也不圓滿。就好比你只想呆在成都,不想前往拉薩,這種發心就把你限製在那兒了。因此,我們現在雖然是凡夫人,難免有自私自利,但只要有一個廣大的誓願,力量自然也就大了。

  如同臺灣的證嚴法師,雖然看起來瘦瘦的,似乎只是個普通的比丘尼,你在路上碰到了都不一定跟她打招呼。但因爲她的發心極爲廣大,所以力量非同小可。看到“慈濟”在全球的事業,當初很多人問她靠什麼力量,她回答說:“願大力就大。”可見,心的力量的確不可思議,《華嚴經》也說:“欲得一切佛,明淨智慧燈,應建弘誓願,速發菩提心。”要想獲得一切佛的智慧,就要先建立宏大的誓願,速速發起度化無邊衆生的菩提心。

  昨天有個人跟我說:“我要建立一個慈善機構,一定要利益衆生!”我試探她說:“這個還是很難吧,不是那麼容易吧?”但她的誓言很堅定,我見後也暗自高興。我們做利益衆生的事情,就要有這樣的心力,不能遇到一點點挫折就畏縮,發願力也變得越來越小,像分子、原子、原子核、誇克……最後就沒有了。其實只要你心夠堅強,任何困難、痛苦都可以轉變。有句格言說得好:“只要心能轉變,世間就可以變得美好。”因此,只要心能承受一切,就沒有面對不了的事。即使你這輩子做不成,那就下輩子;下輩子還不行,再下一輩子……就像佛陀在因地時多生累劫利益衆生一樣,只要有不退的誓願,最終一定能呈現出宏大的事業。

  有些人可能是接受過外道或小乘的原因吧,一直發不起大心來,甚至聽到大乘廣大的發心和行爲,就有點害怕、擔心、猶豫、困惑。實際上,這種心態是可以改變的,只要你經常串習利益衆生的念頭,這些就慢慢可以消失。其實不管你修哪一個法門,利他心都特別重要。現在有些學淨土宗的人,認爲自己往生就可以,其他衆生都不管。如果你有這種想法,那絕對無法往生。且不說藏傳“往生四因”中必須要有菩提心,就連漢傳的弘一大師也說過:“唯求自利的人,不能往生。”因此,求往生者一定要發菩提心。如果你能放下自私自利,一心一意幫助別人,勸人念佛、行善,即使自己積累的善根不多,來世也很容易往生。

  宋朝的王龍舒居士在《龍舒淨土文》中,就講過這樣一則公案:唐朝有個人叫房翥,有一天忽然死去,神識到了陰曹地府。閻羅王接見他時說:“你一輩子行持的善法不是很多,但因曾勸一位老人念佛,這個老人現已往生。以此功德,你也可以往生。”房翥說:“我發願要念一萬遍《金剛經》和朝五臺山,這兩個願沒有完成,現在還不想往生。”閻羅王說:“誦經、朝山固然是好事,但總不如早日往生好。”房翥沒有回答,閻羅王只好放他回到人間。(如果是我,肯定高興壞了,馬上選擇往生。)由此可見,勸人念佛往生的功德非常大。

  此文還引用《勸修西方偈》說[1]:“若能勸兩人念佛行善,超過自己精進的功德;勸十人行善,有無量的福德;勸千百人行善,是真正的菩薩;勸…

《怎麼樣學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什麼是密宗?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