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四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四

  明信品第十一

  釋曰。已說無上菩提隨順。菩提者所謂信。此信相今當說。偈曰。

   已生及未生  正受及似受

   他力亦自力  有迷亦不迷

   現前不現前  聽法及求義

   觀察等十叁  分別于信相

  釋曰。信相差別有十叁種。一者已生信。謂過去現在信。二者未生信。謂未來信。叁者正受信。謂內信。四者似受信。謂外信。五者他力信。謂粗信。由善友力生故。六者自力信。謂細信。由自力生故。七者有迷信。謂惡信。由顛倒故。八者不迷信。謂好信。由無倒故。九者現前信。謂近信。由無障故。十者不現前信。謂遠信。由有障故。十一者聽法信。謂聞信。由聞生故。十二者求義信。謂思信。由思生故。十叁者觀察信。謂修信。由修生故。已說信相差別。次說信種差別。偈曰。

   可奪間無間  有多亦有少

   有覆及無覆  相應不相應

   有聚亦無聚  極入亦遠入

   複此十叁義  分別于信種

  釋曰。信種差別亦有十叁。一者可奪信。謂下品信。二者有間信。謂中品信。叁者無間信。謂上品信。四者多信。謂大乘信。五者少信。謂小乘信。六者有覆信。謂有障信。由不能勝進故。七者無覆信。謂無障信。由能勝進故八者相應信。謂熟修信。由恒行及恭敬行故。九者不相應信。謂不熟修信。由離前二行故。十者有聚信。謂有果信。由能得大菩提故。十一者無聚信。謂無果信。由不能得大菩提故。十二者極入信。謂功用信。從初地至七地故。十叁者遠入信。謂極淨信。從八地至佛地故。已說信種。次說信障難。偈曰。

   多忘亦懈怠  行迷並惡友

   善羸及邪憶  放逸複少聞

   聞喜及思喜  因定增上慢

   應知此等過  障礙于信相

  釋曰。障者相違義。多忘者。于已生信爲障。懈怠者。于未生信爲障。行迷者。于正受似受信爲障。如先所受能受執著故。惡友者。于他力信爲障。以倒法令受故。善羸者。于自力信爲障。邪憶者。于不迷信爲障。放逸者。于現前信爲障。少聞者于聽法信爲障。不聽了義故。聞喜者。于求義信爲障。少思惟故。思喜及定慢者。于觀察信爲障。少修及不細觀察故。問何障障信種。偈曰。

   不厭及不習  有厭亦有覆

   無應及無聚  應知障信種

  釋曰。不習者于可奪信有聞信爲障。不厭者。于小信爲障。不厭生死故。有厭者。于大信爲障。厭生死故。有覆者。于無覆信爲障。無應者。于相應信爲障。無聚者。于有聚信爲障。已顯示信障難。次贊歎信功德。偈曰。

   信有大福德  不悔及大喜

   不壞將堅固  進位並得法

   自利與他利  亦複速諸通

   以此諸功德  贊歎信利益

  釋曰。大福德者。贊現在信不悔者。贊過去信。不追變故。大喜者。贊正受信及似受信。定相應故。不壞者。贊友力信。正道不壞故堅固者。贊自力信。不退舍故。進位者。贊不迷信現前信聽法信求義信觀察信有間信。得法者。贊無間信。自利者。贊少信。他利者。贊多信。速通者。贊諸自分信。謂無覆信相應信有聚信極入信速入信。偈曰。

   狗龜奴王譬  次第譬四信

   習欲習諸定  自利利他人

  釋曰。譬如餓狗求食無厭。諸習欲人信亦複如是。于一切時種種信故。譬如盲龜水中藏六。諸習外定人信亦複如是。唯知修習世間定故。譬如賊奴畏主。勤作諸自利人信亦複如是。爲怖生死勤方便故。譬如大王自在诏敕。諸利他人信亦複如是。增上教化無休息故。菩薩自解諸信。複廣分別令他得解。如是勸諸衆生生大乘信。已贊信功德。次遮下劣心。偈曰。

  人身及方處  時節皆無限

   叁因菩提得  勿起下劣心

  釋曰。人身及方處時節皆無限者。得無上菩提有叁因無限。一者人身無限。由人道衆生得無限故。二者方處無限。由十方世界得無限故。叁者時節無限。由盡未來際刹那刹那得無限故。叁因菩提得勿起下劣心者。由此叁因無限。是故諸菩薩于無上菩提不應退屈起下劣心。已遮下劣心。次顯福德勝。偈曰。

   得福由施彼  非由自受用

   依他說大乘  不依自義法

  釋曰。得福由施彼非由自受用者。譬如以食施彼則得大福。由利他故。非自受用能得大福。由自利故。問若爾菩薩雲何得福。答依他說大乘不依自義法。諸菩薩如是依他說大乘經得大福德。不依自利說小乘經得大福德。已說勝福。次說得果。偈曰。

  大法起大信  大信果有叁

   信增及福增  得佛功德體

  釋曰。大法起大信大信果有叁者。謂有智人于大乘聖法而生大信。由此大信得叁種果。問得何等果。答信增及福增得佛功德體。此明一得大信果。信增長故二得大福果。福增長故叁得大菩提果。功德無等及佛體大故。明信品究竟。

  述求品第十二之一

  釋曰。如是已說種種信。次說以信求諸法。偈曰。

   叁藏或二攝  成叁有九因

   熏覺寂通故  解脫生死事

  釋曰。叁藏或二攝者。叁藏謂修多羅藏毗尼藏阿毗昙藏。或二謂此叁由下上乘差別故。複次爲聲聞藏及菩薩藏。問彼叁及二。雲何名藏。答由攝故。謂攝一切所應知義。問雲何成叁。答成叁有九因。立修多羅者。爲對治疑惑。若人于義處處起疑。爲令彼人得決定故。立毗尼者。爲對治受用二邊。爲離樂行邊遮有過受用。爲離苦行邊聽無過受用。立阿毗昙者。爲對治自心見取。不倒法相此能示故。複次立修多羅者。爲說叁學。立毗尼者。爲成戒學。心學由持戒故不悔。由不悔故隨次得定。立阿毗昙者。爲成慧學。不顛倒義此能擇故。複次立修多羅者。爲正說法及義。立毗尼者。謂成就法及義由勤方便煩惱滅故。立阿毗昙者。爲通達法及義。由種種簡擇此爲方便故。由此九因故立叁藏。問別用如此通用雲何。答熏覺寂通故解脫生死事。此明解脫生死是其通用。由聞故熏。由思故覺。由止故寂。由觀故通。由此四義生死諸事永得解脫。偈曰。

   經律阿毗昙  是各有四義

   具解成種智  一偈得漏盡

  釋曰。若略說叁藏一一各有四義。若菩薩能了此義。則成就一切種智。若聲聞能了一偈則得諸漏永盡。問雲何一一四種義。偈曰。

   依故及相故  法故及義故

   如是四種義  是說多羅義

  釋曰。修多羅有此四義。一依二相叁法四義。依者。是處是人是用。謂隨是何國土。隨是何諸佛。隨是何衆生。如來依此叁種說修多羅。相者。謂世谛相及第一義谛相。法者。謂陰界入緣生谛食等法。義者。謂釋所以。偈曰。

   對故及數故  伏故及解故

   如是四種義  是說毗昙義

  釋曰。阿毗昙有此四義。一對二數叁伏四解。對者是向涅槃法。谛菩提分解脫門等說故。數者是相續法。于一一法色非色可見不可見等差別無量說故。伏者。是勝上法。于诤論衆中決判法義退彼說故。解者。是釋義法。由阿毗昙修多羅義易可解故。偈曰。

   罪起淨出故  人製解判故

   四義複四義  是說毗尼義

  釋曰。毗尼有二種四義。初四義者。一罪二起叁淨四出。罪者。罪自性。謂五聚罪。起者。罪緣起。此有四種。一無知。二放逸。叁煩惱疾利。四無恭敬心。淨者。罪還淨。由善心不由治罰。出者。罪出離。此有七種。一者悔過。謂永遮相續。二者順教。謂與學羯磨治罰。叁者開許。謂先時已製後時更開。四者更舍。謂僧和合與學者舍。是時先犯還得清淨。五者轉依。謂比丘比丘尼男女轉根出不共罪。六者實觀。謂法憂陀那由勝觀察。七者性得。謂見谛時細罪無體。由證法空法爾所得。複四義者。一人二製叁解四判。人者謂犯罪人。製者謂依彼犯人大師集衆說彼過失製立學足。解者謂如所製更廣分別。判者謂雲何得罪。雲何不得罪。如是應持。已說求法。次說求緣。偈曰。

   佛說所緣法  應知內外俱

   得二無二義  二亦不可得

  釋曰。佛說所緣法應知內外俱者。佛說一切所緣法有叁種。一內二外叁俱。彼能取自性身等爲內。所取自性身等爲外。合二自性爲俱。得二無二義二亦不可得者。于此內外二緣如其次第得無二義。問雲何得。答若所取義與能取義無別觀。若能取義與所取義無別觀。複次合二爲一。由于內外二緣得如如故。如是彼二無有二義。則此二緣亦不可得。問已說得緣。雲何得智。偈曰。

   叁緣得叁智  淨持意言境

   了別義光已  安心唯有名

  釋曰。叁緣謂如前說內外俱叁境。叁智謂聞思修叁慧。由依叁緣能得叁慧。問雲何得。答若于叁緣淨持意言境即得聞慧。意言者分別也。淨者信決定。持者擇彼種。由此得聞慧。若于叁緣了別義光已即得思慧。謂知義及光不異意言。由此得思慧。若于叁緣安心唯有名即得修慧。謂知義及光但唯是名。由此得修慧。如先所說二緣不可得。是故應知彼叁緣者。是聞思修叁慧依止。已說求緣。次說求作意。偈曰。

   最初謂種性  所作及依止

   信安及欲生  依定亦依智

   別緣種種緣  通達及修種

   自性與功力  領受及方便

   自在小大等  如是有十八

   盡攝諸作意  行者應勤修

  釋曰。十八種作意者。一種性作意。二所作作意。叁依止作意。四信安作意。五欲生作意。六依定作意。七依智作意。八別緣作意。九種種緣作意。十通達作意。十一修種作意。十二自性作意。十叁功力作意。十四領受作意。十五方便作意。十六自在作意。十七小作意。十八大作意。種性作意者。由聲聞等叁乘性定故。所作作意者。由福智二聚圓滿故。依止作意者。由在家出家迫迮不迫迮差別故。信安作意者。念佛相應故。欲生作意者。隨念佛時信心相應故。依定作意者。有覺有觀等叁叁昧相應故。依智作意者。從聞思修方便次第生故。別緣作意者。此有五種。于修多羅憂陀那伽陀阿波陀那。一受二持叁讀四思五說故。種種緣作意者。…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