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愚諸所識 諸相不現前
釋曰。此偈顯示轉第八識得鏡智。鏡智緣無分者。于一切境界不作分段緣故。相續恒不斷者。于一切時常行不斷絕故。不愚諸所識者。了知一切境界障永盡故。諸相不現前者。于諸境界離行相緣無分別故。偈曰。
鏡智諸智因 說是大智藏
余身及余智 像現從此起
釋曰。此偈顯示鏡智用。鏡智諸智因說是大智藏者。彼平等智等諸智一切種皆以鏡智爲因。是故此智譬如大藏。由是諸智藏故。余身及余智像現從此起者。余身謂受用身等。余智謂平等智等。由彼身像及彼智像。一切皆從此智出生。是故佛說此智以爲鏡智。偈曰。
衆生平等智 修淨證菩提
不住于涅槃 以無究竟故
釋曰。此偈顯示轉第七識得平等智。衆生平等智修淨證菩提者。若諸菩薩證法現前時。即得一切衆生平等智。若修習此智最極清淨。即得無上菩提。不住于涅槃。以無究竟故者。由衆生無盡故無究竟。無究竟故不住涅槃。由此義故說爲平等智。偈曰。
大慈與大悲 是二恒無絕
衆生若有信 佛像即現前
釋曰。此偈顯示平等智用。大慈與大悲是二恒無絕者。諸佛如來于一切時隨逐衆生。何以故。大慈大悲無斷絕故。衆生若有信佛像即現前者。如其所信隨彼現故。是故或有衆生見如來青色。或有衆生見如來黃色。如是一切此前二智即是法身。偈曰。
觀智識所識 恒時無有礙
此智如大藏 總持叁昧依
釋曰。此偈顯示轉第六識得觀智。觀智于所識一切境界恒無障礙。譬如大藏。與一切陀羅尼門一切叁昧門而爲依止。何以故。如是二門皆從此智生故。偈曰。
恒在大衆中 種種皆示現
能斷諸疑網 雨大法雨故
釋曰。此偈顯示觀智用義如偈說。此觀智即是食身。偈曰。
事智于諸界 種種化事起
無量不思議 爲利群生故
釋曰。此偈顯示轉前五識得作事智。彼作事智于一切世界中作種種變化事。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如此等業。皆爲利益一切衆生故。此作事智即是化身。偈曰。
攝持及等心 開法亦作事
如是依四義 次第四智起
釋曰。攝持者。謂聞法攝持故。等心者。謂于一切衆生得自他平等故。開法者。謂演說正法故。作事者。謂起種種化業故。依第一義鏡智起。依第二義平等智起。依第叁義觀智起。依第四義作事智起。偈曰。
性別及不虛 一切亦無始
無別故不一 依同故不多
釋曰。此偈顯示諸佛不一不多。不一者。由性別故。不虛故。一切故。無始故。無別故。性別者。由無邊諸佛性別。若言唯有一佛而有當得菩提者。是義不然。故佛不一。不虛者。若福智聚虛則應余菩薩不得菩提。由二聚不虛故。是義不然。故佛不一。一切者。若言唯有一佛則應是佛不利益一切衆生。由佛建立一切衆生作佛故。是義不然。故佛不一。無始者。若言唯有最初一佛。是佛應無福智二聚而得成佛。是義不然。故佛不一。無別者。若言有別佛無福智二聚。是義不然。故佛不一。不多者。由依同故。一切諸佛法身由依無漏界故。已說諸佛智。次說入佛方便。偈曰。
分別若恒有 真實則永無
分別若永無 真實則恒有
釋曰。若分別自性是恒有。則真實自性是永無。由不可得故。若分別自性是永無。則真實自性是恒有。由可得故偈曰。
欲修最上修 不見一切修
欲得最上得 不見一切得
釋曰。彼如是最上修。彼修不可得。彼如是最上得。彼得不可得。偈曰。
尊重及長時 觀佛希有法
緣此速得佛 去佛菩提遠
釋曰。若有菩薩于佛世尊極生尊重及長時正勤觀佛未曾有法。緣此觀心及長時精進。而謂我當速得無上菩提。應知如是菩薩去佛菩提則爲甚遠。何以故。彼有慢故。偈曰。
觀法唯分別 此義如前知
菩薩無分別 說彼速成佛
釋曰。若菩薩觀一切諸法唯是分別。觀彼分別亦無分別。即得入彼無生忍位。由如此義說得菩提。已說入佛方便。次說諸佛同事。偈曰。
應知諸河水 別依亦別事
水少蟲用少 未入大海故
一切入大海 一依亦一事
水大蟲用大 亦複常無盡
如是諸別解 別意亦別業
解少利益少 未入佛體故
一切入佛體 一解亦一意
解大利益大 極聚亦無盡
釋曰。別水譬諸菩薩別解。別依譬諸菩薩別意。一水譬諸如來一解。一依譬諸如來一意。由諸河水別故水事業亦別。由水少故水蟲受用亦少。何以故。未得同入大海故。諸菩薩亦爾。由解別故作業亦別。由解少故利益衆生亦少。何以故。未得同入佛體故。諸水若入大海。即同一依。即同一體。由水一故事業亦一。由水大故水蟲受用亦大。若諸菩薩同入佛體。即同一意。即同一解。由解一故作業亦一。由解大故利益亦大。極一切衆生聚亦無有盡。如是已說諸佛體用次說一偈勸進悕求。偈曰。
無比圓白法 衆生利樂因
樂住無盡藏 智者應求發
釋曰。無比圓白法者。由佛自利成就故。衆生利樂因者。由佛利他成就故。樂住無盡藏者。由佛善根無過無上是無盡樂藏故。智者應求發者。有智之人應求如此最勝樂住而發大菩提心故。菩提品究竟。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叁》全文閱讀結束。